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曾經被英國統治的美國不是大英國協國家?

小魚刺-改


這個問題很簡單。

只需要明白兩個問題就可以,即:

美國獨立時,英聯邦還不存在;

英聯邦成立後,並不是所有的英國殖民地都選擇加入英聯邦!

所以,美國不是英聯邦國家很正常!

歷史上很多國家申請加入英聯邦,這意味著即使美國獨立很久,也是可以加入英聯邦共享甘露的,但是為什麼美國沒有加入英聯邦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英聯邦並不能給美國帶來實際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元氣大傷,對於殖民地的控制也漸漸感到力不從心。此時的英國的很多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本土與自治領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走向瓦解。

為挽救即將崩潰的答應殖民帝國,英國人換了個玩法。1926年,英國承認各自治領在內政和外交方面獲得獨立。自治領與宗主國以“共同忠於國王”的旗幟下組成英聯邦,雙方權利平等,互不隸屬。

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決議,這標誌著英國各自治領獲得了獨立,英聯邦正式形成大英帝國名存實亡。

英聯邦雖然不是一個國家,也沒有中央政府。但英聯邦成員在英聯邦內部享有貿易特權,而且英聯邦成員可以移民英國,在英國享有選舉權等,對於很多落後的原殖民地來說,留在英聯邦有利於文明化進程的推進。

但是這些對於美國而言都是多餘的。首先,美國在19世紀末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依靠著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配合這整個拉丁美洲作為美國的後花園,美國不需要依靠英聯邦來取得貿易優勢。

再加上英聯邦本來就是一個相對落後的體制,它不僅不能給美國帶來實際的收益,相反,很多方面可能需要美國做出較大的犧牲,比如批准英國女王作為美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再加上,19世紀之前,門羅主義的盛行,所以加入英聯邦大家庭與美國的政策不符合。

2、美國在獨立之日就和英國分道揚鑣了

1776年,美國發布《獨立宣言》,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的獨立。

美國獨立是對英國的一個巨大打擊,是美國走向獨立自主的開始。

雖然此時的英國仍然維持著龐大的帝國,但是在北美洲,因為美國的獨立,使得英國不得不在維持加拿大的統治基礎上,將主要精放在大西洋以東的東半球。

美國獨立後,逐漸建立起了在美洲的霸權,並逐漸具備了和歐洲列強抗衡的實力。

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表明了美利堅合眾國當時的觀點,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

這一觀點被稱為“門羅主義”。這意味著美國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特別是和之前的宗主國英國開始了分庭抗禮。

而且,這種針對歐洲特別的是英國的政策,註定是要和英國擦槍走火的,也就意味著美國和英國已經走向了分道揚鑣。

對於美國而言,加入英聯邦,意味著美國放棄之前堅持的國策,有點自降身價的意思,所以美國不會這麼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其實曾經被英國統治的國家中不是英聯邦國家的很多,其中緬甸和亞丁(現在的南也門首都)是在獨立時就拒絕留在英聯邦,中東的原英國保護國和託管地如埃及、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蘇丹、索馬里、科威特、巴林、阿曼、卡塔爾和阿聯酋也都沒有加入英聯邦。

除了那些國家之外,還有愛爾蘭、津巴布韋和馬爾代夫先後於1949年、2003年和2016年因為各種原因退出了英聯邦。

所以曾經被英國統治過的國家不一定就是英聯邦國家。

但是美國之所以不是英聯邦國家的原因和以上這些國家還都不一樣。

這要從“英聯邦”的由來開始說,“英聯邦”是大英帝國無法維持了以後逐漸形成的概念,首次正式見諸於官方文件是是在1926年帝國會議上通過的“貝爾福宣言”。

至於所謂“大英帝國”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存在兩個大英帝國,也就是說以美國獨立為分水嶺的第一大英帝國和第二大英帝國。

北美殖民地在1776年的獨立對大英帝國打擊很大,英國不得不把注意力從西半球轉到東半球,集中精力經營東半球的殖民地,而且在和殖民地的關係上也在不斷調整。

莫桑比克是奇葩,他原來是葡萄牙殖民地,於1995年申請加入了英聯邦。

而美國只是第一大英帝國的一部分,和第二大英帝國沒有關係,當然和英聯邦就沒有關係了。美國還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中唯一通過和宗主國的戰爭得到獨立的國家。到英聯邦概念形成時的1926年,美國已經是和英國表面上平起平坐,實際上早已超越了的有極大國際影響力的大國了,只不過還不是超級大國而已。誰敢把美國和英聯邦放在一起考慮呢?

