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王学岭传 (转自《中原书法报》)

王幅明

一 、凡事只要肯攀登

王学岭,1963年5月出生于河南商水县。身为农民的父母虽然都没有上过学,好在举人出身的母亲家族提供给了他很多当时少见的书籍。小学时候,他最爱看的书就是一本破旧的《西游记》,还是竖排的。“看不懂字儿,光顾着看画儿啦。”王学岭经常笑着这样说。他的母亲身材高大,谈吐自若,有着那个年代女性少有的雅致劲儿。在九十多岁高龄时,仍能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典籍。但这些文化的启蒙,像灯塔一样在少年的心里闪耀着,却只是萌芽。一切的成长、丰满、茁壮,是在他有幸成为一名军人以后,是部队这个大集体、大环境、大舞台,培养了他,更成就了他。

多下笨功夫

在还没到上学的年龄时,看见村里的小伙伴们上学,他吵着也要去上学。老师喜欢这个爱读书的孩子,破例让他在一年级的教室旁听。旁听了几个月,这个班的孩子升入二年级,他嚷着也要跟着升级。但这次老师没有同意。他只好重读一年级。毕竟多听了几个月课,多写了几个月字,他在同年级中字写得明显比其他同学好。于是经常得到老师表扬。不可小看表扬对于一个少年的莫大激励。自尊心要求他越要写好。这样,在整个小学、中学、高中阶段,他的字都是班上写得最好的。当然,他那时写的是方方正正的印刷体,还不能算是书法。上初中后,他父亲当了生产队长,经常带一些报纸、杂志到家里。他看到报纸上有些标题是印刷体的隶书,觉得好看,就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时不时描着写写。这便是他最早学写的隶书。等到读完高中的时候,剪贴本已经足足攒了五大本。在中学阶段,除了 学习之外,他还要承担办黑板报的任务。这样,写好字,就成为是他的必修课了。

高中以后,王学岭入伍到警卫部队,成为了一名战士。这是他人生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回顾往事时,王学岭感慨道:“没有部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呀!”

这是肺腑之言。王学岭到部队才几个月,就赶上一次新兵书法比赛。从小以“字”为傲的王学岭是不会也不能在这时候认输的,要参赛争第一呀。这怎么办呢?当时的班长也跟着他一起着急,一起想办法。后来两个人到商店买了一张大白纸,写了一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隶书对联,还用广告色把四周涂上颜色做装饰。结果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也顺利地当上了放映员。因为电影队要自制一些幻灯片来表扬部队的好人好事,需要放映员能画画能写美术字。到了电影队,有老兵告诉他,如果用宣纸写,虽然贵,效果会更好。这时候他才知道还有宣纸,买来之后发现,这纸和家里几卷老书的纸很类似,难怪那上面的字画会那么吸引人呐。又有老兵告诉他,写隶书,刘炳森写得最好,你应该去买本他的帖来练。他就跑到书店去买了本刘炳森写的《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帖。这是他自己购买临的第一本字帖,一边扎实军队纪律,一边坚定临帖写字。再后来,又有人指点,临帖要临古帖,他又去买了几本汉碑字帖。从此,他在买帖、临帖、学帖的道路上就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其中,只管进取。他是在充满活力的军营里找到了书法之门,并在灯塔光芒中又发现了一片广阔而明媚的空间。谁说笨人就不能大步向前呢?

坚定真本事

1989年,王学岭他看到首都师范大学在招书法专业的大专生,欣喜若狂,马上就去报名,经过考试考到了首都师范大学,读了三年的大专。这三年大专,解答了他过去弄不明白的技法方面的问题,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全部都“有所涉猎”。再往后呢,觉得只有技法的临摹和锤炼是远远不够的。过了两年,他又重新考到首都师范大学,读了三年的本科。着重解决了他最需要的理论指导。上首都师大,使他找到了老师,走上了学习书法的正路。他最大的幸运是成为欧阳中石先生的学生。在欧阳先生和其他老师的教导下,他不仅在技法上打下较扎实的功底,而且通过学习各门文化课,系统地整理了自己对书法史的整体认识,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不弄明白不肯罢休的劲头,几年时间里他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晚上、周六、周日,风雨无阻。另外,部队领导一直支持他学习,也是一个动力。在外人看来,学习一定很苦,但他从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这个过程是他喜欢的、快乐的。那时候,他临帖临得近乎疯狂,不只是坚持每天练,有时候甚至会通宵达旦。他说:“有一句名言说,人的区别在于如何度过业余时间。这些年如果说我在书法上取得了一点儿成绩,那就是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书法上。”

