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蟾舞台的前世今生

今日推送之《上海天蟾舞臺的前世今生》錄自《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三集,作者趙炳生。天蟾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天蟾”取神話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蘊含有壓倒丹桂第一臺(當時的另一家知名舞臺)的意思。

上海天蟾舞臺的前世今生

天蟾舞臺舊照

 天蟾舞臺建於1925年,三元公司祥茂洋行取得租賃權建築舞臺(約定租期二十五年,至1950年期滿),由英籍建築師於1921年7月完成設計圖並開始建造。竣工時,名叫“大新舞臺”,規模雄偉,場子寬大,座位有3200只以上,是當時上海座位最多的劇場。1926年2月7日正式開幕。打泡戲有李吉瑞的《刺巴傑》、荀慧生(即白牡丹)的《龍抬頭》、高慶奎的《群臣宴》、白玉昆的《呼延贊》,劉永奎的《威鎮草橋》以及王芸芳、孟春帆、趙鴻林、高秋顰、趙文連,沈雲顰、祁彩芬、玉少芳等人的象手好戲。不久黃玉麟(即綠牡丹)、麒麟童,祝蔭亭、孫毓坤(即小振庭)、蓋叫天等先後登臺。

 1926年11月17日,梅蘭芳、王鳳卿、李萬春、姜妙香、楊瑞亭、碧琴芳、侯喜瑞等南下在此獻藝。當時,賣一場滿座收入可購黃金五十兩。後因經營無方几次易主改名,先租與王佐良等合資經營,1927年改租與徐金聲獨資經營,1928年改租給周乾康等合資主持,1928年1月23日改名“上海舞臺”,由趙東昇之父趙如泉獨資經營,1930年10月10日改名“天聲舞臺”,由常雲恆主持,劉小衡、沈笑松等合資經營,同年讓與開設在現南京路浙江路角、前永安公司底層的天蟾舞臺(現在的華僑商店的地方)老闆顧竹軒接辦,最後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拆除了其處的劇場,把“天蟾舞臺”這塊招牌也搬到現今的福州路營業。1936年曾租與童寄良等合資主持。

 顧竹軒(1886-1956),繫上海青幫頭子之一,人稱顧四癟子。顧兄弟四人,因排行老四,故又有“顧四爹爹”之稱。他是江蘇鹽城人,出身地主。當初在上海時是=英租界捕房巡捕,當過包打聽,靠帝國主義支持起家。後來當過人力車老闆、老虎灶老闆、蘇北同鄉會會長,收有門徒二、三千人,與偽法院、警察局勾結,被人稱作“扒手之王”,曾在上海稱霸一時,並威震蘇北。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上海市參議員,在經營天蟾舞臺時,一貫用惡勢力欺壓剝削前後臺職工,霸佔演員。如天蟾舞臺開張的時候,顧竹軒請麒麟童到天蟾當臺柱子,而顧竹軒只支付了合同的四分之一包銀,致使麒麟童連給琴師、鼓師、跟包們的開銷也不夠。顧竹軒甚至把手槍扔在去領包銀的帳房面前威脅說: “我姓顧的拿得出的就這些了,不夠就把這個拿去抵了吧!”當時京劇名伶常春恆因不甘再受顧的制約而離開天螗舞臺,顧竹軒認為他不給自己面子,便指使暴徒打黑槍把他殺害了。 

 為了私得利益,顧竹軒還唆使手下的黨羽將黃金榮得意門生、大世界的經理唐嘉鵬殺害,為此被盧灣捕房逮捕,關押二年。這期間天蟾舞臺乃由顧竹軒之兄顧竹松主持,終因困難而支持不下,由顧竹松出面將天蟾出租給茂齡公司李遐齡經營。未及一年,也因營業不振轉租給同興公司吳性栽主持,營業仍然不好。1942年轉給大賚公司張善琨獨資經營。

 張善琨,是新華影片公司老闆,人稱“電影大王”,原來拜投機商人黃楚九為師,後成為黃金榮的得意門生,又當上了共舞臺的經理。他經營天蟾舞臺之後,又逐步擴大為張善琨、顧乾麟、範恆成、周劍星等參加合力經營的班子。三個月後進行了改組,又有孫蘭亭、吳紅楓、汪其俊、趙培鑫、金元聲等五虎將及吳性栽的加入。

 那時張善琨野心勃勃,想把大賚公司變成上海京劇界的“托拉斯”,欲通過大賚公司控制全上海三大京劇戲院——天蟾、黃金、中國,其目的在於使各角兒的包銀可任其壓低左右,所有演員除非不在上海演出,否則就要受到大賚公司及其爪牙的控制。但不久由於大賚公司帳目矛盾及內部主要頭子發生利害衝突,終於1942年上半年散夥。拆帳以後,由股東張善琨、顧乾麟、周劍星專管天蟾承租開業。

