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 * *

霍金走了,76歲,享盡了人類男性的平均壽命。作為一個漸凍人,應該知足了。

如果是普通漸凍人,達到了這個壽命,絕對是一個奇蹟。

作為人類的精英,在他的身上,先進的醫療條件,優厚的生活待遇,豁達的心理,一起創造了這個奇蹟。

所以,在悲傷之餘,似乎還夾雜著一點慶幸。

對霍金的認識,我是從《時間簡史》開始的,後來,又接觸到《果殼中的宇宙》,最後,止於《大設計》。

在出現眼花的前些年,每晚入睡前,我常常翻看霍金的那三本書。

之所以喜歡霍金的書,源於兒時的生活經歷。

在我的記憶之中,兒時的夏天,又悶又熱;家裡,除了幾把芭蕉扇,既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

晚上,如果躺在室內,潮溼悶熱的空氣,常常使人心煩意燥,睡不著覺;然而,屋子外面,比起室內,卻要涼爽得多。

人們把竹床搬到門前的稻場上,用板凳架起了門板。

躺在門板上的孩子,看著滿天的星星,想著牛郎織女的故事,思緒萬千。

天上,真的有牛郎織女麼?天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星星?星星,為什麼一動不動?它們,到底是什麼?它們,為什麼排列得亂七八糟?

為了尋求問題的答案,用賣廢品的錢,到新華書店,買回了一些書:《十萬個為什麼》、《四季星空》等。

從書中瞭解到,星星,原來都是遙遠的太陽。它們,比起我們的太陽,要大出許多。之所以一動不動,是因為非常遙遠。其實,它們一直都在狂奔。

可是,天上,為什麼會出現星星?地上,為什麼會出現我?沒有答案。

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從大學到工作,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本人生活條件的改善,通過各種途徑,我找到了一些答案;但是,系統的理論,還是在霍金的那三本書裡。

一個週日的上午,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我第一次看見了《時間簡史》;真是喜不自勝,一看,就是半天。

哇!沒有複雜的公式,沒有晦澀的理論,不專注於糾纏某個物理問題;語言簡潔,行文流暢,連貫性、邏輯性極強。

在這本書裡,霍金像講故事一樣,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相互關係;同時,還提到了量子現象、黑洞蒸發、宇宙大爆炸理論。

原來,神秘的相對論,也是可以理解的啊!牛頓的經典力學,只是相對論的一個特例。

愛因斯坦說得好: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是,孕育了我們的宇宙,竟然可以被我們理解。

後來,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霍金又與時俱進,撰寫了《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兩本書。

從書中瞭解到,我們的宇宙,只是無數個宇宙中的一個。這些宇宙,像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肥皂泡一樣,飄浮在一張球膜上;而且,通過引力,互相影響。

我們一直苦苦尋找的暗物質、暗能量,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們宇宙物質受到的找不到源頭的巨大引力作用,可能來自其它宇宙的引力穿越。

書中還說,如果要理解量子行為,空間,必須是十維的。宇宙物質的最小單位,可能是開放或閉合的弦。統一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的理論,可能是超弦膜理論。我們現存的空間,可能是高維空間的三維投影。在高維空間裡,我們的宇宙,可能是滄海一粟,宛如一個小小的核桃。

啊!原來,我們的世界,自覺浩瀚無垠,卻被別人,緊緊地攢在手心。

在書中,霍金說,宇宙,可能永遠只是一個過程,既無開端,也無結束,無限循環。宇宙中的一切,儘管都是有序的,甚至,可以被我們理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存在上帝。人類的出現,絕對不是什麼文明的精心設計和安排;它,應該是一種自然、普遍的現象。在宇宙中,肯定存在其它文明;但是,不要輕易聯繫他們,危險。

受到上述理論的啟發,我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發明了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中的每一個文明,都是一位隱藏在黑暗森林中的帶槍的獵手,誰要是暴露了自己,隱藏著的搶手,會一起向他開槍。於是,在他的故事中,三體文明的小水滴,像穿糖葫蘆一樣,摧毀了地球人辛辛苦苦建造的龐大的星級艦隊;二向箔,用降維打擊的方法,把我們的太陽系,變成了無數的小紙片。

此外,霍金還說,我們認識到的宇宙,只是我們眼中的宇宙。其他宇宙人眼中的宇宙,跟我們認識到的,未必一樣。

宇宙,在我們的認識裡,會因為我們認識過程的出現,而發生改變。這,有點像量子力學中的塌陷現象。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生活中,一位美麗的姑娘,如果察覺到有人在悄悄地觀賞她,她可能立馬就出現心理、行為上的改變。在量子的世界裡,時間,並不總是朝著一個方向流動的;時而,它還可能迴旋。說得清楚點,那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並非那麼分明;未來,可能出現在現在;過去,可能出現在未來。這就是所謂的時間糾纏,量子糾纏。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寫在霍金去世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