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与张辽、徐晃的友情,同样的盖世英雄、寒门出生、义薄云天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清朝史家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关羽、张辽、徐晃三人武功出众,人格高尚,在三国众多英雄中威名卓著,非同凡响。长期一来,世人多重视关羽的军事活动与其忠义恩报人格,却很少注意到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深厚交情问题,对张辽、徐晃二人的军事才华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此二人的政治人格更少涉及,更未对三人在三国初期的政治影响进行比较。笔者特撰此拙文,或可弥补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教。

关羽与张辽、徐晃的友情,同样的盖世英雄、寒门出生、义薄云天

关羽与张辽、徐晃的相识

我们首先要考察清楚关羽与张辽、徐晃三人的籍贯和他们早期的相识时间和交往情况。关羽(?—219),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临猗)人,早年亡命于涿郡并与刘备结交。汉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死,受陶谦之托,刘备领有徐州。兴平二年(195年),吕布为曹操所破,投刘备。张辽为吕布部将,故关羽当与张辽相识于此时。时建安元年(196年),刘备为吕布所败,投曹操,曹操以之为豫州牧。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与刘备攻吕布,围下邳,吕布将张辽等降曹操。建安四年(199年),曹操遣刘备带兵阻袁术北走,刘备乘机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取徐州,刘备举起反曹大旗。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东征破徐州,刘备奔袁绍。曹操擒关羽,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这是关羽又一次归于曹操阵营。同年四月,曹操为解白马之围,“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关羽旋亡归刘备(时在袁绍处)。可见关羽这一次在曹操处时间不会超过半年。从此关羽就随从刘备,离开北中国,南下投靠刘表,再未到过许昌。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本西汉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何进败,张辽以兵属董卓。董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吕布为李傕所败,张辽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张辽在徐州与关羽有过交往,当是事实。这在前面已述。建安三年(198年),张辽在吕布被曹操擒杀前,降于曹操。这时,关羽也在曹操处,张辽与关羽存在进一步交往的条件,可能加深了对对方的认识。

关羽与张辽、徐晃的友情,同样的盖世英雄、寒门出生、义薄云天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初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徐晃劝说杨奉,令与天子还洛阳,杨奉从其计。及到洛阳,徐晃说杨奉令归曹操;杨奉欲从之,后反悔。曹操讨杨奉于梁,徐晃遂归曹操。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发生在兴平二年(195年)。可见,徐晃归顺曹操,当在建安元年(196年)前后。

关羽与张辽、徐晃的友情,同样的盖世英雄、寒门出生、义薄云天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袭取徐州,举起反曹大旗。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破徐州,擒关羽,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同年四月,曹操为解白马之围,使张辽、关羽为前锋,联合作战。关羽又亡归刘备(时在袁绍处)。可见关羽这一次在曹操处不会超过半年。估计时间不到五月。因此,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交往时间不长。下面再把关羽与张、徐二人相识与相交的时间归纳如下:

关羽与张辽相识:

兴平二年(195年),二人相识于徐州。约为一年。起源是吕布投奔刘备。

建安三年(198年),张辽降曹操,关羽随刘备已在曹操处。这是二人第二次相逢。约为一年。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擒关羽,拜为偏将军。同年四月,曹操解白马之围,二人前登,击破颜良军。这次共事时间仅数月。因此,关羽与张辽相识于兴平二年(195年),分手于建安五年(200年),前后在六年之间。关羽与徐晃相识:建安元年(196年),徐晃归顺曹操(或在兴平二年与建安元年之间)。刘备为吕布所败,投曹操。因此,关羽与徐晃相识当在此年。

建安三年(198年),徐晃从征吕布,当与关羽同行。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离开许昌,袭占徐州。关羽与徐晃分开,但旋为曹操所擒。二人再次同在曹营。随后,徐晃也参与“破颜良”、“破文丑”的战役,当与关羽、张辽一起。

从时间上判断,关羽与徐晃相识于建安元年(196年),分手于建安五年(200年),前后在五年之间。因此可以推断,就是在这五六年间,关羽与二人结成了好友。

关羽与张辽、徐晃结为好友的原因

关羽与张辽的私交到底如何?《三国志·关羽传》载:曹操擒关羽,却壮其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对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之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曹操让张辽询问关羽,说明曹操知道张辽与关羽交好,只有张辽方可问出关羽的内心里真话。张辽询问关羽,关羽道出真情,说明关羽以张辽为好友。张辽知道关羽一心要离开曹操,担心曹操知道关羽想法后会杀掉他,如果不告诉曹操,则认为违反了事君之道,即不忠,所以才陷于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可见二人早已结好友。

