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辨、七分量,戥子在調劑稱量中扮演的角色是……

戥(děng)子,是一種小型的桿秤,也被稱為“等子”、“戥秤”、“分釐戥秤”、“司馬秤”,傳入日本後稱為“唐秤”。戥子,是

舊時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及香料的精密衡器。戥子是稱微量重物的衡器,其最大重量單位為兩而不是斤。

​戥子是在宋朝景德年間,由掌管皇家內庫藏的官員劉承珪創制發明的。戥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技藝獨特,分度值可達一釐,相當於今天的四十毫克。

三分辨、七分量,戥子在調劑稱量中扮演的角色是……

劉承珪創制的戥子有兩種,一種為一錢半秤,代表十進位的錢、分、釐、毫、絲、忽制;一種為一兩秤,代表傳統的銖累制。這兩種戥子被宋真宗下詔作為權衡標準器保存在皇宮中。

元明各朝,直至清代,戥子廣泛使用,備受青睞。特別是明清時期,戥子的製作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手工行業,完全平民化、商品化。

戥子是由戥子盒、戥子杆、戥子盤、戥子錘(又名戥砣)組成,其製作都很考究。特別是戥子杆,是戥子的關鍵部件,其選材有質重性韌的象牙,有質堅如鐵的純黑色烏木,有精工鑄造的青銅,有潔白如玉的動物硬骨。

三分辨、七分量,戥子在調劑稱量中扮演的角色是……

三分辨、七分量,戥子在調劑稱量中扮演的角色是……

​戥子作為傳統中藥房的常用稱量工具,有著其無可替代的優勢和獨特的觀賞魅力,雖歷經千年而仍被沿用至今。

​現在我們中藥房所常用的戥子,多使用山桃木或其他硬木製成戥子杆,以黃銅鑲嵌作為戥星(即刻度),戥子錘和戥子盤也多為黃銅製成,達到了部分中藥“忌鐵器”的要求,同時延長了戥子的使用壽命。

三分辨、七分量,戥子在調劑稱量中扮演的角色是……

三分辨、七分量,戥子在調劑稱量中扮演的角色是……

​在實際應用中,戥子的使用具有極高的準確性和獨特的觀賞性,進行藥品調劑時應以左手持戥杆並用拇指和掌心扣住砣弦以固定戥砣,右手取藥放入戥盤,依據稱量需求選擇頭毫或後毫,然後提起稱毫,將戥杆舉至與雙目平齊,左手將砣弦移至欲稱量的戥星刻度上,放開左手並檢視平衡,中藥業有所謂“齊眉對戥”指的就是以上講述的方法,這樣做是為了稱量藥物時能達到更為精確的劑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