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渠道、变产品、变机制…… 银行业“沉睡的大象”正在醒来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乡金融报」可快速关注

金融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以惊人的能量改变着传统金融业,并催生了诸多金融新业态。那么,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下,我国传统银行遇到了哪些冲击?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未来将会怎样?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金融科技时代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本报策划推出“金融科技大潮下的商业银行转型”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第二篇《顺势而为 聚力创新》。

■本报记者 向 红

有人说,传统银行是一头沉睡的大象,如今,这头大象正在醒来。

随着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所有银行都意识到金融科技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在顺势而为,主动求变,在渠道、产品、科技研发体制等方面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金融科技正在帮助银行业重塑竞争力。

渠道

之变

线上线下 两翼齐飞

金融邂逅科技,智能引领银行。银行服务渠道逐步智能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突破传统网点时间、空间、人员束缚上的惊喜,更重要的是各类高效、便捷的银行服务功能的不断涌现。

没有保安,只有人脸识别的闸门和精密的摄像头;没有大堂经理,只有会微笑说话的机器人;没有柜员,只有高效的智能柜员机……这就是建设银行设在上海九江路的全国首家“无人银行”。“无人银行”虽然没有工作人员,但是银行90%以上的现金及非现金业务都能办理。

变渠道、变产品、变机制…… 银行业“沉睡的大象”正在醒来

一杯香浓咖啡、一本心灵鸡汤、一次自助购物……这是中国银行在上海陆家嘴打造的“科技+”网点带给客户的温馨感受。

VTM、智能机器人、互动触屏、移动终端(PAD)等设备的广泛运用推动银行物理网点朝着智能化、轻型化方向转型。各家银行网点智能化升级亮点纷呈,“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融入场景的一种‘服务’”如今,这一理念正被银行业付诸实践。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手机银行用户已突破15亿户,五大行总数超9亿户。如今,手机银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把银行开到手机上已成为目前银行业的主流发展模式。

目前,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功能越来越丰富。农业银行新版智能掌银上线了农银智投、月度账单、资产视图等多项智能产品。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推出的GPI“中银智汇”全球汇款,可实现最快2分钟到账。工商银行手机银行上线NFC支付、云闪付、扫码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满足客户多样化支付需求。而对于贷款这样的“大事”,手机银行现在也能办了。农业银行推出了“网捷贷”,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客户端,就可完成在线申请、签约、支用、还款等操作。

产品

之变

紧跟潮流 大胆创新

近年来,商业银行产品研发和场景应用落地节奏不断加快。工商银行成立七大创新实验室,跟踪研究分布式技术以及大数据、物联网、生物识别、区块链、量子通讯等新技术,创新服务场景,研发金融新产品。面对新兴技术,越来越多的银行不再犹豫观望,而是大胆创新,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上更为积极地走在潮流的前列。

变渠道、变产品、变机制…… 银行业“沉睡的大象”正在醒来

提到“刷脸支付”,大家或许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事实上,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都推出了ATM刷脸取款。平安银行推出了“刷脸”办信用卡业务。民生银行推出手机银行面容登录功能。而更多的金融机构将人脸识别用于远程辅助开户和直销银行的客户身份验证上。除“刷脸支付”外,建设银行还在杭州打造“无感支付”停车场,车主可实现“不停车入场、免排队、免找零、先停车后付费”,即使没有建行卡,只要在建行手机银行绑定非建行卡,也能体验“无感支付”。

大数据应用逐步深入,其已在用户画像识别、精准营销、智能网贷、风险预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农业银行大数据平台实现900余项常用指标和3大类8项多维指标查询组合,现已积累零售客户精准营销、流失预测、活跃度提升、欺诈识别等常用知识库模型20个,开展专题分析30多项。兴业银行根据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将客户群体划分为不同类别,提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中国银行构建全面解析客户行为特征的欺诈监测中心,防止骗贷等欺诈交易。工商银行依托其贷记卡及借记卡客户在POS机消费的数据信息,推出免除抵押、资金快速到账的贷款产品“逸贷”。

而银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之快更是超乎想象。农业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涉农电商融资系统——“e链贷”;中国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特性,实现了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工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完成了金融产品交易平台的原型系统建设;建设银行的区块链系统完成了首笔集团内跨境国际保理业务。

的确,金融科技已不仅仅是通过新技术来提高金融效率,而是将持续对银行业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等带来深刻变革。

机制

之变

内求突破 外求合作

当前,商业银行加快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对内重塑金融科技的组织架构和发展模式,对外与国内外先进的金融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

今年5月15日,民生银行发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这是业内第六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自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业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来,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相继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其已成为商业银行角逐金融科技战场的又一武器。

今年4月,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标志着建设银行打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枪”。值得关注的是,建信金融科技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内部科研力量整体市场化运作的第一家。

银行内部科研机构的整体市场化运作,有利于优化科技研发体系,缩短决策链条,建立一套适合金融科技发展的高效流程;有利于以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引进和留住优秀金融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内部科研机构走向市场,创造更大价值。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申科表示,“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业务思路大多遵循‘由内到外’,成立初期基本以服务本行集团为主,随后逐渐扩展到服务同业,实现技术输出。”

以较早成立的兴业数金为例,成立初期,其服务对象包括集团内部及集团客户,后来逐渐发展成以服务金融同业为主。截至目前,兴业数金的科技输出合作银行约700家,连接了4.36万家网点,积累了超过400项从基础设施到解决方案的服务品种。

变渠道、变产品、变机制…… 银行业“沉睡的大象”正在醒来

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传统银行正努力突破传统,放下“架子”与科技企业展开合作,走共享、共赢、开放、融合的发展道路。

借助金融科技让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从场景挖掘、产品营销到客户管理、精准风控的迭代升级,牵手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与经验的金融科技公司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金融科技浪潮的冲击,各家银行都在思考如何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可以预期的是,银行的这场自我革命,将促使金融行业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也将推动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人,并且带来更好的体验。

文章刊于《中国城乡金融报》7月11日A1、A2版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