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講一講溫州人的遷徙史

溫州地處浙江南部市區包括鹿城、甌海、龍灣三區下轄樂清、瑞安、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洞頭八個縣市。春秋戰國時期溫州就居住著“甌越之民”《史記趙世家》描寫他們是“剪髮文身錯臂左衽”。在溫州歷史上這些“甌越之民”經歷過幾次大的人口遷徙遷徙有的在本民族之間進行。我們姑且稱之為“族內遷徙”有的在不同的民族之間進行往往是從一個民族聚居地遷徙到另一個民族的聚居地這種遷徙我們稱之為“族際遷徙”。

戰亂

歷史上浙南人口遷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戰亂”是主要原因。原居住地遭到破壞。而溫州的地理環境尤其是楠溪江流域地勢險要利於避亂。乾隆《永嘉縣誌》引舊《浙江通志》說“楠溪江太平險要扼絕江繞郡城東與海會斗山錯立寇不能入。”再加上溫州溫和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居住。因此有西晉來年為避封建統治者內部混戰從黃河流域一帶進入浙南的北方人晚唐時為避黃巢之亂而來的寧波人有為避閩國動亂不靖而來的福建人有隨宋室南渡而來的中原人等等。這些在地名上都有所反映。如永嘉“豫章村”據族譜記載宋朝年間始祖是從江西省豫樟縣豫樟鎮遷居至此為了不忘祖宗故地故直接用原地名“豫章”來命名新居地。瑞安的“方村”。始祖方佛定因避亂於後周廣順元年由福建長溪遷瑞安以姓氏命名新居地叫“方村”。

年關將近,講一講溫州人的遷徙史

豫章

求生存

居住在原地的人們為了生存、發展生產而遷徙。他們或者去尋找新的田地發展農業生產或者去開拓新的海域從事漁業生產等。如大量的中原人進入溫州之後溫州的部分土著人為了生存往南遷徙進入現在的福建、兩廣地區。成為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例子見下文以“欄”為通名組成的地名。又如明清時期福建興泉、汀州一批農民為了生活進入浙南山區墾荒種靛聚族而居。

年關將近,講一講溫州人的遷徙史

澤雅造紙纖維植物資源豐富,毛竹、水竹遍佈山野

如平陽的“靛青廠”據當地《賴氏宗譜》載明永樂十八年年福建汀州賴氏遷居於此搭茅屋浙南甌語稱茅屋為“廠”種植靛青遂成村落故名靛青廠。還有明朝福建南平人到甌海澤雅利用水竹造紙該紙至今仍叫“南平紙”他們生活的地方叫“紙山”。再如浙南的沿海島嶼如洞頭島說閩南話的有三分之二。這是由於福建漁民北上捕魚久而久之漁民與其眷屬就在浙南海島上落腳並且世代繁衍。

外族入侵

由於外族入侵或者官府鎮壓及苛捐雜稅被迫遷徙。前者如漢武帝建元三年由於越族內部衝突東甌遭到閩越王出兵攻擊東甌王便率其眾萬餘人舉國遷徙到江淮之間東甌國隨之滅亡。後者如浙南畲族宋元時期由於官府鎮壓大量畲族人遷出閩、粵、贛邊界這種遷徙在明清時達到高潮其中一部分人遷入浙南各縣。溫州由“寮”畲語指用茅草等搭蓋的屋舍。構成的地名最初基本上都是畲族居住的。

災害移民補籍貫

歷史上主要有兩次是南宋乾道二年溫州遭大臺風大海溢溺死數萬人。溫州知州傳檄福建求移民補籍。閩民奉命陸續來溫如瑞安張氏、林氏、池氏、應氏均在乾道二年後由閩迂溫。這在地名上也有所體現。如瑞安的“前池”據《池氏宗譜》載始遷祖由福建赤岸遷此。始建村者池姓以位於鮑田大村的南面故名前池。二是皖南歙縣一帶因瘟疫爆發之後百姓大量死亡致使當地人口稀缺。於是從浙南遷入大量越人。《徽州府志風俗篇》記載“俗參甌駱。宋呂和叔雲歙地雜甌語號稱治。”這“甌”即“東甌”“甌語”就是溫州話。這種情況在地名中也有反映。浙南以“滌”音或寫作“濼”、“際”。指山間小瀑布為通名的地名很多。如滌下橋、百丈滌、攏盤潦、西風滌、白巖潦、滌頭陳、滌頭溫、潦坪崗、幹滌、白水滌、滌大寮、滌頭、平滌等。這些地名只見予浙南與皖南山區相接壤的浙西北山區沒有但皖南卻有此類地名。如“石際山”。這是因為大量的溫州人進入皖南在皖南的地名中融入浙南甌語成分。

仕官溫州的人士定居佔籍或朝廷派兵鎮壓動亂後將士們留駐當地並在當地世代相傳。如永嘉的邵園始祖邵宏明原籍福建福清於唐大中十年任溫州別駕卒於任。後其子孫遷居永嘉命其新居地為“邵川”今為邵園。又如溫州蒼南有個金鄉方言島。這跟明代倭寇之擾朝廷派兵抗倭防守有關。明太祖洪武二十年為防倭寇侵擾建立了十華里長的衛城稱金鄉衛。民族英雄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曾幾度在此紮營練兵抗擊倭寇。許多操官話的將士及其眷屬留駐當地形成了方言島。

年關將近,講一講溫州人的遷徙史

邵園

年關將近,講一講溫州人的遷徙史

金鄉鎮

此外在地名上應引起注意的是浙南沿海有許多村鎮名“南塘”民族英雄戚繼光號“南塘”,地名“南塘”大多是為了紀念戚繼光與這位民族英雄的抗倭活動有關。

總之人口遷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遷徙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人口的遷徙必然會帶來語言的碰撞、滲透甚至融合。它往往在地名中留下印跡。人們可以在這些地名中考察和印證人口迂徙的歷史印證民族間接觸和民族融合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