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王學嶺傳 (轉自《中原書法報》)

王幅明

一 、凡事只要肯攀登

王學嶺,1963年5月出生於河南商水縣。身為農民的父母雖然都沒有上過學,好在舉人出身的母親家族提供給了他很多當時少見的書籍。小學時候,他最愛看的書就是一本破舊的《西遊記》,還是豎排的。“看不懂字兒,光顧著看畫兒啦。”王學嶺經常笑著這樣說。他的母親身材高大,談吐自若,有著那個年代女性少有的雅緻勁兒。在九十多歲高齡時,仍能流利地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等典籍。但這些文化的啟蒙,像燈塔一樣在少年的心裡閃耀著,卻只是萌芽。一切的成長、豐滿、茁壯,是在他有幸成為一名軍人以後,是部隊這個大集體、大環境、大舞臺,培養了他,更成就了他。

多下笨功夫

在還沒到上學的年齡時,看見村裡的小夥伴們上學,他吵著也要去上學。老師喜歡這個愛讀書的孩子,破例讓他在一年級的教室旁聽。旁聽了幾個月,這個班的孩子升入二年級,他嚷著也要跟著升級。但這次老師沒有同意。他只好重讀一年級。畢竟多聽了幾個月課,多寫了幾個月字,他在同年級中字寫得明顯比其他同學好。於是經常得到老師表揚。不可小看錶揚對於一個少年的莫大激勵。自尊心要求他越要寫好。這樣,在整個小學、中學、高中階段,他的字都是班上寫得最好的。當然,他那時寫的是方方正正的印刷體,還不能算是書法。上初中後,他父親當了生產隊長,經常帶一些報紙、雜誌到家裡。他看到報紙上有些標題是印刷體的隸書,覺得好看,就剪下來,貼在本子上,時不時描著寫寫。這便是他最早學寫的隸書。等到讀完高中的時候,剪貼本已經足足攢了五大本。在中學階段,除了 學習之外,他還要承擔辦黑板報的任務。這樣,寫好字,就成為是他的必修課了。

高中以後,王學嶺入伍到警衛部隊,成為了一名戰士。這是他人生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回顧往事時,王學嶺感慨道:“沒有部隊,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呀!”

這是肺腑之言。王學嶺到部隊才幾個月,就趕上一次新兵書法比賽。從小以“字”為傲的王學嶺是不會也不能在這時候認輸的,要參賽爭第一呀。這怎麼辦呢?當時的班長也跟著他一起著急,一起想辦法。後來兩個人到商店買了一張大白紙,寫了一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隸書對聯,還用廣告色把四周塗上顏色做裝飾。結果獲得了一等獎的第一名,也順利地當上了放映員。因為電影隊要自制一些幻燈片來表揚部隊的好人好事,需要放映員能畫畫能寫美術字。到了電影隊,有老兵告訴他,如果用宣紙寫,雖然貴,效果會更好。這時候他才知道還有宣紙,買來之後發現,這紙和家裡幾卷老書的紙很類似,難怪那上面的字畫會那麼吸引人吶。又有老兵告訴他,寫隸書,劉炳森寫得最好,你應該去買本他的帖來練。他就跑到書店去買了本劉炳森寫的《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隸書帖。這是他自己購買臨的第一本字帖,一邊紮實軍隊紀律,一邊堅定臨帖寫字。再後來,又有人指點,臨帖要臨古帖,他又去買了幾本漢碑字帖。從此,他在買帖、臨帖、學帖的道路上就一發不可收拾,沉浸其中,只管進取。他是在充滿活力的軍營裡找到了書法之門,並在燈塔光芒中又發現了一片廣闊而明媚的空間。誰說笨人就不能大步向前呢?

