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究竟多大算青年呢?不同的國家、地區和社會組織對於青年的定義都不盡相同 。其實,青年不是某個年齡段,而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青春,是理想,是奮鬥,是磨礪,更是成長。是不是青年,不能光看歲數,更要看走過的路,做過的事。

今天《旗幟》主角的故事,要從他還不滿16歲的時候講起。按大多數人的理解,這只是一個孩子剛剛邁進青年門檻的年齡。本該在學校唸書,他卻從北京一股腦兒扎到了陝北的農村,一呆就是七年。幾十年後,當年那個高高瘦瘦的小夥子,已經成長為黨的領導核心。

他,就是習近平。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68年底的一天,北京八一中學的一間辦公室外人頭攢動。正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如火如荼,在校的初高中生幾乎全部前往農村。向學校提交註銷北京戶口的申請,是辦理下鄉插隊手續的第一步。習近平,也站在這個隊伍裡。

辦公室負責人齊榮先老師看到習近平主動報名,吃了一驚:因為他在校表現優秀,因為上學早,其實還不到插隊的年齡,明年是有可能留北京工作的,這顯然要比去八竿子打不著的西北農村好的多。然而,無論怎麼勸說,

習近平卻依然堅決地在申請表裡填上了志願地:陝西延川。要知道,那時他的父親習仲勳可是一位“副國級”幹部,但是因為遭受政治誣陷,仍處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監管審查之中。因為受到牽連,習近平也被打上了“黑幫子弟”的標籤。16歲的孩子,就這樣揹著一個行李箱和姐姐給帶的一袋子水果,離開了對他而言看似繁華卻動盪不安的北京,踏上了通往未知世界的火車。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69年1月13日,八一中學20多個同學踏上知青專列,輾轉3天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公社舉行了簡短的招待會。各村來接知青的村民,都蹲在牆根院角遠遠地看著這些從北京來的“高幹子弟”吃飯。後來知青們才知道,那天招待他們的白饃和豬肉燉菜,是當時公社能拿出的過年才捨得吃的好飯菜。飯後,習近平等15名知青被分配到了梁家河大隊。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民以食為天。吃慣了精米細面,遇到了陝北的粗糧,知青們的喉嚨都“燥得冒煙”。他們甚至連做飯燒的柴火也不會砍,經常是摟了一堆乾草燒不熟一鍋飯。吃飯問題只是知青們遇到的第一關。後來,習近平在一篇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裡回憶到,除了“飲食關”,還有跳蚤關、勞動關、思想關。跳蚤咬得大家身上都是奇癢無比的大紅包,一抓破就會流血。勞動關就更考驗人,大隊一個壯勞力一天的工分是十分,而知青們一開始一天只能拿五六分,用陝北話說,“連一個婆姨(女子)也不如”。

飲食關、跳蚤關、勞動關,其實都還是皮肉上的困難。對於知青來說,“思想關”才是最難過的一關。很多知青來之前,對於革命聖地延安是懷揣著一種未知的崇敬。可一看到眼前光禿禿的黃土地,有些知青甚至懷疑是走錯了路。最初的幾個月,由於沒有長期的觀念,幹活也很隨意,老百姓對習近平等知青的印象並不是太好。不到兩年,周圍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陸續通過招工、參軍的途徑走了一大半。相比之下,像習近平這樣的所謂“黑幫子弟”,走出黃土高原的可能性在當時看來真的十分渺茫。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到梁家河的第一個冬天,苦悶孤獨的習近平按捺不住,跑回了北京,又被送到父輩曾經參加革命的太行山根據地。姨和姨夫給習近平講當年如何做根據地的群眾工作,說: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裡鑽,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聽了長輩的話,習近平回到梁家河。母親齊心還特意給大隊支書梁玉明寫了一封信,懇請支書好好管教近平,幫他渡過難關。漸漸地,村裡人發現,近平開始變得踏實,勞動上也更加積極主動。到1972年再次回北京探望父親前,習近平已經是一個可以掙滿十工分,與村裡人相處融洽的“自家人”,也開始參與村裡的各項工作了。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73年,延川縣派駐文安驛公社的工作隊隊員陶海粟,在梁家河村一間黑咕隆咚的破窯洞裡,拜訪了村裡留下來僅有的三個知青——習近平和雷榕生、雷平生兩兄弟。幾個年齡相近、有理想、好讀書小夥伴,很快就聊得非常投緣了。這年秋天,已經是團縣委書記的陶海粟,由於對習近平為人和見識的信任,向縣委推薦習近平和自己一起進駐臨近的趙家河大隊,開展社會主義路線的教育工作。看到習近平有點忐忑,陶海粟鼓勵他說:你放開幹,幹得好算你的,幹不好算我的!

1974年春節過後,20歲的習近平趕往趙家河。

第一天開會,他就操著地道的陝北話,給隊裡的幹部、社員開會講話。這讓陶海粟印象十分深刻。後來的幾個月,他真的擼起袖子放手幹起來了。在趙家河,習近平“身兼數職”。白天,他既是宣講文件、帶頭抓生產的領導,也是抄起鐵鍬親自打壩植樹的壯勞力;晚上,他是點起油燈教社員寫名字的夜校老師。漸漸地,村裡人有什麼大事小事都愛找習近平解決。評工分有了不同意見吵起來了,大家就說,“別嚷了,讓近平來給斷斷”;習近平開會的時候,大家再沒有以前磨磨蹭蹭到場,打瞌睡拉家常的毛病,而是聽得特別認真。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今天的長輩在教育晚輩的時候時常會說一句話: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但對於70年代的知青們來說,上大學是一個絕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文革後期,大中專院校開了從基層招收工農兵學員的“口子”,對於知青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改變命運的機會。1973年的下半年,雷平生和習近平說:自己打算去上大學。不料,習近平卻對他說: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麼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萬一將來有什麼變化,你可就上不了大學了”,面對雷平生的勸告,習近平卻坦然地說:“走不了我就在這待著吧,我本來就是個農民。”