上海天蟾舞臺的前世今生

天蟾舞臺舊照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善琨因犯有文化漢奸罪,悄悄離開上海,溜到歐美各國去遊歷,最後定居香港。1947年,顧乾麟也因天蟾營業一蹶不振而脫離關係,由張善琨的學生周劍星代理,另外招集周強華、陳懷卿、張星珊、倪景村、朱村夫等八人組織同發公司經營,由吳性栽投資,委派專員沈時廠處理日常工作,周翼華任顧問。

 當時主要演出劇目,大軸戲是唐韻笙的重頭長靠戲《鐵籠山》。唐是北方著名老生,“南麒北馬關外唐”中的“關外唐”指的就是他。但因他初來乍到,上誨觀眾對他不熟悉,為把頭牌老生的戲烘托上去,於是有名角飾女兵之舉,既有當時已成名的趙曉嵐、張美娟、於素蓮、閻少泉等二三牌旦角,又有著名武生張云溪、高雪樵和老生葉盛長等參加反串。 

 《鐵籠山》開演後,唐韻笙所飾的姜維不僅扮相壯偉、功夫厚實,而且唱得響遏行雲,氣勢不凡,博得了滿堂彩,後面八名女兵分四對上場,各有風姿,觀眾看到這樣精彩熱烈的場面,紛紛歡騰起來。以後每演一場都能滿臺生輝,劇場連續滿座達半年之久,9月至11月,梅蘭芳、楊寶森南下來天蟾演出,陣容有劉連榮、姜妙香、楊盛春、李多奎、肖長華、俞振飛、張美娟、魏蓮芳、朱斌仙、錢寶森、王泉奎、王少亭、葉盛長、哈寶山等,幾乎演出了梅、楊派所有的代表作,劇目有《販馬記》、《女起解》、《春秋配》、《貴妃醉酒》、《宇宙鋒》、《黛玉葬花》、《霸王別姬》、《紅鬃烈馬》、《四郎探母》、《失空斬》、《定軍山》、《洪羊洞》等等。

12月34日,梅蘭芳、楊寶森為募集上海市立實驗劇校、北平國劇學會私立夏聲戲劇學校基金義演二天。1948年2月春節,推出蓋叫天、葉盛章、高盛麟、雲燕銘等名伶演出《惡虎村》、《三岔口》、全部《武松》、《白水灘》等,還演出了《鐵公雞》、《四傑村》、《拿高登》、《金雁橋》。3月,南北武生破例合作,由蓋叫天、李萬春、李仲林、李桐春等主演全部《翠屏山》、《江南四霸天》、《三岔口》、《豔陽樓》、全部《武松》、全部《史文恭》。

上海天蟾舞臺的前世今生

梅蘭芳、楊寶森之《武家坡》

 顧竹軒見天蟾營業好轉,便向法院起訴,於1948年3月10日收回,由其長子顧乃庚出面自辦並任總經理,次子顧乃福為前臺經理,院務經理唐平凡,後臺經理趙東昇。 

 1946年4月,營業清淡,有所虧損,不得已另外找人合作,由張伯銘、方亦德、沈文寶、傅如珊、朱伯森、毛鳴發、任光耀、樊偉麟、張靜壽、吳氏芳等集股經營。10月份,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領銜在天蟾演出全部《打金磚》、《鳳還巢》、《野豬林》,欲罷不能,連滿三十場,創當時售座最高紀錄。

 鑑於有利可圖,顧乃庚曾擬重新恢復其經營。但職工們因他不能解決過去的欠薪問題,未予同意,故仍由臨管會維持。1950年8且14日,天蟾租地造屋期滿,曾有倫信地產公司代理人李祖永與毓記公司代理人顧竹軒為給付地租上訴法院,為此上海市人民法院於1952年4月判決,天蟾舞臺等處所有房地產及其他定著物,以無主產業交本市公共房屋管理處管理,已明確房屋權不屬顧竹軒所有。

上海天蟾舞臺的前世今生

天蟾舞臺舊照 

 1951年2月春節,中央文化部京劇研究院一、二兩團主要演員集中抵滬來天蟾演出,帶來劇目有田漢的新劇《江漢漁歌》,由李和曾、高玉倩、張云溪、張春華等主演,連演連滿二十場。《三打祝家莊》也轟動一時。4月,由闊別上海二十年的尚小云、尚長春、尚長麟率尚劇團演出。7月由荀慧生演出。12月上海文藝界抗美援朝支會京劇分會籌備會假座天蟾,舉辦盛大捐獻義演,由周信芳、蓋叫天、楊寶森、李玉茹、言慧珠、童芷苓等參加演出。1952年2月,梁慧超等舉行武生大會串。4月,天蟾班底的實驗京劇團紅遍各地載譽歸來,在“根據地”天蟾彙報演出。 1953年2月春節,唐韻笙、梁慧超、李玉茹三大劇團合作演出。4月,程硯秋主演《荒山淚》、《王寶鍘》、《祝英臺抗婚》、《鎖麟囊》。8月,9月,李如春主演連臺本戲《包公》連滿三個月。 