堅定真本事

1989年,王學嶺他看到首都師範大學在招書法專業的大專生,欣喜若狂,馬上就去報名,經過考試考到了首都師範大學,讀了三年的大專。這三年大專,解答了他過去弄不明白的技法方面的問題,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全部都“有所涉獵”。再往後呢,覺得只有技法的臨摹和錘鍊是遠遠不夠的。過了兩年,他又重新考到首都師範大學,讀了三年的本科。著重解決了他最需要的理論指導。上首都師大,使他找到了老師,走上了學習書法的正路。他最大的幸運是成為歐陽中石先生的學生。在歐陽先生和其他老師的教導下,他不僅在技法上打下較紮實的功底,而且通過學習各門文化課,系統地整理了自己對書法史的整體認識,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就是憑著這股不服輸的精神,不弄明白不肯罷休的勁頭,幾年時間裡他都是利用業餘時間上課,晚上、週六、週日,風雨無阻。另外,部隊領導一直支持他學習,也是一個動力。在外人看來,學習一定很苦,但他從沒有這種感覺。因為這個過程是他喜歡的、快樂的。那時候,他臨帖臨得近乎瘋狂,不只是堅持每天練,有時候甚至會通宵達旦。他說:“有一句名言說,人的區別在於如何度過業餘時間。這些年如果說我在書法上取得了一點兒成績,那就是我把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學習書法上。”

在學書的路上,王學嶺認為,能有機會經常跟先生等大家在一起,耳濡目染,接受薰陶,得到啟發,關鍵時候還能得到起決定性作用的點撥。這種點撥,的確有“聽師一句話,勝讀十年書”的功效。比如,歐陽中石先生要求他“既要入雅,又要入俗,做到雅俗共賞”,即讓他有一種頓悟之感,明白了自己作品要追求的基調。1995年12月,王學嶺以一幅行書作品參加第六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獲了“全國獎”。就在他還在為獲獎興奮的時候,歐陽中石先生把他叫了去,佈置他臨寫《大唐王居士磚塔銘》。這本唐楷很適合他的味口。他立即意識到這是先生指給他今後的突破口。他用一年多的時間將這本字帖當作日課,邊臨邊悟。到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時,其小楷作品《洛神賦》獲得了一等獎。

這次獲獎在書法界引起一陣轟動。因為之前連續幾屆書展楷書作品入展的都不多,更沒有楷書作品獲一等獎。他這次獲獎起到了某種示範作用,之後楷書參展的就多了起來。有人稱之為“王學嶺現象”。

在《中國書法》雜誌舉行的七屆中青展一等獎作品作者創作筆談會上,他說出一句出人意料的話:“聰明人創作時大都強調靈感,而我的創作卻屬於笨人的辦法,下的是笨功夫,寫的是笨人字。”

老老實實地下苦功夫,紮紮實實地煉真本領,獲取書法藝術之真經,這或許正是他的大聰明處。

2007年,全國好多院校都在招藝術碩士,首都師範大學也開始面向全國招生。已經44歲、普通話尚不標準的王學嶺攻破了英語的難關,考取了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開始了又一次的深造,獲取了書法藝術碩士學位。這兩年對他是一個很大的提升,解決了如何“做學問”的問題。

歐陽中石先生平時對王學嶺要求很嚴,但評價弟子時也不吝讚美之詞,說學嶺的書法“自是讀書人之胸襟與意境”。李鐸先生贊他“其人真率,不事張揚;其書清正,不假媚俗”。劉洪彪說:“既然評獎,就一定經過了反覆篩選和斟酌。王學嶺的作品能在高手如雲的當今書壇三番五次地折桂,首先就排除了偶然性。嚴格得近乎苛刻的評委們能一再地把欣賞的目光和認同的選票投向他,他就一定有過人之處。”周俊傑評論王學嶺:“這些年看多了那些或狂放、或強悍、或大變形的作品,其中一些雖也不無才華,但一直看下去,卻也感到緊張,須深深地喘上一口氣來調解。我自己童年及青年時代入手《曹全碑》、褚遂良、趙孟頫等秀潤一路,而現在也已久違了。當我近日看到學嶺部分作品時,便彷彿遁入一個充滿禪意的清涼世界:靜宓、恬淡、清淨、雅逸;又如邊飲一杯清淳的綠茶,感受著習習山風,在靜靜地品味著如泣如訴的簫聲。楷書寫規範並不難,難的是引人進入一種獨特的境界;行書寫暢達也較容易,而唯在變化中求一種靜氣卻甚難,而這些,學嶺做到了。”

