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渠道、變產品、變機制…… 銀行業「沉睡的大象」正在醒來

點擊標題下「中國城鄉金融報」可快速關注

金融科技的浪潮席捲全球,以驚人的能量改變著傳統金融業,並催生了諸多金融新業態。那麼,在金融科技浪潮席捲下,我國傳統銀行遇到了哪些衝擊?採取了哪些應對舉措?未來將會怎樣?為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瞭解金融科技時代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本報策劃推出“金融科技大潮下的商業銀行轉型”系列報道,今日刊發第二篇《順勢而為 聚力創新》。

■本報記者 向 紅

有人說,傳統銀行是一頭沉睡的大象,如今,這頭大象正在醒來。

隨著金融科技時代的到來,所有銀行都意識到金融科技的巨大潛力,同時也在順勢而為,主動求變,在渠道、產品、科技研發體制等方面以技術創新引領行業變革,金融科技正在幫助銀行業重塑競爭力。

渠道

之變

線上線下 兩翼齊飛

金融邂逅科技,智能引領銀行。銀行服務渠道逐步智能化,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突破傳統網點時間、空間、人員束縛上的驚喜,更重要的是各類高效、便捷的銀行服務功能的不斷湧現。

沒有保安,只有人臉識別的閘門和精密的攝像頭;沒有大堂經理,只有會微笑說話的機器人;沒有櫃員,只有高效的智能櫃員機……這就是建設銀行設在上海九江路的全國首家“無人銀行”。“無人銀行”雖然沒有工作人員,但是銀行90%以上的現金及非現金業務都能辦理。

变渠道、变产品、变机制…… 银行业“沉睡的大象”正在醒来

一杯香濃咖啡、一本心靈雞湯、一次自助購物……這是中國銀行在上海陸家嘴打造的“科技+”網點帶給客戶的溫馨感受。

VTM、智能機器人、互動觸屏、移動終端(PAD)等設備的廣泛運用推動銀行物理網點朝著智能化、輕型化方向轉型。各家銀行網點智能化升級亮點紛呈,“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融入場景的一種‘服務’”如今,這一理念正被銀行業付諸實踐。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手機銀行用戶已突破15億戶,五大行總數超9億戶。如今,手機銀行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把銀行開到手機上已成為目前銀行業的主流發展模式。

目前,各家銀行的手機銀行功能越來越豐富。農業銀行新版智能掌銀上線了農銀智投、月度賬單、資產視圖等多項智能產品。中國銀行手機銀行推出的GPI“中銀智匯”全球匯款,可實現最快2分鐘到賬。工商銀行手機銀行上線NFC支付、雲閃付、掃碼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滿足客戶多樣化支付需求。而對於貸款這樣的“大事”,手機銀行現在也能辦了。農業銀行推出了“網捷貸”,客戶通過手機銀行客戶端,就可完成在線申請、簽約、支用、還款等操作。

產品

之變

緊跟潮流 大膽創新

近年來,商業銀行產品研發和場景應用落地節奏不斷加快。工商銀行成立七大創新實驗室,跟蹤研究分佈式技術以及大數據、物聯網、生物識別、區塊鏈、量子通訊等新技術,創新服務場景,研發金融新產品。面對新興技術,越來越多的銀行不再猶豫觀望,而是大膽創新,甚至在一些技術應用上更為積極地走在潮流的前列。

变渠道、变产品、变机制…… 银行业“沉睡的大象”正在醒来

提到“刷臉支付”,大家或許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事實上,商業銀行也在積極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目前,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都推出了ATM刷臉取款。平安銀行推出了“刷臉”辦信用卡業務。民生銀行推出手機銀行面容登錄功能。而更多的金融機構將人臉識別用於遠程輔助開戶和直銷銀行的客戶身份驗證上。除“刷臉支付”外,建設銀行還在杭州打造“無感支付”停車場,車主可實現“不停車入場、免排隊、免找零、先停車後付費”,即使沒有建行卡,只要在建行手機銀行綁定非建行卡,也能體驗“無感支付”。

大數據應用逐步深入,其已在用戶畫像識別、精準營銷、智能網貸、風險預警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農業銀行大數據平臺實現900餘項常用指標和3大類8項多維指標查詢組合,現已積累零售客戶精準營銷、流失預測、活躍度提升、欺詐識別等常用知識庫模型20個,開展專題分析30多項。興業銀行根據聚類分析等統計方法,將客戶群體劃分為不同類別,提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中國銀行構建全面解析客戶行為特徵的欺詐監測中心,防止騙貸等欺詐交易。工商銀行依託其貸記卡及借記卡客戶在POS機消費的數據信息,推出免除抵押、資金快速到賬的貸款產品“逸貸”。

而銀行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進展之快更是超乎想象。農業銀行推出基於區塊鏈的涉農電商融資系統——“e鏈貸”;中國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特性,實現了扶貧資金的透明使用、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工商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完成了金融產品交易平臺的原型系統建設;建設銀行的區塊鏈系統完成了首筆集團內跨境國際保理業務。

的確,金融科技已不僅僅是通過新技術來提高金融效率,而是將持續對銀行業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經營理念等帶來深刻變革。

機制

之變

內求突破 外求合作

當前,商業銀行加快金融科技領域的戰略佈局,對內重塑金融科技的組織架構和發展模式,對外與國內外先進的金融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開拓市場。

今年5月15日,民生銀行發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這是業內第六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自2015年興業銀行成立業內首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以來,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相繼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其已成為商業銀行角逐金融科技戰場的又一武器。

今年4月,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標誌著建設銀行打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槍”。值得關注的是,建信金融科技也是國內商業銀行內部科研力量整體市場化運作的第一家。

銀行內部科研機構的整體市場化運作,有利於優化科技研發體系,縮短決策鏈條,建立一套適合金融科技發展的高效流程;有利於以市場化薪酬激勵機制引進和留住優秀金融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有利於內部科研機構走向市場,創造更大價值。建設銀行信息技術管理部副總經理王申科表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業務思路大多遵循‘由內到外’,成立初期基本以服務本行集團為主,隨後逐漸擴展到服務同業,實現技術輸出。”

以較早成立的興業數金為例,成立初期,其服務對象包括集團內部及集團客戶,後來逐漸發展成以服務金融同業為主。截至目前,興業數金的科技輸出合作銀行約700家,連接了4.36萬家網點,積累了超過400項從基礎設施到解決方案的服務品種。

变渠道、变产品、变机制…… 银行业“沉睡的大象”正在醒来

在金融科技的衝擊下,傳統銀行正努力突破傳統,放下“架子”與科技企業展開合作,走共享、共贏、開放、融合的發展道路。

藉助金融科技讓傳統金融機構實現從場景挖掘、產品營銷到客戶管理、精準風控的迭代升級,牽手已經擁有相對成熟的技術與經驗的金融科技公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面對金融科技浪潮的衝擊,各家銀行都在思考如何因時而變、隨事而制。可以預期的是,銀行的這場自我革命,將促使金融行業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也將推動金融服務惠及更多的人,並且帶來更好的體驗。

文章刊於《中國城鄉金融報》7月11日A1、A2版

您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