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2018年7月9日上午10时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

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请5位中欧班列铁路一线职工

围绕“中欧班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参加发布会的铁路职工都是谁?

先来看看他们的自我介绍

张伟

47岁,中共党员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重庆营业部工程师、主任业务员

2004年中铁集装箱公司成立后,我调任成都分公司重庆营业部工作至今,长期从事铁路集装箱运输与集装箱物流服务,参与并见证了重庆地区中欧班列开行发展全过程。

李超杰

26岁,中共党员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江岸车辆段武汉北南线运用车间检车员

在这个实行24小时倒班制和露天作业环境的岗位上,在短短的4年中,我检查货车车辆近2.6万辆,无任何不良质量信息反馈。2015年至今,我所在的车间为中欧班列输送用车共计440多列1.7万余辆。

郭三

33岁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阿拉山口站货运车间副主任

阿拉山口站有38条换装线,24小时作业,担负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货物列车的装卸换装任务。汗水献给中欧班列,青春助力“一带一路”,我感到很骄傲,很自豪。

胡俊

38岁,中共党员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金华车务段义乌西站调车长

2014年11月18日,中欧班列在义乌西站开行,我成为中欧班列的一名调车长。2014年以来,我所在班组共编组中欧班列4000余辆,实现零差错。随着班列开行数量的增加,我每班12小时要来回走10公里路,别人都叫我“铁路上的神行太保”。

江彤

48岁,中共党员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机务段货运列车司机

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原“渝新欧”班列)开行。我很幸运地成为首发司机。中欧班列时速达120公里,每列所拉的货物大约2000吨,以客车模式按点运行,火车司机必须认真履职尽责,按标作业,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Q

A

&

答记者问

Q

在你眼中,中欧班列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中欧班列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

张伟

在我眼里欧班列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看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茁壮成长,每当听到有关中欧班列的信息我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说中国高铁是国家的名片,它改变了人们的旅行生活,那么同样作为“一带一路”名片的中欧班列,改变的是物流的方式,中欧班列通过把中国制造运往欧洲,把欧洲产品运回中国,让我国百姓的衣食住行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郭三

在我眼中,中欧班列架起了中国和欧洲、世界联系的桥梁,古有丝绸之路,今有新亚欧大陆桥,在这条“新丝路”上,中欧班列往复驰骋,道路畅通了,中国和世界各国联系更紧密了。中欧班列的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欧亚各国的优质产品也通过咱们的返程班列来到中国,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蜂蜜,法国的葡萄酒、奶酪,西班牙的火腿、橄榄油,德国的啤酒、牛奶,比利时的巧克力,意大利的咖啡,这些原汁原味的进口食品也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价格也可以接受,这都是中欧班列带来的实惠。

胡俊

在我眼里,中欧班列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一件作品。经过我们的劳动,一辆辆车被编组成车列,平安驶出了国门,这是我们的杰作,我们对它更有一种亲切感。

李超杰

在我眼里,中欧班列就是一种贸易渠道,一种能让国内的优质产品运出去,让国外的优质产品带进来的渠道。越来越多的国外优质食品被运回国内,像是法国的红酒、奶酪,德国的牛肉、啤酒,白俄罗斯的牛奶、俄罗斯的食用油等等你都可以在超市或者商场里面轻易买到。同时,我们也有很多食品被运出国外,像是湖北宜昌的蜜橘,河南三全水饺,就在前不久,湖北10万只小龙虾通过中欧班列运送到俄罗斯,让各国的球迷在观看世界杯的同时,享受啤酒加小龙虾的美味。

江彤

我觉得中欧班列就是一场接力赛跑,需要沿线各个国家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这个长跑,我的任务就是跑好中欧班列第一棒。对于我们司机来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中欧班列开行量增多了,最初我们整个中欧班列班组一周最多开1列,现在一周近10列,人员配置也从最初的20名增加到了现在的50多名,并且拉的货物种类也越来越多,这说明我们的中欧班列更加受欢迎,在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Q

“万事开头难”,中欧班列从无到有,到今天发展迅速,惠及沿线许多国家和民众,请问中欧班列开行之初,克服了哪些困难?你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郭三