二 、為書一脈今方好

且行且學

書法是一種不進則退的藝術。如果書法家固步自封,不求變,則很容易成為落伍之人。

王學嶺的成名緣於楷書。他從內心對楷書有一種虔誠的敬畏。篆、隸、楷、行、草五體中,楷書是最顯書家功力的書體。歷史上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雖都兼擅多種書體,但真正奠定他們的地位的還是楷書。楷書即是獨立的書體,又是一種基本功,它有許多條條框框很難突破,容易束縛書法家的創造力。書法家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會很容易寫成一手俗字。書法家只有在藝術素養達到一定高度後,才能突破和超越其束縛,顯示其藝術的創造力。

連續多年,王學嶺參加了不少全國性的書展並獲獎,曾連獲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群星獎”最高獎——金獎;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獎;四次獲全軍、兩次獲中直機關、一次獲世界華人書法展大獎等十餘次書法藝術獎。榮獲中國書協“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被人譽為“獲獎專業戶”。為何能夠屢屢獲獎?他似乎找到了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絕招——小楷。這是他的強項。他獲取的所有獎項中,只有一次是行書,其餘都是楷書,而且是小楷居多。一時間,“楷書”和“王學嶺”,幾乎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標籤。

但要突破楷書固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談何容易?很多人望楷生畏,甚至一學書就繞楷而行。王學嶺之所以能在楷書上有所成就,他總結出的經驗是:力圖努力去達到既要寫得活,又要寫得美。他所謂的笨功夫就是臨習大量古碑帖,漢碑、北碑、“二王”及唐楷中的歐、褚、虞諸家,都廣泛涉獵。臨的過程中,做到臨悟參半,碑帖交融,達到博採眾長。其心得:“學書之要,貴在臨與悟。臨能生姿,悟則生靈,倘能孜孜以求,則心手雙暢。”他自己較為滿意的作品,是臨寫的《虞世南夫子廟堂碑》。這是虞世南晚年的小楷傑作,全碑2007字,工穆肅雅,千秋照人。他臨摹的這幅作品,基本做到了手靜、力穩、心恬、氣定,通篇看去,得了一些原碑的神質。歐陽先生和李鐸先生對這一臨寫之作都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且學且悟

王學嶺有一句座右銘:當我者,不求自至;不當我者,求之必奪人之理。這是王學嶺多年書法研習的心得之一。“應該是我的,不用強求也會到來;如果本不應該屬於我,強求了就會失禮於人,於自己也是過錯。”在這個講求彰顯自我與激烈競爭的時代,這句話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正是這種順其自然的人生智慧,為王學嶺贏來了難得的好人緣,也為他創造了一種緩衝外界壓力、自我調節的好辦法。

