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行业逻辑——银行业

一、银行股的逻辑

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机构,赚钱的基本逻辑是,以一定的成本获得资金,然后再将资金投放出去收入利息收入。这样的话,商业银行基本面的驱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息差、资产增速以及资产质量。

1、净息差的走势

净息差货币政策周期密切相关,比如说,我们知道银行的资金来源是活期存款和同业存款,而资金投放的利息收入主要是和全社会整体利率相关,特别是长期利率。由于活期存款利率一般稳定,息差主要取决于投放贷款或者投资债券的收益率。一般在加息周期中,银行的息差会扩大,而在降息周期中银行的息差是缩小的。10年国债收益率基本上是与加息降息周期基本一致的。我们以10年国债收益率走势来作为代表与银行净息差降息比较。

股市投资行业逻辑——银行业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10年国债收益率走势略微领先于银行净息差走势。

2、银行的资产增速

息差稳定的情况下,银行扩大资产就能相应地增加利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来观察。

股市投资行业逻辑——银行业

3、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一个简单的指标是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这两个指标虽然能一目了然得到。但是实际上,影响银行股表现的是预期,是投资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预期。历史上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主要几个基本方向:房地产领域、地方政府平台和中小企业等。这三块是资产质量最不稳定的部分。


股市投资行业逻辑——银行业


二、银行股历史表现复盘

2005年以来,银行股的几次显著的超额收益要么发生在经济拐点上(信贷增速回升及信贷质量改善),要么发生在流动性拐点上(息差见底)。

股市投资行业逻辑——银行业

2009年,监管要求加大放贷,降息之后,息差见底。贷款结构也发生变化,从短期变为长期。存款活期化较为明显。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银行的盈利的。因此当时银行股表现亮眼。

2012年,也面临类似的情况:经济企稳预期确立,货币保持宽松。资本充足率达标给了过渡期,银行再融资压力缓解。2012年信贷规模的扩张是银行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净息差在降息过程中是收窄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负债端有存款活期化预期。

2014年,银行息差还维持在高位,资产增速尚可。

2015年,股灾导致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预期恶化,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大型国企面临流动性困难,也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预期。

2016年,棚改货币化,涨价去库存实施之后。上游的大型国企资产负债改善,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预期,同时房地产去库存之后,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预期也改善。

2018年,问题来了,这一年金融去杠杆,从两个方面影响资产质量。一方面商业银行通光股权质押进入股市,股市下跌导致其资产质量预期恶化,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出来一系列负面事件,导致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预期明显恶化。2019年之后,情况明显改善。


从上述梳理来看,近年来,银行息差和资产增速总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资产质量的影响就更明显一些。站在当下我们展望未来,2020年疫情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流动性,会对资产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三、从股息率角度看银行股

银行股投资除了获取股价上涨的收益之外,其可观的股息率也是能吸引不少投资者。一般认为,中国的五大行基本面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五大行股息率普遍较高,这样可以把其近似看作是永续债券。用这个股息率与10年国债收益率降息比较,是否存在某种预测作用。

股市投资行业逻辑——银行业

简单从图形上看,基本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逻辑上看,如果银行股息率明显高于债券收益率,那么银行股的投资就显得比较有吸引力。如果银行股的股息率低于债券收益率,说明银行股不具有吸引力。于是我们将五大行股息率中位数-10年国债收益率。根据这个差来判断银行股价格过高还是过低。

股市投资行业逻辑——银行业

最近几年,利差首次高于3%出现在2014年7月,这表明银行股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2016年2月利差再次回到3%以上,银行股这个时候也同样具有明显投资价值。2018年2月,当时该利差跌破0,显示银行股价格以及太高。站在当前,目前该利差2.4%,距离3%已经越来越近了,可以适当买入了。如果利差重新回到3%以上,可以加大对银行股的配置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