在学书的路上,王学岭认为,能有机会经常跟先生等大家在一起,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得到启发,关键时候还能得到起决定性作用的点拨。这种点拨,的确有“听师一句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比如,欧阳中石先生要求他“既要入雅,又要入俗,做到雅俗共赏”,即让他有一种顿悟之感,明白了自己作品要追求的基调。1995年12月,王学岭以一幅行书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了“全国奖”。就在他还在为获奖兴奋的时候,欧阳中石先生把他叫了去,布置他临写《大唐王居士砖塔铭》。这本唐楷很适合他的味口。他立即意识到这是先生指给他今后的突破口。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将这本字帖当作日课,边临边悟。到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时,其小楷作品《洛神赋》获得了一等奖。

这次获奖在书法界引起一阵轰动。因为之前连续几届书展楷书作品入展的都不多,更没有楷书作品获一等奖。他这次获奖起到了某种示范作用,之后楷书参展的就多了起来。有人称之为“王学岭现象”。

在《中国书法》杂志举行的七届中青展一等奖作品作者创作笔谈会上,他说出一句出人意料的话:“聪明人创作时大都强调灵感,而我的创作却属于笨人的办法,下的是笨功夫,写的是笨人字。”

老老实实地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炼真本领,获取书法艺术之真经,这或许正是他的大聪明处。

2007年,全国好多院校都在招艺术硕士,首都师范大学也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已经44岁、普通话尚不标准的王学岭攻破了英语的难关,考取了首都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开始了又一次的深造,获取了书法艺术硕士学位。这两年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解决了如何“做学问”的问题。

欧阳中石先生平时对王学岭要求很严,但评价弟子时也不吝赞美之词,说学岭的书法“自是读书人之胸襟与意境”。李铎先生赞他“其人真率,不事张扬;其书清正,不假媚俗”。刘洪彪说:“既然评奖,就一定经过了反复筛选和斟酌。王学岭的作品能在高手如云的当今书坛三番五次地折桂,首先就排除了偶然性。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评委们能一再地把欣赏的目光和认同的选票投向他,他就一定有过人之处。”周俊杰评论王学岭:“这些年看多了那些或狂放、或强悍、或大变形的作品,其中一些虽也不无才华,但一直看下去,却也感到紧张,须深深地喘上一口气来调解。我自己童年及青年时代入手《曹全碑》、褚遂良、赵孟頫等秀润一路,而现在也已久违了。当我近日看到学岭部分作品时,便仿佛遁入一个充满禅意的清凉世界:静宓、恬淡、清净、雅逸;又如边饮一杯清淳的绿茶,感受着习习山风,在静静地品味着如泣如诉的箫声。楷书写规范并不难,难的是引人进入一种独特的境界;行书写畅达也较容易,而唯在变化中求一种静气却甚难,而这些,学岭做到了。”

二 、为书一脉今方好

且行且学

书法是一种不进则退的艺术。如果书法家固步自封,不求变,则很容易成为落伍之人。

王学岭的成名缘于楷书。他从内心对楷书有一种虔诚的敬畏。篆、隶、楷、行、草五体中,楷书是最显书家功力的书体。历史上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虽都兼擅多种书体,但真正奠定他们的地位的还是楷书。楷书即是独立的书体,又是一种基本功,它有许多条条框框很难突破,容易束缚书法家的创造力。书法家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会很容易写成一手俗字。书法家只有在艺术素养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突破和超越其束缚,显示其艺术的创造力。

连续多年,王学岭参加了不少全国性的书展并获奖,曾连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最高奖——金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四次获全军、两次获中直机关、一次获世界华人书法展大奖等十余次书法艺术奖。荣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被人誉为“获奖专业户”。为何能够屡屡获奖?他似乎找到了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绝招——小楷。这是他的强项。他获取的所有奖项中,只有一次是行书,其余都是楷书,而且是小楷居多。一时间,“楷书”和“王学岭”,几乎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标签。

