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教育思考、杂谈、随笔——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关于围棋教育的一些思考、杂谈、随笔——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围棋教育思考、杂谈、随笔——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21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真正的吸引力,对孩子而言,还是来自于课程内容本身,来自于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其他的,都是外在的形式。此为——得其正。记得第一次讲《千字文》时,满头冒汗,哆哆嗦嗦,没有讲出来个东西:因为只有四个字——天地玄黄。我能讲史前的科幻故事?讲什么女娲造人?讲洪水滔天?我内心里觉得,不可以,因为这样的话,就不是千字文课本身了。重点还是要回到——字上来。面对这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我想办法,如下:用毛笔,写出四个字每个字的源流,设置问题,与孩子们一起思索困惑,他们happy的眼神,是真happy,且感觉他们真懂了——设置延展练习环节,检查教学成果。比如,玄河,是什么河;幽静的幽,如何有两个丝字在其中。等等。

外在的蹦蹦跳跳或者游戏或者说唱,不是不可以,但还是药引而已,并且分时间节令地点场合;主药,当然还在对围棋自身魅力的认知、理解和体悟,我们给孩子们传递的只是我们自己对围棋的知和爱,若孩子真不喜欢——只说明他或她小朋友不适合,不适宜,而不是围棋差了,教师错了。现实中的流失率,当是一个大自然的选择,有概率问题,相信诸位同仁都有把握。

如果老师讲的孩子不能接受,那肯定要改变一下。如果老师讲的能听得懂,能接受,没必要去学习别人搞得花里花俏,围棋作为技术,也可以做些比喻,但更多的是辞达清楚而已

目前大多数孩子的围棋天赋浪费在老师的过度讲解中。

随着赵本山的小品和二人转走红,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这些给老百姓带来了有趣和快乐。

"有趣"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放在南朝,以清谈的风格来谈论"快乐"怎么来的,快乐是从心里发出的,还是从思维发出的,可能会引起王弼,支遁,谢安等等一流清谈家的参与,从而达到盛况,我只需听听而已。让我来说,强为人难,只能以见识之陋而图一时之快。

看到一个瘸子,见到一个瞎子,看到他们与自己不一样,滑稽的动作,我们觉得好笑,所以我们笑了出来,我们的快乐得到释放。不过有德行的人不是这样的,如孔子见到盲人像是见到地方官一样。

一位棋童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学了围棋之后,不知道快乐去哪里了,这是句引起我反复思考的话。充满童趣的笑脸消失了,那么快乐是不是也随之带走了?不!而是快乐升华了。

到了一定的棋艺水平或者到了一定的修为后,他们变得沉稳,自己会计算多种方案中的作选择;有能力排解不利局面出现的难受和失败时的沮丧;他们也为自己的胜利和学习道路上种种收获感到怡怡自乐,不需要尽情的表露。

他们再也不需要滑稽的表现来得到快乐,于他们来说,这种快乐包含了理性和德行,改变了一个人的内在,或者说跟本能一样。

但是在围棋教育中,我见到了一种遗憾,围棋老师为了所谓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处于打鸡血一样的亢奋,他们会认为快乐就是这样子的兴奋,不断的以粗糙的瞎拼凑的故事,刺激着学生,修为方面丝毫得不到长进,棋艺方面也没什么长进,却被家长们认为是名师。根由是社会上对"有趣"和"快乐"的错误认识

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不是搞笑的。当然,知识和娱乐并不对立,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去授课,可以灵活的与孩子们进行沟通。

围棋的趣味性经历了上千年的考验。把围棋讲的无趣,是老师本身的问题。

家长花钱把孩子送来学习,目的肯定不会是有趣。只是无法甄别老师的好坏,或者是好的老师缺乏,找不到更好的老师,也就就近凑合了。

刚开始学习围棋时,我们可能会通过给予表扬、奖品、奖金、荣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即通过激发外在动机让学生学习。但外在动机具有短时性的特点,容易出现一种较为功利主义的目的: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学习,如果行为的原因仅仅和获得奖赏、逃避惩罚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行为只会在奖赏和惩罚的条件下出现,外在条件一旦消失,它所激发出来的行为也会"反弹"回原有的水平。甚至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先给出了奖赏后又撤走奖赏,会使最终的行为水平比没有奖赏出现时的水平还低。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学习活动才能持久。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发的行为经常看上去是同样的,学生读书、画画、或回答课堂中的问题,既可以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也可以是外在动机的激发。两者实质性的不同是提供行为动力和导向行为的来源不同。内在激发的行为,学生的活动来源是个人的好奇心、需要和努力;而外部激发的行为,学生的活动来源是环境中发生的事件。

有趣一定是课堂很热闹 老师很搞笑吗?快乐一定是因为搞笑引起的吗?教学的趣味性 确实需要,但,这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教育孩子,而非取悦孩子。孩子们天真可爱,但并不笨,会体会到的。

形象比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兴致是对的。只是别本末倒置。把握好节奏和度。还有,举例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的人是因为优秀而喜欢围棋,并不是因为围棋而变得优秀。

传授围棋文化,也需辩证客观,执其两端。

学围棋不一定就能使人卓越,但卓越的人,就在中国而言,不会围棋的话,会总觉得缺了点啥。

学围棋,和玩围棋,是两种概念。想真学到东西,非下苦功不可。

学习是枯燥的,但为了成功那一刻的愉悦,是值得的。

快乐围棋是伪命题,肤浅的快乐,是不可持续的。孩子输棋后,正确引导,鼓励,强调是因为努力不够,而不是因为笨。输无数盘后,经过努力,赢回一盘,这种高兴,是无与伦比的。而天天赢,赢麻木了,就一定觉得围棋有意思么?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需要辩证的看问题。

实在输的多了,老师可以无意间创造一个机会,让他赢一次,表扬他,最近努力了,有进步哦,给他一个微笑,棒棒哒!

围棋的魅力之一,在于,前面永远有座山,等你去攀登。

围棋须有争胜之心,方有前进之动力,人生亦如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乃因东坡棋臭,老输,磨练出来的一种调整心态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当存良好之心态去争胜!

有些老师具有20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而另一些老师只有重复20次的1年教学经验。

浮生难得半日闲,围棋教育项目组闲聊,杂谈,向不知其名,素味平生之鲜卑的遗落致敬,以上也有这位老师的部分精彩语录。

围棋教育思考、杂谈、随笔——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