 1954年6月上海市房地局依據專房專用的原則,移交市文化局管理。鑑於天蟾舞臺是上海最大的一個京劇場,對群眾文娛生活影響甚大,劇場不能任其長期處於職工臨時維持狀態,當時天蟾舞臺臨時管理委員會也再三要求接管,況且天蟾舞臺與上海市房地產公司沒有訂立具有一定期限之租賃契約,因此,為改善其經營管理,1954年6月11日,上海市文化局正式指派嚴慶龍為組長、王高堂為副組長前往接管天蟾舞臺,直屬上海市文化局管轄。自接管天蟾之日起,其原有職工臨管會自行取消。隨後經過民改,正式成立組織,由王高堂、丁谷分任副經理。1955年,王高堂因工作需要調文化局,另派姜振海來天蟾主持工作。 

 天蟾舞臺過去一直以京朝派自居,專演出頭老戲。但後來為了賺錢,也搬演了一些諸如《狸貓換太子》、《西遊記》、《包公》等類連臺本戲。本臺曾擁有二百餘名演員,在全國屬於陣容強、行當全的京劇班底。如京劇演員高盛麟、艾世菊、李寶櫆、馬世嘯、金少臣、姜妙香、班世超,魏蓮芳、李盛泉、林鵬程、周瑛鵬、陳福賚、張國斌,肖德寅等都曾是其班底成員。過去資方兼理前後臺,在後臺設一位經理專事聘請演員,演員薪金由資方支付,後臺班底(即基本次要演員)與前臺職工無異,至於名演員則另訂合同。1949年顧乃庚收回自辦,為了省錢,對請來的二流演員不包旅館,而是在本臺內部騰讓出房間給他們住。後來職工臨時維持天蟾留下的演員,就一直定居在天蟾內。文化局接管天蟾後,1954年8月底,天蟾實驗京劇團脫離天蟾自立,其後居住在天蟾的演員也搬離了。

 1955年上海京劇院成立,第一期排練與公演在天蟾進行。11月又舉行了出國演員回滬演出。1956年7月,和上海觀眾闊別五年的荀慧生在天蟾露面,除了演出他拿手的劇目外,還演出了他的新作《卓文君》。11月起至次年春節,上海市新民京劇團特邀蓋叫天、張二鵬主演《惡虎村》、《一箭仇》、《武松》及連臺本戲《西遊記》。3月,趙燕俠率團來此演出《紅娘》、《十三妹》、《紅梅閣》、《玉堂春》等劇。接著,4月14日至6月6日,成立不久的北京京劇團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來天蟾演出,受到熱烈歡迎,連演連滿,欲罷不能,遂移至文化廣場加演兩場。8月10日至1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歸國,首次演出即在天蟾。9月至年底,上海市新民京劇團“王氏三傑”小王桂卿、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掛卿領銜以最佳陣容到天蟾上演神話名劇《美猴王》、續集《美猴王》及頭集《七劍十三俠》,連演連滿。1961年6月,上海京昆傳統劇目大會串在天蟾舉行,周信芳、俞振飛、王少樓等參加演出了《群借華》。同年12月上海市文化局和劇協上海分會在此聯合舉辦了“周信芳演劇生活六十週年紀念演出”。1962年9月,周信芳暨上海京劇院演出了絕響多年、經整理的《生死板》和新編歷史劇《澶淵之盟》。

 1964年2月,上海京劇院在華東話劇觀摩演出的推動下,各團出現競編、競演現代劇的熱潮,在天蟾舞臺演出了《母子會》、《送肥記》、《三月三》、《王二爹接閨女》等新編現代戲。1964年冬至1965年春,由上海市戲曲學校首屆畢業生組成的上海青年京崑劇團在此演出新編現代崑劇《瓊花》,創連滿一百場上座紀錄。 

 建國以來,天蟾舞臺由單演京劇的專業場子,擴展至其他地方劇種來此競演的場子。如紹興市紹劇主要演員盛大聯合會演、天津市河北梆子劇團、成都市川劇團、江蘇省揚劇團、雲南省花燈劇團、開封市豫劇一團、福建省芳華越劇團以及中國雜技團第一演出隊、西安市話劇團等都曾在此演出。本市的如上海越劇院袁雪芬、範瑞娟主演的《梅花魂》、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均在這裡演出。 

