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Find好物 | 匠心之鍋

章丘位於濟南之東,以冶鐵而享譽天下,史書中用“莊莊淨是叮噹響,錘點壓過寺廟鍾”來描述當時章丘的打鐵盛況。歷史上,章丘出過王莽,房玄齡,李清照等網紅型IP,此外在歷史中似乎較為低調,並沒有惹出太多席捲全國的事件,一如北面流過的黃河,時有波瀾,偶爾激盪,然而多數情形下是一副詩意般的安靜模樣。

2月19日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讓這裡再度激盪起來。在位於濟南寬厚裡的“同盛永”鐵鍋體驗店裡,每天人頭攢動,他們都為鍋而來。自《舌尖3》開播後,章丘鐵鍋瞬時刷爆朋友圈,登上熱搜榜,求鍋者眾。

22日上午9點,體驗店還沒開門。慕名而來的顧客,趴在玻璃門上往裡望。一位正拿著手機隔門拍照的顧客說,“都是看了《舌尖3》後找來的。”體驗店和門外的顧客,成為寬厚裡的一景。9點半,體驗店準時開門,走進店內,牆上掛著的數個鐵鍋映入眼簾,鍛打到不同程度,展示著一口鐵鍋的成型過程。再往裡走,就是佔據了店內一半面積的透明廚房。

此時,幾位顧客拿手機對著牆上展示鍋一頓拍照,其中一位大媽表現的尤為顯眼,當時店裡已經沒貨,大媽趁工作人員沒注意,從牆上拽下了一口作為樣品展示的鍋,抱著就不撒手,後來工作人員費盡口舌才搶回來。

時間倒退至2017年10月,《舌尖3》攝製組通過多方走訪,最終確定拍攝以王立芳為代表的章丘鐵匠鍛打的手工鐵鍋,直到2月19日晚播出,章丘鐵鍋一夜爆紅。節目拍攝的鐵鍋,是早在2015年就被註冊了商標“臻三環”。而在章丘更出名的老字號“同盛永”,則是另外一個,歷史也更為悠久,兩者均源自京城制勺名師曹盛永師傅,後歷經傳承逐漸分化為兩個分支。

再往前的7月,淘寶造物節上,馮全永帶著一位鐵鍋師傅和他們三萬六千錘鑿出來的鐵鍋第一次來到杭州。這一次,他和他的“同盛永鐵鍋”都憋著一口想要躥紅的氣。

當天,馬雲帶著聯合國大使來到展位,還親自演示打鍋的動作。“馬雲這個打鐵的動作,一看就‘專業’,沒想到我們的店連馬雲都關注過。”馮全永一邊說話一邊比劃著模仿馬雲的動作,語氣裡的自豪溢於言表。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而除了馬雲,逍遙子等眾多阿里高管和孫儷、小嶽嶽等明星藝人也都來馮全永的展位參觀過。他的手機裡到現在都還存著十幾條小視頻,一條都捨不得刪。

經過那次展會,手工鐵鍋這門手藝算是得到了拯救,同盛永和臻三環的匠人師傅們也更有動力打鐵了。這是一項多數人都吃不消的力氣活,將一塊堅硬的鐵塊變方、變圓、變長、變扁、變尖,形成鐵鍋、菜刀、鋤頭等生活生產用具。這些看似簡潔、質樸、粗獷、稚拙的器具,偏偏是這種最具農耕文明氣息的代表技藝,卻蘊含著民族的造物智慧和審美藝術。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臻三環這個字號的創立源自1956年,王立源自立門戶,以三環為標誌,開設“三環”炒鍋店,並招募親弟王立芳學習製作技藝,二人攜手共同將字號發揚光大,逐漸被稱“臻三環”。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鐵匠鋪的工人從事的工作粗獷有力,所以臻三環鐵鍋店也是較為簡陋。一個不大的院子,擺放著一些已經鍛造好的鐵質生產工具;一個工作間,放置著燒鐵的爐子和打鐵用的鋼墩。這就是臻三環五十年打鐵鋪門堂的全部。 因長年打、錘的關係,五十年前為了固定鋼墩而鋪的水泥地現在已經被震動得坑坑窪窪。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在火風機的作用下,灶臺上的火苗往上直躥。師傅用鐵鉗從灶臺上鉗出一塊火紅的鐵塊置放在鋼墩上,在捶打的過程中分上手和下手,上手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近十斤重的鐵錘重重敲打,火星四濺,隨著左手鐵鉗的伸、拉、卷、翻,炮釺慢慢變長、變薄,最終慢慢成型。 “鍛打一口鐵鍋需要三萬六千錘……”一個師傅介紹說,他的語氣雖然充滿自豪,也能從其中品味出其中的艱辛。 “怪不得有人說手工打造,每一件都是絕品。”從旁經過的路人看了許久嘖嘖稱讚。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的確,手工打造的每一件都是絕品!因為打鐵不僅僅只既是個體力活,它還是一門技術活,工序繁冗,精雕細琢。一塊鐵蛻變成一口鐵鍋,需經歷三萬六千錘的鍛打,這個過程的技術難度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眼睛的純手工製作需要經過畫線量材、裁剪、高溫加熱、鍛造鍋形、鍛造把手、鍛造把手、鍛去氧化層、表面拋光、初次冷鍛等12道工序,一鐵鍋才算完成。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打鐵,打鐵,敲打是關鍵!”另外一個師傅接話說,“敲得不好,不結實;打得不勻,不漂亮。這敲敲打打,還得精準掌握好火候,非一朝一夕之功呢。”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機械鍋、衝壓鍋、日本鍋、歐洲鍋等將中國傳統手工鐵鍋衝擊得體無完膚,在外界也有很多的鐵匠鋪採用了空氣錘和磨床,但是它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手工鐵鍋的人性溫度,正如臻三環大掌門王立芳老人所說的那樣:“打鐵是有感情的,每一錘下去都是有人的力道和情感交織的,臻三環的師傅們是用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精神在打製每一口鐵鍋。”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在叮叮噹噹的捶打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打鐵時,眼神是那麼的專注,與鐵同呼吸與錘共頻率,這種相輔相成的情感交互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中國人對鐵鍋都有種對歷史的敬重情懷,拿起鐵鍋來既厚重又有做菜的儀式感。其實,臻三環鐵鍋我家一直都有使用,在用料十分厚實,把手牢固,而其他由機器生產的鍋,在被我顛鍋幾次後把手就鬆動,甚至鍋飛只留把手;除此之外臻三環鐵鍋鍋裡鍋外錘印清晰可見,泛著一層天然氧化層的藍光。 在使用過程中,這種臻三環鐵鍋升溫快,炒菜相當快,油煙少,重點健康無塗層,還不粘鍋。再搭配手工製造的鍋鏟鍋蓋,有一種迴歸自然淳樸的真實味道。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一口鐵鍋的三萬六千次錘鍊,竟然搶成現代版的“洛陽紙貴”

真的如此,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