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先說個故事,先畫個藍圖,明清時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宋元,珠三角灣區就是一個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門都是同一座城市,這個城市就叫廣州府。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而今,珠三角各城市形成城市群,經濟總量已達到1.35萬億美元,與俄羅斯、澳大利亞持平,各城市期待融合成為一個超級灣區,灣區融合,未來將比肩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

灣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促進伶仃洋灣,也就是珠三角各城市的融合,包括社保、交通、醫療等方面的互通互認。另一方面是促進合理分工協作,避免內耗和重複建設,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級城市的競爭。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融合這塊先不提,先提分工協作的角力。

粵港澳大灣區能不能成功,關鍵是廣深港三城的合作和分工角力,關鍵是如何看待廣深港的分工和定位。一個珠江口灣區,就三個龍頭,經濟總量基本相當,2016年香港2.25萬億,廣州1.961萬億,深圳1.945萬億,如果各打算盤各自為政,毫無疑問大灣區將只是一個空殼。分工角力的重點在於港口和金融,在於廣州和深圳之間。

比如金融,香港是灣區的金融中心,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南中國內地證券業、股份制銀行和對接香港的金融中心(上海是外資銀行中心,北京是央企銀行業中心)。那麼相對的,廣州就不能在香港和深圳這些方面,

比如證券交易所等,重複建設無序競爭,要差異化發展特色金融業,成為一個區域金融服務城市。那麼灣區概念肯定會明確和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深圳廣州都會是區域金融中心,還是行政化提出打造深圳內地金融中心,而限制廣州發展金融產業?還是允許廣州差異化發展特色金融產業?這又是一個角力。

比如航運港口方面,香港趨同於新加坡這樣的國際中轉港,廣州深圳不可能也沒有合適的國際化軟件實力來搞國際船舶中轉業務,應定位為內地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那麼廣州深圳港口需要合理區分腹地範圍,市場化競爭。廣州深圳港口,尤其是代表性的南沙港和鹽田港,又是一個角力和競爭,比如京廣鐵路下來的貨物,是到南沙港出口還是到鹽田港出口?

比如科創方面,深圳顯然有成為中國創造代表的硅谷,將是灣區硅谷重地,但深圳只是科技應用孵化方面突出,科研基礎能力薄弱,科教實力薄弱,灣區融合背景下,深圳有望補齊科教方面短板。而科創這塊,廣州也在打造國際創新樞紐,顯然廣州較低的房價,以及教育醫療實力全國第三,這樣的綜合性一線城市功能,對吸引一些科技企業也更有優勢,那麼,如何看待深圳打造硅谷和廣州打造國際創新樞紐,是行政化把深圳定位為灣區科創中心,限制廣州發展科技產業,還是合理化讓市場條件作用下自然發展自然競爭?

這又是一個角力。

以下詳細分析。

第一個方面是港口,預計2017年全年深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550萬標箱,廣州2050萬標箱,香港大約2000萬標箱,三個基本相當的港口如何協調。

香港港口將越來越成為一個純中轉的港口,但這個國際中轉港口非常重要,比如新加坡就是一個純中轉港口,香港的金融、法制環境的完善,使得國際物流貨船更願意選擇在香港中轉,而不是廣州和深圳。

廣深港口之爭會更為明顯,兩者均是腹地貨物進出口港口,以往廣州港口明顯落敗於深圳,佛山美的這些企業出口貨物經常選擇深圳港,但廣州南沙港興起後,佛山中山等地的物流已經開始轉向南沙港出口,而且趨勢恐怕越來越明顯,比如廣州佛山中山簽約共建南沙港四期工程,完工後2020年南沙港吞吐量將達到2000萬標箱,使得廣州總吞吐量達到2700萬標箱,預期將超過深圳和寧波舟山港,由大陸港口第四名躋身第二。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佛山中山等珠江口西岸貨源由深圳轉向南沙港,在2016年已經開始,當年廣州集裝箱吞吐量增長6.8% ,增速列中國沿海港口第一,2017年廣州港加速崛起,一季度、4月份、5月份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分別為11.47%,12%和16.9%,預計全年將實現12%以上的高速增長,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100萬標箱,而深圳集裝箱吞吐量陷入低速增長,預計全年集裝箱吞吐量2550萬標箱。

道理很簡單,佛山中山到南沙港比到深圳近得多。當珠江口西岸貨物基本選擇南沙港出口時,就是廣州港超越深圳港的時候,這個時間點,預計是2020年。而這,關鍵就是是南沙先對中山珠海江門形成輻射,還是深中通道建成後深圳先對中山珠海形成輻射。我看好前者,就憑下面兩條信息:

 一,廣州佛山中山共建南沙港四期工程

 二,廣州超高速地鐵18號線由天河出發經南沙延長到中山,並規劃另修建直線地鐵由天河經中山直達珠海澳門,也就是以後可以直接天河坐地鐵40分鐘到中山,60分鐘到澳門!