這時的習近平,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已經決心把自己交給陝北的黃土地了。幾十年後,已是黨的總書記的習近平在做十九大報告時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回想他在梁家河彼時彼刻的那句肺腑之言,懂得感恩和回報,想為老百姓做點事,那就是習近平的初心。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由於出色的表現,從趙家河回到梁家河之後,村裡需要習近平這樣有文化、有思想、有頭腦的幹部主持工作。可是麻煩事兒來了:當時的習近平還不是黨員。支部書記梁玉明鼓勵他寫入黨申請書,在黨支部會上,大家一致同意習近平入黨。可是,申請書遞到了公社,書記卻以習近平是“黑幫子弟”為由不給批。耿直的梁書記對他說:公社不批是不對的,並鼓勵習近平繼續寫。就這樣,前前後後他一共寫了10份入黨申請書。直到公社新書記白光興上任,將習近平的入黨問題交到縣委研究,最終批覆通過。

習近平入黨後,恰逢村領導班子換屆,梁玉明主動讓賢,推舉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自己則擔任革委會主任協助習近平。習近平,成為了這批知青中,第一個擔任生產大隊支書的人。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74年,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在辦沼氣,覺得可以解決農村燒柴老大難問題。為此,他耐心說服許多思想保守的社員,和大家一起探討辦沼氣的好處。為了修好沼氣池,他和其他大隊代表親自去四川學習沼氣技術。這學習可不是走馬觀花、拍拍照發發朋友圈,幾乎每個沼氣池都要搭梯子下去看看,這池子是怎麼挖、灰漿怎麼調、進料出料口怎麼設計……四十幾天的學習歸來,延川縣在梁家河村等三個村子成立了沼氣試點。沒有沙子水泥,習近平就帶著青年到十幾裡外去挖沙子、運水泥;池子漏水跑氣,他就和技術員一塊跳下去,清洗和修補沾滿糞漿的池壁。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三個村子的沼氣池先後產氣點火,3個月時間就讓家家都點上了沼氣燈,震動了全縣。延川縣,也成為了全省辦沼氣的樣板。

不光是修沼氣,群眾需要什麼,習近平就幹什麼,而且是踏踏實實地幹。為了解決吃水困難問題,親自帶領村民打井,經常光著兩條腿踩在冰冷的泥水裡挖土;大隊鐮刀、鋤頭等勞動工具不足,就興辦鐵業社,多打出來的鐵具還能賣到供銷社賺錢;耕地不夠,就帶大家打壩地;陸續辦起來的還有縫紉社、磨坊、代銷店……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乾部標準落到實處”。鏡頭回到幾十年前,擔任梁家河大隊党支書的好乾部習近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印證了這句話。他帶頭幹事踏踏實實,為人處事公道正派。始終以身作則,先嚴格要求自己,再嚴格要求別人。多年以後,老書記梁玉明回憶到,不管近平做了多大官,自己從不因為個人的事兒給他找麻煩,兩次給習近平寫信求助,一次是給鄉里通電,一次是給孩子們辦學校。這兩件事,習近平都在百忙之中多方聯繫,全力幫助解決。

1975年,習近平經群眾推薦、組織選派,有了上大學的機會。能夠得到這個機會,除了出色的工作和群眾的認可,還與他堅持讀書學習密不可分。幾乎所有回憶習近平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愛看書。別人都睡覺了,他窯洞裡的煤油燈還亮著;知青們去老鄉家蹭飯,習近平卻捧著書說:你們去吧,有什麼吃的給我帶一口回來就行;每次從外面回來,他的炕上都會多幾本書。直至今日,習近平的講話、著作,處處可見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畫龍點睛,這樣明顯的“習式風格”,離不開持之以恆的讀書積累。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有意思的是,習近平回憶自己填大學志願時的心態卻是:三個志願都填清華大學,你讓我上我就上,不讓我上就拉倒。對於這時的習近平來說,北京的讀書夢固然是個美好的遠方,而腳下這片黃土地,早已成為更加眷戀的故鄉。

鏡頭再回到習近平上大學前即將離開梁家河的這天,沒有任何組織,老鄉們自發前來送行,就連腿腳有殘疾的人也挪著步子到了習近平的窯洞門口。老鄉們哭了,習近平也哭了,說“要不我不走了”。 這是一句發自肺腑的心聲。臨走的時候他對鄉親們說,今後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習近平曾經用“扣扣子”比喻價值觀的養成,他說,青少年時期的價值取向不僅影響個人成長,更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就像扣扣子,如果第一粒釦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習近平,用梁家河的七年,扣好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粒釦子。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大學畢業後,習近平曾在中央軍委工作一段時間。兩年後,他毅然決定再回到基層。恪守著為百姓辦好事的初心,習近平從縣一級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不論在什麼崗位,他都把遠大的理想和美好的初心,化為服務人民的動力。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時,曾對一位前來調研的山西原平縣委書記說: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裡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掉,得到真正的知識。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93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們,他走了幾里地的路,把全村都走了一遍。中午飯的時候,他暢快地吃了兩大海碗羊肉。

2015年,已是黨的總書記的習近平攜夫人彭麗媛再次回到梁家河,40年過去了,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溝的名字,誰住在哪一口窯洞,誰的大名小名,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如今,作為全黨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領路人,習近平,用自己青春的奮鬥,為我們樹立了一面旗幟,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旗帜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