但要突破楷书固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谈何容易?很多人望楷生畏,甚至一学书就绕楷而行。王学岭之所以能在楷书上有所成就,他总结出的经验是:力图努力去达到既要写得活,又要写得美。他所谓的笨功夫就是临习大量古碑帖,汉碑、北碑、“二王”及唐楷中的欧、褚、虞诸家,都广泛涉猎。临的过程中,做到临悟参半,碑帖交融,达到博采众长。其心得:“学书之要,贵在临与悟。临能生姿,悟则生灵,倘能孜孜以求,则心手双畅。”他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是临写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这是虞世南晚年的小楷杰作,全碑2007字,工穆肃雅,千秋照人。他临摹的这幅作品,基本做到了手静、力稳、心恬、气定,通篇看去,得了一些原碑的神质。欧阳先生和李铎先生对这一临写之作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且学且悟

王学岭有一句座右铭:当我者,不求自至;不当我者,求之必夺人之理。这是王学岭多年书法研习的心得之一。“应该是我的,不用强求也会到来;如果本不应该属于我,强求了就会失礼于人,于自己也是过错。”在这个讲求彰显自我与激烈竞争的时代,这句话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智慧,为王学岭赢来了难得的好人缘,也为他创造了一种缓冲外界压力、自我调节的好办法。

王学岭的成就不仅在创作上,在书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发表的书学论文有:《书如其人的多视角探源》、《以法度书——浅论唐楷法度的困与解》、《以情理书——试论当代行书之创作心态》、《以简约书——当代隶书创作浅谈》、《以通达书——当代篆书创作浅说》、《以虚实书——当代草书创作浅谈》、《以学养书——当代书法创作之文化基础谈》、《心灵的舞台——中国书法文化产业的思索》、《冲·约·和》、《书作的风格与质量》、《且学且行,且学且悟——王学岭学书杂谈》、《从空到有的创作路径》、《论唐楷对现实的影响》、《正书时代》、《书法的思想品德》、《书法的刀与笔、勇与仁——写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君子藏器、动静相宜——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解析》、《褚遂良书法之曲韵——<雁塔圣教序>技法解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技法解析》等。《书法报》教学版自2016年起连载他撰写的“临书札记”37篇。其主要艺术理念:“学书的基础是临摹,其中第一要点是对碑帖范本的甄别力,其次为艺术感悟的能力,承其形并传其神;再次就是转化力和重建力,要能将这形、神浴火重生到自身血液当中去。”“书法为书亦为法,不必怕法,怕的是拒绝经典碑帖;也不必丢法,那样丢掉的却是自己了。没有法度,就没有传承可以去依循的;历代大家都是从法度、法理、法章中学出来的。”“书法的根基是汉字、是文化,不能说每个人都要触类旁通、诸体皆擅,但是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是每一个学书者必修的功课。正如学书从碑帖临摹开始,做书者、书家要以文化传承为出发点。”

2016年8月18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又一次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学员对王学岭的授课报以热烈的掌声。近年来,在很多讲坛上都能看到王学岭辛苦施教的身影,对于书法教学,他乐此不疲。无论工作再忙,总是想方设法满足求学者的要求。由于来自各地的学生,不仅年龄不同,受教育背景也不同,王学岭从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临帖、创作等各个方面细心地言传身教。例如讲行书的形成与发展、行书的笔法、行书的间架结构、行书的章法形式,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每当遇到学生的提问,他亲自示范作品,纠正指导,学生们很快就能学到书法的基础知识。王学岭受到了学生以及社会的好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艺术创作院、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等教学单位为他专门开办了导师工作室。王学岭说:“书法界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如果在书法教育中能作点贡献,是值得的,再苦再累我也高兴。”

三、 “大道周口”赤子情

诗书合璧

2013年6月,北京三品美术馆《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隆重举办。正书为篆、隶、楷书的总称。分别以秦、汉、唐为巅峰时代,可谓形臻法备、神完气足。其引领书坛两千多载,历代追随者难有突破,以致有的被成为馆阁体,令不少书家望而却步。时至今日,在张扬个性、强调视觉的时风中,有不少书者进行了各种探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三品美术馆甄选了六位著名正书书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他们守古法而赋书写情趣,尚古韵而融时代精神,在传统的大树上各开新枝,形成了正大气象,值得人们仰观俯察,故而举办《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之后又于2015年、2017年举办了第二回、第三回展览。展览期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三品美术馆共同主办《现代正书发展之路》的主题沙龙。六位书家针对时代现状、自我艺术追求与现代正书发展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在楷书上,王学岭推崇正大气象、庙堂之气,作为入选的两位楷书代表之一,可见端倪。