王學嶺的成就不僅在創作上,在書學理論上也頗有建樹。發表的書學論文有:《書如其人的多視角探源》、《以法度書——淺論唐楷法度的困與解》、《以情理書——試論當代行書之創作心態》、《以簡約書——當代隸書創作淺談》、《以通達書——當代篆書創作淺說》、《以虛實書——當代草書創作淺談》、《以學養書——當代書法創作之文化基礎談》、《心靈的舞臺——中國書法文化產業的思索》、《衝·約·和》、《書作的風格與質量》、《且學且行,且學且悟——王學嶺學書雜談》、《從空到有的創作路徑》、《論唐楷對現實的影響》、《正書時代》、《書法的思想品德》、《書法的刀與筆、勇與仁——寫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君子藏器、動靜相宜——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解析》、《褚遂良書法之曲韻——<雁塔聖教序>技法解析》、《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析》等。《書法報》教學版自2016年起連載他撰寫的“臨書札記”37篇。其主要藝術理念:“學書的基礎是臨摹,其中第一要點是對碑帖範本的甄別力,其次為藝術感悟的能力,承其形並傳其神;再次就是轉化力和重建力,要能將這形、神浴火重生到自身血液當中去。”“書法為書亦為法,不必怕法,怕的是拒絕經典碑帖;也不必丟法,那樣丟掉的卻是自己了。沒有法度,就沒有傳承可以去依循的;歷代大家都是從法度、法理、法章中學出來的。”“書法的根基是漢字、是文化,不能說每個人都要觸類旁通、諸體皆擅,但是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是每一個學書者必修的功課。正如學書從碑帖臨摹開始,做書者、書家要以文化傳承為出發點。”

2016年8月18日,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又一次開班。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學員對王學嶺的授課報以熱烈的掌聲。近年來,在很多講壇上都能看到王學嶺辛苦施教的身影,對於書法教學,他樂此不疲。無論工作再忙,總是想方設法滿足求學者的要求。由於來自各地的學生,不僅年齡不同,受教育背景也不同,王學嶺從中國書法史、書法技法、臨帖、創作等各個方面細心地言傳身教。例如講行書的形成與發展、行書的筆法、行書的間架結構、行書的章法形式,他都會不厭其煩地教給學生。每當遇到學生的提問,他親自示範作品,糾正指導,學生們很快就能學到書法的基礎知識。王學嶺受到了學生以及社會的好評,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藝術創作院、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成人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等教學單位為他專門開辦了導師工作室。王學嶺說:“書法界都在尋找新的發展,如果在書法教育中能作點貢獻,是值得的,再苦再累我也高興。”

三、 “大道周口”赤子情

詩書合璧

2013年6月,北京三品美術館《正大氣象——全國正書六家展》隆重舉辦。正書為篆、隸、楷書的總稱。分別以秦、漢、唐為巔峰時代,可謂形臻法備、神完氣足。其引領書壇兩千多載,歷代追隨者難有突破,以致有的被成為館閣體,令不少書家望而卻步。時至今日,在張揚個性、強調視覺的時風中,有不少書者進行了各種探索,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三品美術館甄選了六位著名正書書家:王友誼、王學嶺、劉顏濤、張建會、張繼、管峻,他們守古法而賦書寫情趣,尚古韻而融時代精神,在傳統的大樹上各開新枝,形成了正大氣象,值得人們仰觀俯察,故而舉辦《正大氣象——全國正書六家展》。之後又於2015年、2017年舉辦了第二回、第三回展覽。展覽期間,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與三品美術館共同主辦《現代正書發展之路》的主題沙龍。六位書家針對時代現狀、自我藝術追求與現代正書發展與現場觀眾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在楷書上,王學嶺推崇正大氣象、廟堂之氣,作為入選的兩位楷書代表之一,可見端倪。

正大氣象、廟堂氣象是古今推崇的大儒之氣象,許多學者都在為之探索。王學嶺這時,又邁出了探索者的實踐步伐。我們且不說日後的實踐的收穫,先說這一步,就當得起“當代學養型書家”號召的開拓之舉。王學嶺開闢出了“詩書結合、綜合學養、大道周行”的實踐思路,於傳統來說,古今文人尤其鴻儒大家,無一不是廣涉多家藝術形式。今天新“文藝綜合力”的探索已經迫在案頭。於書法來說,抄經錄著已經越發成為了模式化,寫什麼、怎樣寫,也日益成為了書法界提煉“藝術含金量”的必要基礎和構成。只有同時具備文藝綜合力和藝術含金量的作品,才能夠有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氣象。

