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经略辽东之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不是努尔哈赤

大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这位木匠皇帝病死,因为子嗣早夭,只能传位于自己的弟弟朱由检,是为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虽然年幼,登基时只有16岁,但天资聪颖,为人正直,一心想要重振朝纲,挽救大明。他一上台就解决了明末最大的宦官集团首领魏忠贤,并且勤于政务,一时间让大明末世的局面有了明显的好转。

袁崇焕经略辽东之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不是努尔哈赤

当朝内一切安定之后,崇祯皇帝就把注意力转向了辽东,这个从万历年间一直到现在的烂摊子。经过众臣推荐,崇祯皇帝提拔了在宁远督战的袁崇焕,担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总督蓟、辽、登(登州)、莱(莱州)、天津等地军务。

后来袁崇焕入京述职,崇祯皇帝召见了这位威震朝野的将领,询问辽东战局的应对策略和需要时日。这位后起将星看到年轻的圣上忧虑,安慰道:“只需五年,五年方可平辽。”

崇祯闻言后,大喜,答应了袁崇焕提出的要求:户部拨给军饷,工部提供器械,吏部任用贤能,兵部调兵遣将等所有条件。

袁崇焕经略辽东之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不是努尔哈赤

这边袁崇焕正在为保卫边疆而努力与圣上沟通边务所需物资,那边大本营宁远城却发生了一起兵变。由于朝廷欠响四月之多,从川、湖调来戍边的士兵起头,带领众人一哄而上,把巡抚,总兵等高级别官员困压到谯楼,要求发放粮响。兵备副使七拼八凑,这才暂时稳住了局面。

为什么辽东这么重要的前线,这么精明的将领,会欠响四个月导致兵变呢?我们来看看明朝响银是怎么分配的啊:明廷在萨尔浒战役以来,对辽东的财政投入一直都充足到“过量”的地步。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户部因筹备征讨后金而向全国土地摊派的“辽响”是每亩9厘,全国总额度是560万两。加上其他的一共将近660万两。我们来换算一下啊,明廷一年的财政收入大概是3100万辆,660万辆已经超过五分之一。所以,可以看出明廷对辽东的重视度和投入力度是多么的大。但为什么这么大的投入,仍会导致欠响呢?

袁崇焕经略辽东之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不是努尔哈赤

其实在熊延弼担任经略的时候,就上疏称:辽东虽然粮饷富裕,但是士兵却穿不起衣服,只能裸体穿盔甲。同年又上疏称:乃兵部所调援兵俱是纸上虚数,十无二三到辽阳者。换句话说,这是兵部也调了兵,户部也发了响,可结果却是兵也不够,响也不够。

现在明白了明廷的官员对军饷的克扣和侵占,造成了士兵的频繁哗变和大量逃亡。有一个数据就发生在袁崇焕第二次督师宁远的时候(崇祯元年到崇祯三年即1628年到1630年),户部尚书举报宁远粮饷官员阎栋等人三年间侵吞米豆四万四千余石。从这就可以发现,袁崇焕有力抗满军,无力抗朝臣啊!

很多官员把经略辽东看成发家致富的一门生意,所以,从根本上讲,袁崇焕经略辽东,最大的束缚不是战略策略的不足,是整个贪腐气息弥漫的大明体制。所以,从这一点看,大明朝的败亡,乃是政治腐朽所致,只是时间问题,并非袁崇焕一人之力可以左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