另外,南沙港更大的殺手鐧是鐵水連運,也就是以後貴州、廣西中北部和湖南、粵北的貨物,可以全程通過鐵路到達南沙港出口!這憑藉的就是2020年完工的南沙港鐵路,這個鐵路可以為南沙港提供1000萬標箱吞吐量,2025年廣州港無疑是超過3500萬標箱左右的大陸第二大海港,深圳港將穩定在2500-3000萬標箱,居國內第四,上海港仍將以4500萬標箱傲居冠軍。

說了這麼多,就一句話,香港主打國際中轉港,深圳為珠江口東岸和江西南部的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廣州為珠江口西岸、粵北、湖南、廣西中北部、貴州的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三個港口各司其職。

第二個分工角力是金融板塊。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這個不會變,廣州深圳沒有條件在這方面與香港競爭。角力在於,在深圳已成為南中國內地金融中心的情況下,廣州如何補足金融短板,如何解決企業融資和上市的問題。

要知道世界級城市,無一不是金融強市,比如廣州對標的洛杉磯,雖金融不比舊金山,但也金融很強。2016年廣州金融業增加值只有上海的40%,深圳的66%,幾乎馬上要被天津和重慶超越。

深圳有平安、招商、中信證券和深交所,證券行業、股份制銀行業長期甩廣州兩條街,金融強勢,廣州如何突圍,這是事關廣州發展前景的重大問題。香港作為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背景下,廣州不搞也搞不了金融中心,但需要突圍完善金融服務,形成特色區域型金融服務中心。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金融角力,深圳佔據主導,

廣州要差異化突圍,當然廣州已有成果。

1.在首都疏導功能和“一帶一路”背景下,國新央企基金投資運營中心和央企財務管理中心將落地廣州南沙,比如中國高鐵走出去基地已經落戶南沙。市場經濟下的基金、股權交易,深圳已經拿下。而央企金融板塊,廣州已然藉此實現了突圍,另外華電集團金融板塊也將在廣州設立。

2.剛落地廣州的中國銀河南方總部和中證報價南方運營中心,將在廣州建設全國私募股權交易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簡單地說,在金融角力方面,廣州已經有相當潛力,差異化突圍,預計未來廣深金融業增加值將縮小差距到大約4:5,但均只相當於上海50%-60%。整個灣區這樣看待,香港金融亮點是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深圳金融亮點是股份制銀行、證券業和對口香港的人民幣國際化後臺,廣州金融亮點是央企國際化基金財務管理中心和全國私募股權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廣州深圳都將是區域性金融中心,香港才是灣區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深圳對接香港,因此金融方面仍將強於廣州,但差距會縮小。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除了港口和金融,實際上在新興產業方面,廣深也有角力。

比如地產,廣州恆大、保利地產(不是保利集團總部)、富力、雅居樂國內有名,地產前五廣州佔據兩個。深圳的萬科、中海也是地產前五的巨頭。恆大鬧出地產板塊註冊地遷移深圳,萬科也計劃設立廣州總部。

比如汽車產業,深圳比亞迪電動車牛,而廣州汽車產量也遠遠超過深圳,去年還略微超北京和上海。

比如電子信息,通訊設備和電腦手機制造,深圳基本甩下廣州幾個銀河系,但平板顯示,深圳有華星光電,廣州有LG兩期700億投資、富士康610億首期投資,廣州平板顯示規模上將遠超深圳。也就是電子信息,各有側重點,各有千秋。

