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独角兽或上市在即 蚂蚁金服罕见巨亏有何隐情?

  蚂蚁金服,这个和阿里巴巴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企业,在成立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攻城略地、动作不断,已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独角兽。据媒体报道,蚂蚁金服正在进行上市前的最后一次私募融资,一旦该笔融资完成,该公司估值很可能就此超过1500亿美元。但其在2018财年的最后一个季度罕见出现亏损,却显示出这个超级独角兽风光背后的另一面。

全球最大独角兽或上市在即 蚂蚁金服罕见巨亏有何隐情?

蚂蚁金服距离上市或仅一步之遥

  自成立以来,蚂蚁金服上市传闻就一直没有断过。自今年2月以来,蚂蚁金服在股权结构、人事调整等方面动作频频,这无疑加深了外界对其上市在即的猜测。

   2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通过子公司收购蚂蚁金服33%的股权,这一变动意味深长。2014年,阿里巴巴曾披露,蚂蚁金服每年需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识产权费用。在2月份的这次股权结构调整后,相应的知识产权将转让给蚂蚁金服,这在某种程度可视作蚂蚁金服在努力理顺股权关系。要知道,股权关系一直是蚂蚁金服在A股上市的一大阻碍:证监会明确规定拟上市公司应股权清晰,在上市过程中不允许存在可能改变公司股权结构的安排。

   两个月后的4月9日,蚂蚁金服人事巨震。当天,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向员工发出内部信宣布,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正式卸任,CEO井贤栋接替她的职位。由于有着多年财务和运营管理工作经验的井贤栋被认为更符合职业经理人定位,业界普遍认为此次人事调整或与蚂蚁金服上市有关。有意思的是,马云在内部信中表示,"合伙人和董事会深信,这次蚂蚁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团队更替,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重要的是蜕变。"蜕变"一词似乎暗示井贤栋的接棒有着超乎寻常的使命,这一使命很有可能就是上市。

   就在蚂蚁金服即将上市的新闻甚嚣尘上的同时,其估值正在飞速增长中。据5月11日彭博社的报道,新加坡淡马锡及美国华平投资领衔的机构投资者正致力于蚂蚁金服上市前最后一轮私募融资,此次融资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据悉,此轮融资完成后,蚂蚁金服估值预计达1500亿美元。而科技部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中,蚂蚁金服估值还仅为750亿美元。更早前的2015年7月和2016年4月,蚂蚁金服分别完成18.5亿美元和45亿美元融资,当时的估值为600亿美元左右。

风光背后蚂蚁金服现罕见亏损

  种种迹象都表明,作为全球最大独角兽的蚂蚁金服很可能即将上市。但从最新公布的业绩来看,蚂蚁金服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5月8日,阿里巴巴披露了2018财年财报(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首次披露了蚂蚁金服的数据。报告显示,蚂蚁金服2018财年四季度亏损7.2亿元,为其诞生近4年来罕见的单季度亏损。与此同时,蚂蚁金服2018财年税前利润为9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

   蚂蚁金服单季度亏损与其全年净利润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反差,也与阿里巴巴2018财年的辉煌战绩极不相称。从财报来看,阿里巴巴全年收入增幅达58%,利润增长超过40%,年度自由现金流总计达158亿美元。有意思的是,在阿里巴巴2018财年两度调高收入指引的前提下,其2018财年增速水平仍超预期。

  对于蚂蚁金服亏损的原因,官方口径是这么说的:2018年第一季度,蚂蚁金服继续加大投资,从而实现用户的强劲获取和参与,这些投资导致蚂蚁金服本季度出现净亏损,业务利润率也从一年前的25%下降到2017年最后一个季度的15%。

   通过对公开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近期蚂蚁金服的投资频率确实很高,仅2018年以来,蚂蚁金服的总投资额度在账面上已超过百亿美元。其中包括领投哈罗单车10亿美金的融资,参与阿里巴巴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以及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在国内大举布局的同时,蚂蚁金服在海外扩张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其投资足迹已遍布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多国。

   此外,随着腾讯金融和京东金融的步步紧逼,移动支付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蚂蚁金服采取了相应措施捍卫龙头地位。在2017年通过社交撬动支付市场的尝试失败后,蚂蚁金服启动了对商户和用户的一系列补贴政策。据蚂蚁金服高层透露,仅支持小商家推广和应用移动支付这两项的投入就达到了100亿元。

   可见,蚂蚁金服"加大投资"的说法确有依据,但据此认定这个因素是蚂蚁金服出现罕见的单季度亏损的主因,理由并不充分。我们注意到,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蚂蚁金服在"开源"方面面临新困难。特别是伴随2017年12月现金贷新政的出台,蚂蚁金服就不得不走上去杠杆之路,这或许是蚂蚁金服业绩不佳的另一原因。

  根据《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的要求,网络小贷公司通过ABS筹集的资金纳入表内计算。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给了蚂蚁金服重重一击。在此之前,蚂蚁金服利用小额贷款ABS这个低成本负债工具,可以撬动超过3500亿元的信贷规模,并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息差。但在新政出台之后,蚂蚁金服不得不开始去杠杆。2018年以来,借呗和花呗ABS发行额合计32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16亿元,降幅接近22%。

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从表面上看,蚂蚁金服最新一个季度的业绩并不理想,但大手笔投入在在巩固其生态圈和行业地位方面效果显著,也赋予了蚂蚁金服更大市场想象空间。 据安信证券报告,蚂蚁金服已建立起支付、微贷、企业微贷、保险、商业信用体系等五大业务板块。其中在支付方面,2017年四季度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占率高达54%,累计服务用户3.3亿(截至2018年3月31日,支付宝全球活跃用户已达8.7亿);蚂蚁金服花呗、借呗年度活跃用户超过1亿;网商银行已经服务260万家小微企业;保险服务年活跃用户达3.92亿人;截至2017年3月末,芝麻信用开通用户达2.57亿,同比增长95%。

   此外,蚂蚁金服的盈利能力已经超过相当一部分区域性银行,成为当之无愧的金融巨头之一。根据阿里财报,2017年蚂蚁金服以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名义,向阿里巴巴支付利润分成49.46亿元。按照37.5%的分润比例折算,2017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达131.89亿元,若将这一数据与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进行简单比较,蚂蚁金服在A股2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16位,排名高于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

全球最大独角兽或上市在即 蚂蚁金服罕见巨亏有何隐情?

数据整理自wind。

   在这样的背景下,蚂蚁金服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并顺势IPO,通过获得的大笔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加大投资力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蚂蚁金服IPO时机已临近,缺的是如何讲出一个高科技企业股市的故事(即提高估值),以及给一级市场投资者一个合理的估值定价。"一位投资人这么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蚂蚁金服蓬勃发展的背后其实还隐藏了不少危机,其中最重要也最紧迫的的就是监管。

  最新消息显示,蚂蚁金服称其管理的财富达到人民币2.2万亿元,蚂蚁金服可借此获得较客观的利息收益。但根据央行规定,今年前4个月,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交存比例要逐步从20%上升到50%,这将大幅削减蚂蚁金服的利息收入。此外,金融监管继续加强的信号还在释放。央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近日就表示,"特别是市场上一些大的机构,不能以为自己'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就遵守,对需要调整的就不能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蚂蚁金服要继续保持如此高的估值,或许还需要在非金融领域方面拓展新的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