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打工农民工回家,遭遇脑梗妈妈的唠叨,如何转念让她开心

昔日打工农民工回家,遭遇脑梗妈妈的唠叨,如何转念让她开心

心情欢快的母亲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这是歌曲《常回家看看》中的一段歌词,脍炙人口,情牵人心,举国传唱。前不久,笔者借休年假之机,回到老家陕西西安,切实感受了一把妈妈的唠叨。所不同的是,这些唠叨,既不象歌曲中唱的那样浪漫,也没有爸爸张罗的一桌好饭跟着,相反还觉得有些啰嗦,不过最终我认识到了妈妈唠叨中的情意,领悟到了孝道的真谛。

我自十六七就离开家乡,或当农民工打工,或当兵,或到法院工作,基本上都远离父母的身边。前些年,回到老家,母亲也没有这些唠叨。从2013年开始,母亲不幸患上了脑梗,经过手术,后遗症比较明显,左手不能伸展,手臂也不能举起,加上在此之前的风湿性腿疼,一锻炼就腿疼,恢复较慢,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轮椅上度过。人一旦不能走动,心理的烦恼就会增加,唠叨就会增多。

昔日打工农民工回家,遭遇脑梗妈妈的唠叨,如何转念让她开心

轮椅上的母亲

这次回到老家,母亲的各种唠叨基本就没停过,从家长里短、开门上锁,乃至菜园浇水等等,不仅细致到一步一动,而且繁琐到每句话重复十次以上。比如,帮她搬上厕所的椅子,每天都要重复交代若干次,我回家十多天,她能提醒我五六十次。这对于已经奔五的中年人来说,越来越觉得啰嗦。父亲经常说她,你那点事哪天没给你准备好,用得着总说总说吗?晚上关门的事她也总要反复提醒多次,弄得我哭笑不得,仿佛我真成了不知事的三岁小孩。

生活是平凡的,家庭琐事也是具体的,完全不象歌曲中唱的那样美好和浪漫。时间一长,我有时竟也承受不了,对母亲说:“咱家家徒四壁,有啥啊,值得别人来偷?关门关门说了那么多遍,不觉得烦吗?”言语中竟然也有些不屑之意。想起父亲年逾七旬,每天重复这些事,耳边贯穿这些话,心里也有些同情。

昔日打工农民工回家,遭遇脑梗妈妈的唠叨,如何转念让她开心

坐在炕上的母亲

在家的日子已经过半,离开家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一天夜晚,我躺在床上,因快要离家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跑到母亲居住的房间,将头枕在她的腿上,和她聊起家里的事情来。无意中说起我小时的事情,提到我的顽劣,我不在家时家中的变化,她年轻时的时代特色、亲戚家的事情,母亲再也没有那些唠叨,相反竟谈意甚欢,当晚聊到十一二点,后来又连续聊了几天,高兴得不得了。

对这些事,我反思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一直在外边工作,喜欢说一些国家大事、历史上的事情、信息化的事情,这些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来说,其实都离得比较远,当我和父亲以及村里的同学谈起这些事情,母亲基本插不上嘴,除了端茶送水,时间一长,母亲和我几乎已经找不到共同语言。母亲为了和我多说些话,只能反复提起一些家长里短、身边小事,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些厌烦,这是多么的不孝啊!俗话说:百岁老母八十儿。孩子在母亲身边始终是孩子。孩子在母亲身边承欢膝下,取悦母亲,是最起码的孝道。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只顾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谈特谈外边的事情。母亲因为性格内向及文化程度和年龄增大关心的话题所限,对这些基本不感兴趣,也无法深谈。看来孝顺一事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容易做到。

昔日打工农民工回家,遭遇脑梗妈妈的唠叨,如何转念让她开心

拄拐行走的母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母亲聊天的话题很快转化到家里的爷爷奶奶、老姑当年那些事、面条、饸饹的做法等等她老人家颇为了解、甚至具有丰富经验的事情上来了,聊的老人心花怒放,竟然亲自为我做饸饹和面,到厨房指点妹妹压饸饹,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有时竟然笑得前仰后合。虽然她还是重复唠叨关门拿盆哪些小事,但明显少了许多,我也听起来顺耳了许多,不管我是否已经做完了,我都高兴顺从地回答:妈!好,我这就去做或我刚做完。母亲也一听即过,不再反复唠叨。

孝顺是篇流传千年的古老文章,也是值得所有儿女认真领会的深刻文章,同时也是要求做细做好的实际文章,切不可只作字面理解,或是敷衍了事。人人都有年老时,我们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孝文章,也为儿女子孙做个好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