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春晚的除夕,還有《國家寶藏》可以看

春晚從一年一度的網紅詞彙發源地到現在一年一度的網紅詞彙匯流地,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傾向於用其他方式填補看春晚的檔期。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創造力的日漸薄弱,也可以說是越來越曲高和寡。

之所以說曲高和寡,並不是春晚的受眾越來越少,而是說她對觀眾的輸出存在斷層。在所有人都理解的中華文化藝術,提升出的高層次藝術能滿足的人民需求實在缺乏,沒有專業人員的解讀與分享,很少人能獲取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而表層的藝術又是年輕一輩耳熟能詳的。

如果再分析,那應該是各大網綜盛行其道留下的後遺症。

怎麼說?

網絡綜藝流於讓眾人笑,而晦於發人深省。比起含蓄地告訴你一些哲理或是藝術上的啟發,粗暴地製造出讓你大笑後地空洞更能讓人接受我們的生活給自我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們對在社會上自我生存之道的警醒。

說的有點嚴肅了,簡單說,春晚不再像之前那樣能帶來那麼多的震撼與驚喜了。

而這部綜藝卻能,同樣是央視出品的——

國家寶藏

不看春晚的除夕,還有《國家寶藏》可以看

豆瓣評分9.2,分高的不像國產綜藝,更不像央視綜藝。不得不說,在審美上,一下子就拔高了一截兒。

再說舞臺,春晚的舞臺一直被認為是技術收割機——能上春晚的人,一定不簡單;能上春晚的技術,更不簡單。只是能不能物盡其用,就要另說了。《國家寶藏》的舞臺上,有LED開合車臺,天軌吊裝的9個LED冰屏柱可以單獨升降移動,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

不看春晚的除夕,還有《國家寶藏》可以看

看不懂,沒關係,知道它很炫酷就行了。

視聽盛宴?是的。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再磅礴的音樂,再優美的舞曲,再動人的劇情,都不讓人疲勞,是審美疲勞——我說的就是春晚。這一切,《國家寶藏》也有,但重要的是,能不能在特殊的時間裡激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國家寶藏》講述的,是文物的故事,而文物的故事就是我們華夏下文明的故事。並不是我們講述文物的故事,而是文物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國寶活起來。

不看春晚的除夕,還有《國家寶藏》可以看

第一期出境的國寶分別是一張畫、一個瓷器、一個石鼓。

畫,是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宋徽宗得了《江山圖》失了千里江山的《千里江山圖》。

瓷器,乾隆薈萃中華藝術的各種釉彩瓷器,真·各種釉彩·瓷器,一個瓷器上用了17種釉彩,極盡花裡胡哨之能事。(製作的成功率不超過0.23%)

石鼓,中華第一古物,刻著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

文物,講述的是自己的故事,一段歷史。

講述的方式是我們不怎麼熟悉,卻又喜聞樂見的:當紅明星助演,以小情景話劇,協同文物講述它的前世今生。

不看春晚的除夕,還有《國家寶藏》可以看

至於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我不想冗述,因為我的講述再精彩也不能及你親自欣賞。我能講述的只是《國家寶藏》之外的人文情懷與民族關懷。

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試圖在文化類節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別是一直關注著中華民族成長的大家,《國家寶藏》不僅能在社會單元最小化的家庭中激發民族情懷,更能讓一家庭為單位的觀影群體享受來自彼此前所未有的人文關懷。

它不僅只是讓我們起雞皮疙瘩,更能讓我們記住關於文化的一些記憶,也許我們不曾深究過歷史,或者我們也不曾解讀過過去,但至少在這之後,我們能記住它。

這個包羅集文化與娛樂於一身的節目,值得在除夕夜於家人同賞,在沒興致看春晚的前提下。(春晚更多的是給人以一種儀式感。)

不看春晚的除夕,還有《國家寶藏》可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