关羽与徐晃的私交又如何?据史载:关羽攻打襄阳,曹操命徐晃协助曹仁前去营救,两军对阵,关羽与徐晃进行了一次对话。《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为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从这段对话中可出看出,其一,关羽与徐晃“宿相爱”———早已喜爱对方的为人;其二,关羽称徐晃为兄,表明二人关系的确亲密,可能已结交为兄弟。其三,二人但说平生,不及军事。说明二人的确多有交往。因此,关羽与徐晃也是一对好友。关羽与张辽、徐晃的结交,并非一方的意愿,而是双方的意愿。只有双方都产生了结交的心理,方才可能成为好友。因此关羽与二人结为好友,是二人也认可了关羽为人的结果。

可是,关羽一生的好友实在不多。因为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不仅如此,关羽在武将面前也十分自大。因此关羽在荆州,不仅和他的部下搞不好关系,而且也看不起不与其共事的老将黄忠,更看不起被刘备重用的马超,曾“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都说明他骄傲自大。但是,此前关羽竟然与张辽、徐晃结成了好友,可见关羽并非总是盛气凌人,一味地自大,肯定存在许多独特的为人优点。

关羽为何能与张辽、徐晃结成了好友?

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三人都怀有忠诚观与恩报观,形成了相同的高尚政治人格。这是关羽与二人成为好友最为重要的原因。关羽忠心辅佐刘备,“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为曹操所擒,曹操待之甚厚。曹操壮其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对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张辽以问羽。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操,曹操义之。关羽杀颜良,为曹操立功,算是报答了曹操的恩德。曹操知其必去,重加赏赐。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由此可见,人主曹操,也非常看重这种忠诚。曹操称赞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张辽对曹操也非常忠诚。如前所述,曹操觉察关羽有离开之意,令张辽探问其情,在得知关羽终要离开曹操时,张辽非常为难,但最终认为,君先臣后,把关羽的思想如实地告诉了曹操。证明张辽非常重视事君以忠,认为事君以忠是做人的最高的准则。还有一事可说明张辽品德的高尚。张辽与护军武周有隙,胡质批评了张辽,张辽“感言,复与周平”。徐晃之忠,也甚突出。他与关羽交好,重视私交。但是,在襄阳战场相见叙完个人交情之后,立刻宣布,斩关羽首者赏千金,以国事为先。可见,在徐晃心中,朋友之交的地位要轻于君臣之交。徐晃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可见,他把曹操、曹丕当作了明君,并因此为君立功。

三人为何都以儒家的忠义恩报观念作为人生的指南?原因在于三人都接受了儒家思想。关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而《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张辽、徐晃二人均以郡吏进入政府,而东汉政府以儒家思想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因此,张辽、徐晃当在郡府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处理公务。

第二,三人均怀盖世武功,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三人都身怀盖世武功。汉代曾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谚语,可以说明,关西与关东风俗的不同。关羽、徐晃籍贯河东郡、张辽籍贯雁门,北邻胡人,尚武之风浓厚,具有关西尚武之俗。因此,三人以武功见长,有其地缘优势。关羽尤为勇武,曾以斩杀河北名将颜良扬名。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关羽为先锋击之。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之,遂解白马之围。曹操大臣程昱曾说:“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关羽攻打襄阳,曹操惧其勇武,一度想迁都避之。张辽的勇武,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他与关羽同为先锋,大败袁军,解白马之围,关羽定目睹其勇。后来,张辽与孙权对抗,合肥一战,“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大败孙权,巩固了曹魏的东南边防。史称其“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其父母以辽恐之。”

徐晃久经战阵,也参加了“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的官渡之战。关羽也当目睹其武。徐晃后来于襄阳大败关羽。曹操赞叹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因此,三人均是武功盖世之英雄。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当然有共同语言,易成好友。

第三,三人家庭出身生相似,产生了身份认同的感情。关、徐二人同郡(河东郡),张辽籍贯雁门,关、徐、张三人家乡相距不远。因此三人的生活习俗就存在相似之处。而且三人都是地道的寒人出身,完全有别于当时社会上的士家大族。史书所载关羽,不记其父祖,更未记其家族情况。关羽本字长生,“长生”,意思就是追求人生的长寿,在东汉重视儒家道德修养的时代,用“长生”作字,与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周瑜字公瑾等重视道德修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足见其上辈人知识的欠缺。可见,关羽父祖,根本不是什么大族。关羽犯事,亡命涿郡,也说明他家族的寒微。