比如機器人產業,國際四大機器人集團都將在廣州開發區設立生產基地,而深圳機器人產業也是國內一流水平。

新興產業這一塊,除了著重強化深圳科技孵化能力打造灣區硅谷外,也應允許廣州以及其他城市在市場條件下競爭發展新興產業。

 灣區不只是有分工角力,更將有融合。

一如大區交通方面以一個灣區來統籌,深圳也將成為高鐵樞紐,廣東省謀劃深圳經南沙到肇慶另外修建高鐵線路,將深圳聯通貴廣和南廣高鐵。

二如城市交通,也將珠三角各城市統一以一個特大城市來謀劃,比如廣州可規劃修建天河到中山甚至到澳門的直達高速地鐵,想想天河坐地鐵去澳門,以後將成為現實。

廣州的地鐵19號線也可向西延伸經佛山西站到丹灶,向東經新塘過中堂到莞城,形成廣佛莞都市地鐵東西快線。

深圳地鐵14號線延伸到惠陽形成深惠地鐵大動脈,規劃莞深快軌經松山湖到東莞市區,深莞地鐵也全面規劃接駁。

三如產業轉移,譬如深圳新興產業,通過深中通道轉移到中山翠亨新區,深圳無疑是粵港澳灣區產業轉移的發動機,因為深圳培育壯大的新興產業,急需往周邊擴大地盤轉移,深圳地少地貴,深圳將在灣區打造中發揮經濟中心作用。

四如珠三角各城市社保交通等方面融合和互通互認,打通斷頭路,開通跨城公交等。這塊非常重要,篇幅所限,略為帶過。

深圳的前海和福田,廣州的南沙和天河,珠海的橫琴,都將一道成為金融高地但差異化發展。前海和福田側重金融業務實體,包括證券業、投行、股份制銀行、人民幣國際化後臺、保險業等,以及一個深圳證券交易所平臺。南沙和天河側重於金融平臺,包括國新央企基金運營管理中心、銀河金控南方總部、中證報價南方運營中心,以及一個永久落戶明珠灣的國際金融論壇。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南山、黃埔都將是科創產業高地。

南山和海珠琶洲都將是互聯網產業重心。

以灣區整體來規劃產業和城市功能,就不會將某一城市侷限職能,比如廣州是醫療教育中心,難道深圳不應該也發展這塊功能麼。灣區以後就是相當於一個特大城市,整體看待發展和規劃。

至於深圳的通信和互聯網設備電子業、生物科學和互聯網等,廣州的國際商貿、汽車製造、移動互聯網、地產業、電子顯示業,香港的國際金融、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將都是粵港澳灣區名片,是各家拿出看家寶來共築大家庭。而高鐵互通、地鐵聯通,是各家牽手的方式。

香港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中轉港和物流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形成灣區對接世界的窗口和金融、港口物流的國際化功能,強化香港在金融和國際物流方面作為灣區龍頭的功能,強化香港對珠三角的帶動作用。

廣州預期將作為樞紐型網絡城市和綜合性產業基地而存在,預期定位為商貿中心、南中國腹地港口物流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以及互聯網、地產業、顯示產業、化工產業和華南汽車製造等綜合性產業基地。側重於樞紐型網絡功能和綜合性產業基地(包括與深圳差異化的新興產業)。

深圳預期將作為灣區硅谷的重要職能而存在,預期為科技產業中心(通訊設備等電子信息、互聯網、生物基因科學等)和對接香港的區域金融中心(股份制銀行中心、南中國證券業中心和對口香港的人民幣國際化後臺的區域金融中心),以及華南東部、江西南部貨物進出口港口。有所側重新興產業、市場經濟的金融和研發中心,呈現高精尖態勢,製造環節遷移東莞惠州。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

而大灣區東岸的東莞惠州,

承接深圳的電子信息等產業,大灣區西岸的中山江門珠海,打造裝備製造業高地,佛山先行與廣州同城化融合成為世界級都市。

粵港澳灣區,這是一個世界級特大城市雛形的構想,各家都想融合,統一規劃,避免重複建設,無序競爭,廣深在港口、金融和新興產業方面角逐和分工。

最後強調,灣區概念應強化城市的融合,比如提出社保互認,對城市定位不應過細,在確保避免無序競爭情況下,不應用行政定位限制特定城市的一些產業和功能,在提出城市大致定位前提下,讓一些產業在市場條件下競爭,比如廣州引入了中證報價南方運營中心,不應搞個深港是灣區金融中心而廣州不能差異化發展金融,而應在確定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前提下,允許廣州金融在市場條件下與深圳實現差異化發展,側重打造金融平臺,不能說廣州就不能搞金融,灣區就相當於一個特大城市,哪些產業要去哪發展,主要用市場這隻手說了算。

王曉飛

置業大灣區,佈局粵港澳。

原文:粵港澳房訊  sghz1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