2015年10月22號,“大道周口——王學嶺詩文書作”入藏展儀式在周口市博物館舉行。展出王學嶺自創詩詞賦聯,共 182幅書法作品。走進四樓展廳,王學嶺親筆手書行書體“大道周口”四個字格外醒目。182幅作品,分為各個縣市區陳列在展廳之中。前來參觀的書法愛好者和市民絡繹不絕,大家徜徉在書法藝術和詩詞歌賦的寶庫中,盡情領略著歷史周口、文化周口。

河南省書協名譽主席周俊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王學嶺的作品充滿對家鄉的熱愛。他的詩詞格律非常嚴謹,說明他不僅在史學上下了工夫,在文學方面也有很深造詣。他的作品對於宣傳週口厚重的歷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學嶺介紹:“展覽用大道周口命名,不僅僅表明周口是老子故里,也包含光明大道等多種寓意在裡面。我力求用自己的語言,起到宣傳中華文化的目的。我現在寫周口文化,下一步就寫中原文化、地域文化,主要還是寫中華文化,這是我的三部曲。”

以學養書

王學嶺曾發表過書學論文《以學養書》。他認為:學養和書法,在歷史當中從來也沒有分開過。書,“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如其人”。在志、學、才中間,可以看到滿滿的全是文化素養。由古至今,書法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文藝。只是現在越來越細分化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似乎藝術也要細分的錯覺。

“大道周口”展覽結束後,他又有了新的思考。他在長期的書法道路中,摸索出了適合文藝傳統也能夠抒發自身想法的一種形式。他希望自己能逐漸使它成熟起來。在日後的創作當中,會進行更多類似的嘗試。而“大道周口”所表達的“家——家族——家國”思想是不會變化的。對於家庭的愛、家族的敬重、國家的熱忱,是時刻要做到的,也是文化的根基源泉。沒有家,就沒有對文藝的感性的認識、感情的抒發和描繪;沒有對家族的敬重,就不會意識到傳統和歷史的重要性,難以認真地從傳統當中發掘民族文化的魅力;沒有對國家的熱忱奉獻精神,那麼,就無法為時代所鼓舞,無法歌唱和傳播時代的美好。

王學嶺的多次個展,書體上多為楷書、行書以及草書,包括章草。以這幾種他比較成熟的、涉獵較多的書體去呈現。文辭主要是自作詩、詞、聯,或者歌。這些詩詞聯歌不全都是平時積累的,而是到某一個地區辦展覽,根據這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感而發、集中創作的內容。

他不願做單純寫字的書法匠,而是把自己當成一箇中國文人來要求。儘量去寫自己有感而發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去敘述一個事情,或者一個地區的歷史或文化,展現對當今社會的感受。筆墨當隨時代。書家不能老去抄寫祖先的經典。歷史總是要留下每個時代的東西。當代書家應該寫一些自己的、有感而發的東西。

平時,王學嶺堅持著自己三點原則:即,每天都讀一點書、臨一點帖、寫一點心得。他和親朋小聚長談,與好友唱和詩詞,邀戰士閒話下棋,寧可把自己讀書臨帖的時間放的再晚一點,熬一會兒夜。對於社會上身兼多職的忙碌人群,這些看起來“花時間”的事情,他都快樂地堅持著,他說:“每個人身上都有自身的閃光點,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喜歡跟他們聊天,能開拓思路,激發不少靈感呢。”

“為書一脈今方好,學嶺千重且再攀。”

這是王學嶺的一個學生對的那個對子,即文章開頭提到過的那件。上聯表示了當今的書法大環境十分美好和諧,以及王學嶺進行的是傳統的有脈絡傳承的書法正宗,下聯以嵌名的形式突出了學習的真義——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他仍在不停地攀登著,和許多朋友、和眾多文藝工作者、和我們的時代一起,在攀登進步。王學嶺相約,十年後,再賦一聯,到時大家都來寫,歌頌祖國繁榮、文藝氣象、學養精神!


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書法名家系列傳記——王學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