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我成了酒的「絕緣體」,終於明白,酒桌文化真沒那麼重要

記不清第一次喝酒是什麼時候,依稀模糊印象是在初中。酒並不是什麼好東西,除火辣辣的感覺外,喝多讓人頭暈目眩。入口一瞬間,略涼。隨即一股刺鼻苦味,一仰頭,倒入口中,緊收舌根,咽喉如火燒一般,辣得喘不過氣。入肚又讓人興奮不止,這就是我第一次喝酒的感覺。此後,一直到參加工作前,我滴酒不沾。

多年後,我成了酒的“絕緣體”,終於明白,酒桌文化真沒那麼重要

參加工作以後,單位上各種應酬,在酒桌上眾人指指點點和各級小領導的暗示,我又跟酒結下了難分難離的緣分,我成了酒的全導體。

多年後,我成了酒的“絕緣體”,終於明白,酒桌文化真沒那麼重要

小時候常聽人說,我笑時,左邊腮邦處有一深深旋渦,民間有個說法,說有酒窩之人,是海量標誌。我酒量不大,但也不小。用比上不足。要做到千杯不倒,那做不到。起初,在無數次酒宴中,要說醉酒,屈指可數,並不是說我是海量級別,而是我能做到如何控制入酒的量度。接下來的歲月裡,我的運氣開始不斷地走下坡路,而醉酒次數一次比一次多,醉酒原因不外是或大悲或大喜。說大喜,鳳毛麟角。說大悲,幾籮筐裝不完。悲時,借酒消愁,以酒麻醉自己。喜時,以一杯兩盞淡酒,來表淺淺慶意。

多年後,我成了酒的“絕緣體”,終於明白,酒桌文化真沒那麼重要

說起醉酒,那是二十年前的一場酒宴。單位安排我到另一個駐點機構工作,那時候我還是二十多歲毛頭小夥子。想不通,為什麼偏偏要安排我去?那地方地處偏遠,交通條件非常差,生活設施更不用說,三天兩頭停水斷電,人在那兒待著,如同守在一座孤島上。人人談虎色變,讓人生畏,而眼前來之不易的工作又像一個燙手的山芋,捧在手裡,燙手。放下,又讓人飢腸轆轆,左右為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忍著。分支機構揭牌的第一天,大小各路人馬紛紛雲集小鎮,除了本單位,還有外單位各級大小人物。小鎮唯一的一家小酒館頓時炸開了鍋,忙得老闆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在眾人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中,一瓶52度“秦池”高度白酒下肚,我已漸感額頭微微發熱,頸後出汗。當時心情非常壞,別人乘著酒興圖個快樂,而我暗藏憤懣和悲哀。在胡亂中抓起一瓶白酒,在本單位各級大小人物中敬了一圈,這本是酒宴上的大忌。我難消心中的怨氣,只想借酒消愁,兩瓶高度白酒讓我在房間躺了三天三夜,與死神悄悄地打了一個照面。

多年後,我成了酒的“絕緣體”,終於明白,酒桌文化真沒那麼重要

中國自古有句老話,叫無酒不成席。如今在各種酒宴中,我保持著一種半絕緣體的狀態,不以喜為興,不以悲為愁。古人云:人生有三喜。一喜金榜題名時,二喜是洞房花燭夜,三喜是他鄉遇故知。其中的一二喜都離我遠去,而在他鄉,又有多少讓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機會呢?人生不過短短几十年,再回首,宛如彈指一揮間,匆匆而過。那些掩在心中的喜也好,埋在心中的悲也罷,不過都是如過往的雲煙,隨著生命的終結而消失的無影無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