张辽的出身,比起关羽来说,有些名气,因为张辽的祖上是西汉名人聂壹。其后人却因“避怨变姓”。关羽亡命,当因结仇;聂壹后人避怨,也是结仇。可是,聂壹后人并无著名者,而且因此改姓,说明到了张辽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张辽少为郡吏,走的是为政府做事以谋事业的道路。史书也未记载其兄弟等情况,说明他也是寒族出身。徐晃也是寒人起家。他的事业开始,走的也是先为郡吏的路子。后因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至于其家族的情况,史无明文,说明他也非名门望族。

总之,关、张、徐三人的出身,有其相似性。因此,关羽与二人结成好友,也有其出身的相似性特点。

关羽与徐晃的最后一晤,与张辽的无缘重逢三人虽然交好,但是,这种关系却只是兄弟般的情谊,与君臣之义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儒家思想强调了公与私的区别,事君之忠为公,兄弟之义属私,公大私小,“先君后臣”。因此,事君之忠高于兄弟之义。儒家的这种观念,在三国时代盛行。关羽与张、徐二人分开,缘于各事其主,理当要舍弃双方的私情,为其主效忠。不过,三人虽然各事其主,天各一方,却因为战争的召唤,竟然出现了一次重逢的机会。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留兵守江陵,自带兵攻打襄阳,斩庞德,擒于禁。襄阳告急,曹操命令徐晃、张辽迅速带兵援救。

曹操手下战将甚多,为何独选徐、张二人驰援襄阳?

究其用意,大致有三:

首先,曹操知道,张辽、徐晃皆为关羽好友,因此,唯此二人当谙熟关羽的用兵之道。

其次,张、徐二人,虽无“万人敌”之号,但也都是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曹操手下虽然战将云集,但是,具备盖世武功者,仅张、徐数人而已。陈寿评价说曹操手下名将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谓五子,一为张辽、二为乐进、三为于禁、四为张郃,五为徐晃。时乐进已死,于禁被擒。曹操安排徐晃和张辽同去解围,说明曹操深知,非此二人,不能抵挡关羽之勇。

再次,曹操明白,关羽最重义气,如果派出其他将领,与关羽不存私交,关羽也就不会分心。而派出张、徐二人,关羽当会因义分心。因此,曹操派遣徐、张二人与之作战,可乱关羽方寸。

不论如何,因为关羽攻打襄阳,造成了三人重逢的机缘。徐晃在去襄阳之前,在关中征战;而张辽在去襄阳之前,在合肥前线防守。曹操用徐晃对付刘备;用张辽对付孙权,应该说非常恰当。但是,因为襄阳告急,曹操不得不临时抽调二人前去襄阳。徐晃先到襄阳,直接与关羽对垒,重逢于战阵之前,双方先叙旧好,然后就刀枪相见。张辽尚未赶到,关羽已为东吴所杀,襄阳围解。因此,张辽再无与关羽相聚之机会,带兵返回合肥。两位好友就此生死相隔。

既然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私交甚好,那么,张辽与徐晃的交情如何?

从曹操派遣徐晃与张辽同时援助襄阳守军,共同对付关羽来看,张辽、徐晃二人可以作为同事相处。但因为二人都是曹操不可多得的名将,都负有方面重任,故二人很少合作。而且徐晃“终不广交援”,当与曹操性忌有关。因为曹操用人“以权术相驭”。徐晃非曹操旧部,担心与张辽交好,会带来横祸,因此终身不广交援。以此推测,张、徐二人之间即使交往,也不密切。

综上,可得出如下结论:关羽与二人结成好友,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在关羽认同张、徐二人为人的同时,张、徐二人也认了同关羽的为人。正是通过这种双向交流,关羽才与他们结成好友。结成好友之因有三:同怀儒家忠义恩报的政治人格,是其一;同为盖世英雄,是其二;同为寒人出身,是其三。关羽与张、徐二人各事其主,皆建功勋,极大地影响了三国的政治走向。比较而言,关羽对蜀汉的消极影响极大,而张、徐二人对曹魏的积极影响巨大。不过,三人虽然事友以义为人生的指南,感恩图报,义薄云天,但皆以事君以忠为先,在忠与义的择抉之下,都把忠君当作人生的首选。因此,三人之间的友情,并没有影响到各人对主人的忠诚。相比之下,关羽始终跟从刘备,从一而终,而张、徐二人,则都有变更主人的行为。故此,关羽在三人中,最为世人所重,其忠义恩报之人格,三国以降,愈来愈受崇敬,历千年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