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明朝时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你知道吗?

即使没有棉花,古人也有办法抵御冬天的严寒。而问“没有棉花拿什么御寒过冬”实际是把自己绕住了——之所以用棉花,也是因为棉花这种植物纤维有较好的保温特性,而同样具有保温特性的,还有其他的植物纤维,比如说麻,比如说动物皮毛,不要说古代,即使是几十年前,在中国北方地区也有毡褥子、毡疙瘩、羊皮袄、狗皮帽子、狍皮被子,更多的时候,这些东西比棉花的御寒效果还要好,下面咱们就来讲述一下那段时间的生活

棉花明朝时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你知道吗?

棉花在亚欧大陆上也有,棉花原产地是亚热带的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不是像玉米、烟草、辣椒一样原产自美洲的,所以要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之后,才有可能传入中国。、中国很早就有棉花,我好像记得汉代墓葬就出土过棉布,只不过不是很普及种植,宋元时代有了大规模的棉花纺织业,这个问题不是考证棉花的传入中国路线,就不多谈了。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棉花普及之前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只说我熟悉的先秦商周这一段时期古人是穿什么衣服御寒过冬的。

原始社会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开始烤火取暖了。但是火要是像平时做饭那样的话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取暖,但是人也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待着啊。所以为了方便移动,人们就发明了将火放进陶瓷的办法。这个陶瓷就是我们所说的炉或者灶。

棉花明朝时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你知道吗?

秦汉时期

东汉《西京赋》记载“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什么意思?秦汉时期主要是依靠“壁炉”或者“火墙”取暖,具体的怎么做呢?先拿两块筒瓦扣起来,然后把他们放在墙壁内,将它与做饭的灶相连接。这样就可以取暖了。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其排烟道先曲折,后直上通于户外,近似后世的火墙。所以才有了东汉《西京赋》记载“朝堂承东,温调延北”的描述。

汉代时期

到了汉代皇帝开始有暖殿了,具体怎么做的呢?《西京杂记》中记载着在墙壁用花椒和泥土一起涂。没想到花椒还有保暖效果。

棉花明朝时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你知道吗?

唐朝时期

古人取暖一般用木炭,百姓家中有火盆、手炉什么的。但是到了唐代的时候,皇帝用木炭就比较高级了。皇宫用的木炭是西凉国进攻的进口瑞炭。比如唐玄宗时候的宰相杨国忠就很讲究,用蜂蜜把炭屑粘成双凤形,烧的时候还用白檀木铺在炉子底下,如此一来余灰就不会杂染。最奇葩取暖方式要属于人工取暖了。唐玄宗的弟弟什王到了冬天的时候,就让宫妓围在自己的身边。而岐王李范就叫妓女在他身边,然后将自己的收伸进妓女的身子里取暖。

棉花明朝时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你知道吗?

当然,这几件御寒专用物件,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简直就是遥不可及。就说最日常的穿衣,老百姓的棉衣被褥里,可填不起昂贵的丝絮,基本都填“缊”,也就是鏁丝用的下脚料。保暖效果更是天上地下。战国大学者曾子,穷困时就穿这种衣服,冬天时一抬胳膊衣服就破,生生露出胳膊肘在寒风里,捎带贡献著名成语——捉襟见肘。至于有钱人穿的棉袄?穷人当然也穿,填充的也多是这类“缊”,且主要以粗布制成,学名叫褐。其保暖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另外好些普通家庭,也会穿一些皮毛衣服御寒,主要是由狗皮制成,比起名贵的羊皮裘皮大衣,也是天上地下。这样的防寒效果,听听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悲伤咏叹就知道: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而且这样冻坏的情景,还只是相对不太冷的深秋时候。真正数九寒天的冬天又会是什么样?简单一句诗,就是古代多少穷人,冬天的无奈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