正大气象、庙堂气象是古今推崇的大儒之气象,许多学者都在为之探索。王学岭这时,又迈出了探索者的实践步伐。我们且不说日后的实践的收获,先说这一步,就当得起“当代学养型书家”号召的开拓之举。王学岭开辟出了“诗书结合、综合学养、大道周行”的实践思路,于传统来说,古今文人尤其鸿儒大家,无一不是广涉多家艺术形式。今天新“文艺综合力”的探索已经迫在案头。于书法来说,抄经录著已经越发成为了模式化,写什么、怎样写,也日益成为了书法界提炼“艺术含金量”的必要基础和构成。只有同时具备文艺综合力和艺术含金量的作品,才能够有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气象。

2015年10月22号,“大道周口——王学岭诗文书作”入藏展仪式在周口市博物馆举行。展出王学岭自创诗词赋联,共 182幅书法作品。走进四楼展厅,王学岭亲笔手书行书体“大道周口”四个字格外醒目。182幅作品,分为各个县市区陈列在展厅之中。前来参观的书法爱好者和市民络绎不绝,大家徜徉在书法艺术和诗词歌赋的宝库中,尽情领略着历史周口、文化周口。

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周俊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学岭的作品充满对家乡的热爱。他的诗词格律非常严谨,说明他不仅在史学上下了工夫,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造诣。他的作品对于宣传周口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学岭介绍:“展览用大道周口命名,不仅仅表明周口是老子故里,也包含光明大道等多种寓意在里面。我力求用自己的语言,起到宣传中华文化的目的。我现在写周口文化,下一步就写中原文化、地域文化,主要还是写中华文化,这是我的三部曲。”

以学养书

王学岭曾发表过书学论文《以学养书》。他认为:学养和书法,在历史当中从来也没有分开过。书,“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如其人”。在志、学、才中间,可以看到满满的全是文化素养。由古至今,书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文艺。只是现在越来越细分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似乎艺术也要细分的错觉。

“大道周口”展览结束后,他又有了新的思考。他在长期的书法道路中,摸索出了适合文艺传统也能够抒发自身想法的一种形式。他希望自己能逐渐使它成熟起来。在日后的创作当中,会进行更多类似的尝试。而“大道周口”所表达的“家——家族——家国”思想是不会变化的。对于家庭的爱、家族的敬重、国家的热忱,是时刻要做到的,也是文化的根基源泉。没有家,就没有对文艺的感性的认识、感情的抒发和描绘;没有对家族的敬重,就不会意识到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难以认真地从传统当中发掘民族文化的魅力;没有对国家的热忱奉献精神,那么,就无法为时代所鼓舞,无法歌唱和传播时代的美好。

王学岭的多次个展,书体上多为楷书、行书以及草书,包括章草。以这几种他比较成熟的、涉猎较多的书体去呈现。文辞主要是自作诗、词、联,或者歌。这些诗词联歌不全都是平时积累的,而是到某一个地区办展览,根据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感而发、集中创作的内容。

他不愿做单纯写字的书法匠,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中国文人来要求。尽量去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一个事情,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或文化,展现对当今社会的感受。笔墨当随时代。书家不能老去抄写祖先的经典。历史总是要留下每个时代的东西。当代书家应该写一些自己的、有感而发的东西。

平时,王学岭坚持着自己三点原则:即,每天都读一点书、临一点帖、写一点心得。他和亲朋小聚长谈,与好友唱和诗词,邀战士闲话下棋,宁可把自己读书临帖的时间放的再晚一点,熬一会儿夜。对于社会上身兼多职的忙碌人群,这些看起来“花时间”的事情,他都快乐地坚持着,他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自身的闪光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喜欢跟他们聊天,能开拓思路,激发不少灵感呢。”

“为书一脉今方好,学岭千重且再攀。”

这是王学岭的一个学生对的那个对子,即文章开头提到过的那件。上联表示了当今的书法大环境十分美好和谐,以及王学岭进行的是传统的有脉络传承的书法正宗,下联以嵌名的形式突出了学习的真义——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他仍在不停地攀登着,和许多朋友、和众多文艺工作者、和我们的时代一起,在攀登进步。王学岭相约,十年后,再赋一联,到时大家都来写,歌颂祖国繁荣、文艺气象、学养精神!


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书法名家系列传记——王学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