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我成了酒的“绝缘体”,终于明白,酒桌文化真没那么重要

记不清第一次喝酒是什么时候,依稀模糊印象是在初中。酒并不是什么好东西,除火辣辣的感觉外,喝多让人头晕目眩。入口一瞬间,略凉。随即一股刺鼻苦味,一仰头,倒入口中,紧收舌根,咽喉如火烧一般,辣得喘不过气。入肚又让人兴奋不止,这就是我第一次喝酒的感觉。此后,一直到参加工作前,我滴酒不沾。

多年后,我成了酒的“绝缘体”,终于明白,酒桌文化真没那么重要

参加工作以后,单位上各种应酬,在酒桌上众人指指点点和各级小领导的暗示,我又跟酒结下了难分难离的缘分,我成了酒的全导体。

多年后,我成了酒的“绝缘体”,终于明白,酒桌文化真没那么重要

小时候常听人说,我笑时,左边腮邦处有一深深旋涡,民间有个说法,说有酒窝之人,是海量标志。我酒量不大,但也不小。用比上不足。要做到千杯不倒,那做不到。起初,在无数次酒宴中,要说醉酒,屈指可数,并不是说我是海量级别,而是我能做到如何控制入酒的量度。接下来的岁月里,我的运气开始不断地走下坡路,而醉酒次数一次比一次多,醉酒原因不外是或大悲或大喜。说大喜,凤毛麟角。说大悲,几箩筐装不完。悲时,借酒消愁,以酒麻醉自己。喜时,以一杯两盏淡酒,来表浅浅庆意。

多年后,我成了酒的“绝缘体”,终于明白,酒桌文化真没那么重要

说起醉酒,那是二十年前的一场酒宴。单位安排我到另一个驻点机构工作,那时候我还是二十多岁毛头小伙子。想不通,为什么偏偏要安排我去?那地方地处偏远,交通条件非常差,生活设施更不用说,三天两头停水断电,人在那儿待着,如同守在一座孤岛上。人人谈虎色变,让人生畏,而眼前来之不易的工作又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捧在手里,烫手。放下,又让人饥肠辘辘,左右为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忍着。分支机构揭牌的第一天,大小各路人马纷纷云集小镇,除了本单位,还有外单位各级大小人物。小镇唯一的一家小酒馆顿时炸开了锅,忙得老板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在众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中,一瓶52度“秦池”高度白酒下肚,我已渐感额头微微发热,颈后出汗。当时心情非常坏,别人乘着酒兴图个快乐,而我暗藏愤懑和悲哀。在胡乱中抓起一瓶白酒,在本单位各级大小人物中敬了一圈,这本是酒宴上的大忌。我难消心中的怨气,只想借酒消愁,两瓶高度白酒让我在房间躺了三天三夜,与死神悄悄地打了一个照面。

多年后,我成了酒的“绝缘体”,终于明白,酒桌文化真没那么重要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叫无酒不成席。如今在各种酒宴中,我保持着一种半绝缘体的状态,不以喜为兴,不以悲为愁。古人云:人生有三喜。一喜金榜题名时,二喜是洞房花烛夜,三喜是他乡遇故知。其中的一二喜都离我远去,而在他乡,又有多少让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机会呢?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再回首,宛如弹指一挥间,匆匆而过。那些掩在心中的喜也好,埋在心中的悲也罢,不过都是如过往的云烟,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失的无影无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