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名曌,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繼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時為皇太后(683年—690年),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祖籍幷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生活在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本名武明,14歲入後宮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高宗時上尊號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曌。稱帝后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改尊為“則天順聖皇后”。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等。後世通常稱武氏為“武則天”或“武后”。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官至明朝的光祿大夫、忠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提督、一品誥命夫人。

《明史》、《南明史》等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根據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衚衕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平陽公主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高祖第三女平陽公主。義兵起,公主於鄠縣莊,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甚眾,得兵七萬人。公主間使以聞,使者至,高祖大悅。及義軍渡河。公主引精兵萬餘,與太宗會於渭北,與其駙馬柴紹,各置幕府。營中號為娘子軍。京城平,封為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於他主。及薨,追諡曰昭。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佘太君,名賽花,和其他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

穆桂英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徵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梁紅玉

歷史長河中的巾幗英雄,排第一名的竟然是她?

梁紅玉(1102—1135),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佔籍教坊,東京人也。”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後結識韓世忠。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楊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隨夫出鎮楚州,“披荊棘以立軍府,與士卒同力役,親織薄以為屋。”與金軍,偽齊鎮淮軍戰與山陽等地。農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軍圍攻,力盡傷重落馬而死。終年三十三歲。金人感其忠勇,將其遺體示眾後送回,朝廷聞訊大加弔唁。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巖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