中欧班列开行之初,每个月从阿拉山口出境的只有1趟班列

,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完全是按照普通货运列车开行办法组织中欧班列运输,通关和与哈萨克斯坦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都不是很顺畅。

哈方铁路部门由于装卸设备有限,刚开始的时候把中欧班列当成普通列车来组织,将一列中欧班列拆解成两三组车体进行换装,影响了中欧班列开行效率。随着中欧班列越开越多,哈方铁路部门也越来越感受到中欧班列带来的实惠。我们和哈方铁路部门有定期会晤机制,协调双方铁路部门在换装作业、过境手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在哈方对中欧班列非常欢迎,明确了所有的货物列车都要给中欧班列让路,中欧班列优先换装,压缩了中欧班列在途开行时间,简化了中欧班列换装手续。

现在的口岸通关时间由12小时压缩至6小时内,通关效率较班列开行前提高了一倍,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由原来的25天缩短至13-14天。在中哈两国的密切配合下,中欧班列开行越来越顺畅。

张伟

记得在2013年4月13日,

惠普公司首次使用铁路集装箱发运,为了满足客户运送高附加值产品的要求,我们专门为客户打造了专用集装箱,到达厂家装载货物时,客户要求加装实时跟踪数据盒,但是发现加固箱体的箱门门柱阻挡了数据盒的安装。同时,客户表示该趟班列因为已经和国外代理商和收货方签订了运输保证协议,不能违约,必须准点开行。我立即同客户到达工厂,并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最终确定了切割一小部分门柱加装数据盒的安装方案。按照班列流程安排装箱时间为4个小时,这时,时间已过大半,为了加快进度流程,我们联系拖车公司,调集了附近所有的集卡车将41个集装箱运到工厂等待处理,经过各个部门的联劳协作,终于保证了班列顺利开出。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Q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铁路人,这些年来,你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超杰

给我感触最大的是我们作业方式的变化。原来我们检查货车车辆全部是手拿检车锤,钻到车底下看一处敲一处,全靠眼看手摸,现在我们检查车辆运用了很多高科技设备,如TFDS铁路货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通过高速数字摄像头采集车辆运行中各个部位的图片,在室内电脑上判别车辆故障,现在不仅列车安全运行保障性更高了,而且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胡俊

具体到我们这个岗位,一是调车作业量加大

。一个班12个小时的调车量,由原先的200辆左右,增加到了现在的500辆左右,作业量翻番,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作业效率较大幅度提高。铁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设备更加先进智能,调车作业由手信号变为无线电指挥;铁路运输组织的进步,提高了运输生产力。三是运输安全更有保障。调车作业安全控制由过去人盯人,转向了“人防+物防+技防”保安全的新模式。

郭三

阿拉山口是全国四大风口之一,这里有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刚来这里的时候,由于整天刮风,很不适应,我大哥是一位铁路人,他说,你待的地方是国门,你代表的是铁路人的形象。就是这句话,让我坚定了留在这里的信念,今年已经是我在阿拉山口的第12个年头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阿拉山口打通了中国与欧洲的陆路大通道,经由阿拉山口出入境的中欧班列占到中欧班列开行总数的70%左右

。我们的作业配套设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换装线由33条增加到38条,原有的40吨正面吊由1台增加到4台。这里的发展越来越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阿拉山口从戈壁风口变成了黄金通道

张伟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业条件从简单的手工操作到信息手段的全面运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担任集装箱调度,那个时候都是手工填制“运货五”(运货五就是一张包含铁路集装箱分布和动态情况的表格),来掌握管辖区域办理站集装箱运输情况。随着铁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在已经实现了货票和运输组织的信息化,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电脑前面点一点鼠标和键盘都可以实现,大大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还有一点感受,就是我们集装箱运输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国内集装箱的运输量大于国际集装箱运量,现在重庆地区的国际集装箱发送量占了总发送量的80%

,重庆地区的中欧班列从2011年单向开行17列到2017年双向开行629列,今年预计双向开行能达到1500列。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扩大开放的成果

