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不知不觉中年近五旬。回首这些年,总觉得自己既“懒惰”,又没有“追求”: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已十二年有余,但

这么多年下来,除发表过二十几篇文章和完成若干报告外,专著始终没有“零”的突破。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科研人员,这一点对我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心结。

于是,我写了下面这本书:

虽然说写书是一件苦差事,但倘若志在梨枣,又何愁三载著书?

如果您觉得这书有用,不妨买一本,算是有价值的阅读,也算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支持;

不买也没关系,咱接着聊写书的事情,聊聊三载著书——痛并快乐着的心路历程:

本以为手到擒来,难题却接踵而至

虽然领了任务,但起初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压力,以为写本书没啥难的,不是也有好多人在“攒”书嘛?

但真正下笔之后,却发现写书远非我想像的那么简单:因为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评价这件事情太普遍、太常见,以至于我们经常会视而不见——它是人类思考和认知的基本因素,它与人类社会活动如影相随:追溯起来,早在公元前2200年,夏王朝的皇帝就已经在通过评估来考察政府官员的能力了,而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评价有多少种理论、多少种方法、是怎样的学科结构、又该如何使用,难题这么多,我真的麻爪了!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图片源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 第一个难题:如何厘清逻辑架构与理论脉络?

常言道:“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万个哈姆雷特”,对于评估来说,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逻辑架构与理论脉络。

这就是学问,要学、要问:有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查找、整理、阅读,学习别人的思想;有太多的牛人大咖值得拜访、交流、沟通。

比如有学者认为,如果在经济社会视野中观察评价活动,可以按评价需求将评价活动归并为政策计划与战略评价、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评价、管理与文化评价、产出与目标评价四个方面;而按照前美国评价学会主席阿尔金的观点,评价理论应当是根植于社会学研究之上的树状结构,可分为方法、应用和价值判断三个脉络,并可以细分为若干具体方法;美国著名学者梅尔滕斯在《项目评估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又对这种树状结构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笔者有幸在2015年美国评价学会年会中见到了这两位“牛人”,并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笔者(左)和阿尔金(上图)、梅尔滕斯(下图)的合影

考虑到这本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使用便于参考借鉴的学科分类方法:以社会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文献计量方法等这样的学科为主线编排章节内容。

  • 第二个难题:本书应该涵盖那些理论和方法?

过去几十年里,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评价的大量需求,评价理论迅速发展,评价者拥有日益多样化的理论工具来应对评价需求:按时代划分,有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统计分析模型、调查研究理论等;80-90年代以来的指数方法和参与式评价;按方法划分,有豪斯(1978)年的分类以及笔者在2014年整理出来的15种评价方法。

但对于科技政策研究来说,在上述方法中,有不少是针对特定问题、特殊需求、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缺乏普遍性和借鉴意义。有鉴于此,这本书最终定位于科技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政策分析、科技项目管理、机构评价和人才评价等现实需求,从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角度,对评价方法进行分类对比,并结合案例加以阐释。

所有的方法都在这张表里!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科技政策研究主要评价方法及其特点

对于《科技政策研究方法论丛书》中其他书目已专题已介绍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案例分析

文献计量技术预见政策模拟等,未设专门章节赘述。

  • 第三个难题:如何兼顾基础理论和学以致用?

作为科技政策研究关键方法、工具集成与示范推广的工具书,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不同工作背景、教育水平水平各异的读者群——既有科技政策研究者,也有政府部门决策者;既有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又有科技管理领域的广大师生。这就让本书的内容组织颇为“纠结”:如果写的太“专业”,通篇都是理论模型、数学公式,会让很多读者望而生畏,影响理论方法的推广应用;如果写的太“平实”,上来就说如何使用、介绍案例,又难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原来你们做评估用的方法就这么简单啊?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图片源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最后确定:每种评价方法都用下面规范和标准进行论述:

  1. 方法概述:方法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及其优缺点;

  2. 方法应用:模型标准化及求解过程规范化,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3. 方法发展:模型方法的不同分支及其发展方向;

  4. 方法应用:通过案例对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章节内容结构示例

书到用时方恨少,全凭自己人缘好

既然写作思路、内容提纲、规范标准都有了,那就开始写吧?

但真正进入码字模式之后,才发现古代先贤早已挖好“幸灾乐祸”的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于是按照内容大纲要求,多方查找资料、选择相关案例,虽然“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说,但架不住天时地利人缘好啊!

  • 天时:中国科学院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利益至上、向钱看齐的风气难免会在科技和教育界蔓延。但中国科学院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就拿方新教授来说,作为副部级领导,她本可以享受专车待遇,但往来出入却经常是一辆自行车,和我们一起吃大食堂吃饭,热火朝天地讨论时下热点;但对于学术问题,方教授却一丝不苟:去年底,正值书稿交稿讨论之际,方教授骑自行车不幸摔伤——她仍拄着拐参加我们的讨论,还给书稿提出了很多修改和完善的意见,有些意见近乎“较真”甚至是“苛刻”。但几个月修改下来,我才深深体会到这位良师益友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 地利:科技战略咨询院的高端智库试点

2016年以来,中科院在原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进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更名为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这样的改革并不是简简单单换个名字,而是更好地集成了中科院内外、国内外优势力量,支撑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高端智库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出思想、出理论、出方法,我们的工作自然也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国家高端智库——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摄影:李强)

  • 人和:亲朋好友和各位同事的鼎力相助

首先要感谢我家太太:从2013年12月17日开始码字以来,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她始终默默地支持着我的工作,更是倾听我不厌其烦地“叨叨”这个模型怎么讲、那个案例怎么写......;得意时,告诫我别忘形,要夹起尾巴;失落时,鼓励我别气馁,莫轻言放弃。

其次要感谢各位同仁:本书的共同作者,李晓轩研究员曾经说过,“评估中心”是一支特别能“打仗”的队伍。事实的确如此!在本书中,很多方法及案例是在评估中心各位同仁的工作基础上完成的,特别是关忠诚教授、周建中教授、杨国梁教授、肖小溪博士、张大群博士等在履历分析法、DEA方法、指数方法等方面提供的资料。

不但文章写得好,还要能跑马拉松!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郑海军博士,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还是马拉松跑者。今年已完成北京半程马拉松、秦皇岛全程马拉松两项赛事。尤其是秦皇岛马拉松,用时仅3小时18分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书呆子,他们不但文章写得好,还要能跑马拉松!

9月17日,您能在北京马拉松赛场上看到下面这个矫健的身影!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郑海军博士(秦皇岛马拉松赛事照片)

人生真的很贵,你我切莫浪费——有价值的阅读,就在弹指间~

书卖不出去,作者该有多心塞啊!

三载著书记——人生很贵,岂能浪费?

图片源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