 “文化大革命”初期,天蟾舞臺被迫停場四年餘。“天蟾”其名被視為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於1966年8月改名為叫“勞動劇場”。1971年春節起,上海市戲曲學校應屆畢業生在此聯合演出“樣板戲”的學習劇目。

 1973年10月。至1979年上半年這五年內,由上海滬劇團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從1977年10月之後,一大批滬劇優秀傳統劇目在此復演,如《甲午海戰》、《雞毛飛上天》、《江姐》、《星星之火》、《阿必大》、《蘆蕩火種》、《女看燈》、《庵堂相會》、《楊乃武與小白菜》等等。一批著名滬劇演員丁是娥、石筱英、邵濱孫、王雅琴、王盤聲等紛紛登臺獻藝,同時也湧現瞭如茅善玉、徐俊、孫徐春、王惠君等滬劇新秀。1979年6月,蘇州市京劇團來此演出《李慧娘》。1980年4月,在這裡舉行“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演出”,5月,張君秋蒞滬藝術交流觀摩演出在此舉行。 

 劇場為振興戲曲,還恢復了觀眾座談會的傳統,讓戲的編導演員和觀眾見面,提高創作和演出,促進交流。劇場職工也常常夜以繼日地到碼頭幫助來滬劇團搬運佈景道具,熱情解決劇團食宿問題。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績,1980年至1983年,劇場連續四年被評為上海市文化局先進單位。1986年元旦,劇場正式恢復了它的原名——天蟾舞臺。 

 天蟾舞臺初建時,根據京劇傳統戲表演特點,其舞臺的臺唇築成半圓型,向觀眾廳延伸了五米,三面環臨觀眾,便於演員與觀眾的感情交流。天蟾舞臺的建築藝術造型在中國劇場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天蟾舞臺觀眾廳座位最高數曾多達3920只,其中三樓座位有1067只。當時,最佳座位與最次座位票價差距懸殊,座位分為七至九個等級,目的是吸引不同層次的觀眾及新觀眾。 

 該場房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佔地面積為1999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6207平方米,其中演員使用面積為3602平方米。除三樓不開放外,觀眾廳內設座位2093只。屋頂呈撐開的傘狀覆蓋著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廳為沿邊挑臺柱廊式馬蹄形圓形,長32米,寬46.5米,高21米。一至三樓太平門通道各有四處,池座二側沒有外賓接待室。舞臺口寬14米,高7·5米,深10米,至葡萄架高14·5米,副檯面積100平方米,有120迴路可控硅調光及燈箱設備。化裝間大小有六間,面積共160平方米。後臺男女浴室、盥洗室共34平方米。有冷風設備及—噸鍋爐一臺。觀眾休息廳面積約300平方米,大廳左右兩旁各有2.5米寬樓梯通往樓廳。門廳上有三個樓面,作為辦公用房,另外並設有250平方米的演員宿舍。外牆大門立面為米色大石子築成。 

 天蟾舞臺在建國後曾幾次由國家撥款進行修繕:1953年經市房地局重修,1957年由文化局撥款擴建化妝間,1965年改善舞臺,1973年再次大修,擴建副檯面積,增添冷風裝置,改善舞臺燈光設備,改善並更新了舞臺與觀眾廳的條件。但由於當初營造商為了獲取暴利,偷工減科,搶時間,趕進度,施工質量較差,加之至今已有六十餘年曆史,房屋建築已到了老化地步,有的劇場設施還停留在二十年代水平,而且房屋和大梁已嚴重傾斜,經上級批准,劇場於1984年5月11日停場拆建。 

 天蟾舞臺東側街面(雲南中路)二樓的三間房子,是中國共產黨六大後政治局辦公機關的舊址,已於1980年8月26日經市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928年秋,“六大’’中央政治局的成員常來此召開會議或研究工作,常來的有周恩來、鄧小平、項英、李立三、任弼時、彭湃、李維漢、黃文容等。這個機關由熊瑾玎、朱瑞綬夫婦住守。機關從建立起到1931年六屆四中全會以後,長達三年多一直安然無恙。由於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徐錫根、顧順章被捕叛變,中央才立即搬遷了。由於天蟾舞臺場子大、座位多,白天常為各界租場子開會。如淪陷時期“慶祝大東亞戰爭紀念大會”,1947年夏,以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及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的“李公樸、聞一多追悼大會”等部在天蟾舞臺舉行,內戰即將結束前,國民黨軍部也在這裡主辦慰問前線官兵演出,1949年6月,新上海剛誕生,陳毅市長在這裡第一次與上海文藝界人士見面並講話。可見天蟾舞臺不僅在繁榮上海戲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社會的政治和文化領域中還有一定的影響呢。

(《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三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