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的最好時代?

為什麼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的最好時代?

剛剛過去的中國華服日活動,在微博成了熱門排行榜的第一名,閱讀數超過了1億,相關討論超過12萬。再往前,《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這些熱門事件背後,一個越來越強烈的信號顯示:傳統文化越來越熱了。而移動互聯網的迭代,為傳統文化帶來新的引爆點。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僅僅是傳統文化電商一項的交易將達到116.8億元的規模。那些曾經淡出我們生活的傳統文化,逐漸開始復興。包括內容、IP、電商等產業,傳統文化復興背後,迎來的將是千億級別的市場。

年輕人中的傳統文化熱

這幾年,漢服、國學熱、傳統工藝等相關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漸的成為了一種潮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文化開始藉助視頻、音頻、電商等新興渠道等,不斷迭代和裂變。

在中國年輕人最集中的B站,國風興趣圈層(國創、國風舞蹈、漢服等)的覆蓋人數相比5年前增長了20倍以上,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截至目前,該紀錄片播放量超過314萬,彈幕超過8萬。視頻博主納豆奶奶身著漢服走在東京街頭,相關的視頻有57萬點擊量,7000多條彈幕,彈幕評論"這位UP主的行為很酷"。

在音頻平臺荔枝APP上,與古風、Pia戲類的直播接近全平臺所有品類的15%。每週有超過上萬場該品類的直播,用戶以90後的學生群體為主。中央民族樂團的蔡陽就,在直播平臺上演奏二胡,普及相關知識,一場直播超過20萬網友觀看。在鬥魚上,一個直播寫書法的主播就有近5萬粉絲;花椒上,一個男主播彈古箏吸引了超16萬粉絲。

四月中旬,共青團中央與B站、東家聯合發起的中國華服日以及相關的國風音樂盛典直播,成了微博熱門排行榜話題第一名,閱讀量過億,僅預熱期的單條微博,轉發就高達3萬多條!

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並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中。中國年輕的80,90後們,他們受過高質量的教育,有著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他們會主動發掘並傳播傳統文化之美,這個才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關鍵。"

文化復興下的千億產業鏈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前央視主持人,東家聯合創始人趙普對於傳統文化的解讀,也許是文化與當下發展最好的註解。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到現代生活,才能得以傳承。文化復興的風口背後,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和創業公司參與進來,誕生了很多創業與商業機會。

整個2017年,騰訊都在嘗試將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用數字技術來傳承文化遺產。12月,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啟動"數字絲路"計劃。此前,騰訊已經與長城、故宮達成了文化復興合作,利用互聯網和新技術連接起傳統文化與年輕人。

騰訊與故宮合作,刷新了人們對互聯網+傳統文化的認知。為了進一步走進人們生活,故宮還成立了文創團隊,專門研究如何將藏品信息,跟人們生活需求結合起來,比如"正大光明"充電器、故宮箱包、朝珠耳機等。截至去年年底,故宮文創產品突破了一萬種,大前年的銷售額就已超過十億元。

除了互聯網巨頭外,備受資本關注的傳統文化有關創業公司也越來越多。根據36氪報道,亞洲最大的匠人手作電商平臺東家完成1.1億元B輪融資,之前已經完成了數千萬元A輪融資。東家深入全國各地走訪,發掘傳統手工藝的匠人加入東家,把好的工藝,變成和時代結合的作品。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接觸超過3萬個手藝匠人,有6000多名匠人入駐平臺單月GMV近億元,平均客單價近2000元。

除此之外,旅遊、遊戲等產業,也越來越多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傳統文化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116.8億元,而上月,騰訊也將傳統文化類遊戲作為首批功能類遊戲推出,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到遊戲中,寓教於樂。預計整個市場超過千億。

為什麼這是傳統文化復興最好的時代?

中國當前的傳統文化復興,與近鄰的日本十分相似。隨著傳統文化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也愈加變深。傳統文化復興的意義,是引領、滋養、服務現代生活。為什麼傳統文化會在近幾年復興?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良好的經濟基礎,是文化發展的基礎。經濟的繁榮為文學、藝術等文化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在這點上,不管是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21世紀當下中國,均是如此。

從19世紀中的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開始引入西方的管理體制、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開始全盤西化,年輕人以西洋生活方式為時髦,到二戰結束後,美國接管日本,日本社會的全面西化加速。

1955至1957年,日本出現了第一次經濟發展高潮。包括製造業在內快速成長。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名。隨著日本文化與歐美文化的融合,經濟上富裕的日本人逐漸意識到,西方文化並不是全盤適合日本社會,日本本土文化對於樹立國民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更適合,於是相關的傳統文化開始復興。西方文化與日本本土文化,開始融合,新的文化模式開始形成,並向外國輸出並影響到他國文化,成為日本新的文化名片。

回顧中國社會,同樣,傳統文化復興與經濟發展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開放,整個社會對於西方的物質、文化等需求旺盛。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的發展,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在2010年代,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進入21世紀,中國在科技、製造、貿易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就,經濟和物質高度發達之後,民眾對於適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了。

新興群體的形成:

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新興群體的形成,成為文化復興的支柱,他們決定了文化的發掘、傳播、成型、發展。

50年代日本商業和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新興的有產群體的形成。這個群體對於除了溫飽的物質追求,更多是精神層面的的人文主義意識。帶動了新興中產階級的形成,物質上富裕的階級對於藝術、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的現象。舒適的生活,優越的創作機會及條件,富裕的社會環境以及對文化的集體性需求等,極大地推動人文主義發展和優秀的作品誕生。在這種大環境下,誕生了關注人文和文化的新興群體。

文化自信的繼承和發展: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裡,提到日本年輕人關於消費心理變化時,隨著全球化的加劇蔓延,年輕人們很容易感受其他國家的生活,發現大多是大同小異,千篇一律,於是日本人想在經濟之外,可以找到一個其他的,為國民所有共有的價值。最後發現,那就是日本傳統文化。於是追求日本生活方式,心理開始萌芽、發展、蔓延。

根據日本《日本人的意識》調查,關注日本文化,從1988年20-24歲71%,到2008年上升到了87%。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並沒有經歷過這些文化的誕生和發展,沒有直接關聯。但是,並沒有妨礙他們的追求和發展。

互聯網加速了全球年輕人的交流,開闊了年輕人的視野,對於國內90及以後的年輕人來說,也正在經歷類似日本年輕人當年的階段。他們喜歡傳統文化,通過研究、討論、交流,體驗製作漢服等產品,表面上看是追求個性,其實是在追求和宣傳自己的主張。在東家平臺, 65%的匠人都是80後90後,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到匠人與文化相關的事業中。在現實生活和適合自己群體的文化中不斷進行交換,吸收與現代生活相協調融合的文化因素。對群體和文化的自我歸屬感、迴歸感、自信感,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圈層和文化氛圍。

政府和政策的文化加持:

為了振興和普及日本傳統文化振興,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與文化振興相關的文化政策與法律條文。為了復興陶瓷產業,日本政府設立了'茨城縣陶瓷產業指導所',對民眾進行職業培訓。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的本土文化逐漸復興,並走向海外。今天流行的包括手作等日本傳統文化,基本都是在那時被挖掘出來的。

為什麼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的最好時代?

2017年國務院,宣佈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這屬於重大國策。高層領導人在不同時間和場合,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把文化復興提到了整個國家層面,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這麼重量級的推動和加持,不管是在文化的傳播,還是在相關產業發展,都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管子》中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消費升級和社會的現代化,文化自信和歸屬感越來越成為剛需,這也為傳統文化復興提供了好的環境和土壤。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後,本土文化的復興迎了最好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