當然,不是第一大英帝國的國家也可以申請加入英聯邦,莫桑比克不就是前例嗎?美國當然也可以申請加入,但是除了美國人全體腦子進水,一般不會提這種申請。


冰冷雨天


美國人不僅有英國後裔,還有法國、西班牙等等。美國剛從英國獨立後,兩國關係緊張,我們看這個案例。

聖胡安島是太平洋上位於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一個美麗小島,這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眾多旅遊愛好者的鐘愛之所。可就在這個島上曾經發生過一場劍拔弩張的軍事對峙,對峙的雙方分別是當時實力雄厚的英美兩大列強,而提起這場事件的緣由至今讓人啼笑皆非,因為險些引發兩國擦槍走火的竟是一頭豬!

在歷史上這個島嶼的歸屬一直懸而未決,當時加拿大還沒有獨立,因為聖胡安島在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皮吉特海峽裡,所以英美兩國都宣稱自己對該島享有主權。因為主權存在爭議,雙方都沒有在島上駐軍,但老百姓可不管島嶼歸誰,不論是英國人還是美國人依舊在島上享受著自己的田園風光。

這天有個酷愛打獵的美國農民端著自己的獵槍在島上小心翼翼地尋找著獵物,忽然映入眼簾一頭大黑豬,獵人舉槍便射,結果一擊致命,二師兄應聲而倒。但很快就有人告訴他這頭豬不是野生的,而是附近一個愛爾蘭人家養的,當時愛爾蘭還沒有從英國獨立,所以嚴格來說這頭豬也是英國籍的。

獵人見闖了大禍,撒丫子就溜之大吉,愛爾蘭人找上家門向其索賠100美金,這筆錢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獵人見對方獅子大張口,也開始耍起賴來,表示你家的豬越境進入我的領地,開槍純屬自衛,要錢只有10美元,多了一分沒有。愛爾蘭人氣不過,於是向附近英軍求助,女王的臣民怎麼能受這樣的屈辱?

英軍向美國獵人發難,獵人也不傻,趕緊向美軍求援,很快一隊全副武裝的美軍士兵進駐聖胡安島保護美國公民的安全。英軍見狀,三艘軍艦帶著數門大炮向小島進發,局勢逐漸由一樁小小的民事糾紛向軍事衝突演變。美軍在島上屯駐數百名士兵,帶著槍械火炮嚴陣以待,英軍則用五艘軍艦封鎖全島。

佔盡優勢的英軍本打算就此開戰,把美軍徹底趕出聖胡安島,無奈前線指揮官拒不執行命令,士兵們也認為為了一頭豬而挑起兩國的大戰實在得不償失。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英軍佔領島嶼北部,美軍佔領島嶼南部,兩國駐紮總兵力不能超過100人。就這樣,這場由豬引發的戰爭危機與英美兩國擦肩而過,而愛爾蘭人的損失最終也不了了之,唯一為此做出犧牲的只有二師兄。

到19世紀末,美國日漸強大,經德國皇帝調停,聖胡安島最終歸屬美國。直到今天,如果你上島遊玩,依然能夠看到一座專門為豬修建的戰爭紀念館,講述的就是這場荒唐事。


地圖帝


曾經作被英國作為殖民地,之後又脫離了英國統治的國家,並不是都會成為英國君主領導的超國家體的一部分。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努力擺脫英語和英國統治的愛爾蘭也不是英聯邦成員國。(愛爾蘭曾經在1949年廢除君主制,將國王職權全部交予總統,之後沒有重新申請加入英聯邦)

如果他們願意,美國和愛爾蘭都可以說是英聯邦的成員,畢竟這兩個國家都符合正式成員國資格的標準。但他們不想,坦率地說,英國人可能並不想要美國加入,也不太關心愛爾蘭的情況。


北美車釐子


英國和美國在歷史上有著諸多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中葉,英國王和教會迫害清洗清教徒,迫使他們背井離鄉,躲避迫害移民到美洲大陸.他們就是現今大多數美國人的祖先.從政體上來說,英國和美國又有著根本上的區別: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所有的英聯邦國家都承認英國王,是這些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而美國在經歷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後,創建了美利堅共和國.國家的政體是共和制,實行的是“三權分立”,選舉出來的總統執掌國家的行政和軍事大權.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從政體已經排出了美國成為英聯邦的國家的可行性..


南小鎮


因為英國挑起了南北戰爭但是被美國新教徒戰勝了,勝者為王。

但是它們還是一體的、美國立國之初也是用英國的大憲章為範本設立了自己的憲法,所以說英聯邦國和美國是聯盟國家,因為它們有太多的共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