江彤

反映国家发展巨变最直观的标志之一,就是我国机车装备的变化,从蒸汽机车到现在的“复兴号”,中国铁路走出了一条自强自立的发展道路 。我驾驶过蒸汽机车、韶山3型电力机车以及现在的和谐型重载机车。当年的货车运行时速只有40至50公里,只能拉动2000吨以下的货物,现在的和谐型重载机车时速最高可达120公里,很轻松地就能拉动5000吨的货物,铁路货运的运输效率大幅度提升

现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也改善了,白衬衣、蓝领带、黑皮鞋、拉杆箱已成为我们的标配,每一次值乘都是令人舒心的,这也增强了我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感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Q

提问李超杰先生,作为一名货车检车员,你的工作是确保班列安全的重要环节,刚才你也讲到“几年来检查货车车辆近26000辆”,一路走来,你认为从事班列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超杰

我的收获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工作责任心。中欧班列车辆挑选工作刚开始时,有一天我挑选了12辆车,我的师傅对车辆进行复查时,发现有一辆车闸瓦厚度不符合要求。我跟他说:“这块闸瓦估计薄了一两毫米,应该不要紧。”我师傅一听,当时就炸了。他非常严厉地对我说:“闸瓦就相当于汽车的刹车片,闸瓦太薄就相当于汽车刹车失灵,开着一辆刹车失灵的车出去会有什么后果你心里没数吗?中欧班列跑得那么快,开得那么远,还要开出国,路上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你担不担得起这个责任?马上给我换掉!”这是师傅第一次对我发脾气,我也从来不知道我师傅发起飙来这么可怕。这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我们肩上的

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更多的责任心。

另一个收获是得到了女朋友的肯定。我女朋友跟我是高中同学,我大学毕业到武汉上班的时候她在重庆大学读研究生。其实开始她是不同意我到武汉工作的,尤其是当她对我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她不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节假日,也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常态化上夜班,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我辛辛苦苦上了大学之后去做了一个“修车工”,她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意义,实现不了人生价值。所以那时候我们经历一次很严重的情感危机。而这次危机的化解恰好就跟中欧班列有关。有一次,我们在武汉的商场逛街时,她看上了一支口红,我看到那个柜台上有一个写着“‘一带一路’境外直采”的牌子,我心中一动,指着那块牌子说:“你总说我的工作没有意义,你看,这些东西,包括的你手上的口红,都是中欧班列运回来的,我们的工作不仅有意义,而且带给我们的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也还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思想慢慢开始转变,去年她也来到了武汉,而且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现在她对我的工作非常认同和支持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Q

提问张伟先生,作为一名长期直接沟通货主、客户的班列一线服务人员,咱们的客户和当地企业对中欧班列的态度这些年有什么变化?

张伟

记得在2011年开行班列之初,从重庆到阿拉山口整列运行时间一般都是在100-140个小时之间,当时,客户对班列开行的时效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因为

铁路运输与海运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就是时间和速度,而当时的班列日行只有500公里,国内段开行96个小时,到达欧洲全程约16天,所以,客户只是把一小部分高附加值的货物,例如电脑笔记本、打印机等通过我们铁路运输。现在,中欧班列速度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科学的调度组织,现在中欧班列日行已达到1300公里,国内段开行仅58个小时,全程约12天,大大提升了时效性,压缩了客户的时间成本。现在惠普、华硕等企业客户已将大部分产品通过我们的班列运往欧洲。

然后还有就是当初我们在组织开行中欧班列的时候,客户因为对铁路的不了解和对海运模式的运输习惯,对铁路运输是很不信任的。通过了解情况,我们深入客户之中,为客户讲解铁路运输的运转细节,并了解客户内部货物的运转情况,为客户量身制定了专业高效的物流方案,并专门为中欧班列开辟了绿色专用通道,只要有中欧班列标志的集卡车,全部无条件放行,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没有时间卡顿。货物运输期间我们做好各环节间的无缝衔接,最终将站到站变为门到门服务,为客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获得了客户信任。现在客户已经将大部分的货物全部转为铁路运输模式。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五位铁路职工的身影

也出现在

7月9日晚的《新闻联播》中

让铁路人倍感自豪

我们不一样!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新闻发布厅

自2011年3月首次开行以来

截至今年6月底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9000列

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

国内开行城市48个

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

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的主要区域

厉害了,中欧班列!

厉害了,中国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