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局中局

摩拜局中局

謠言再次成真。距離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不到48小時,美團拿下摩拜。阿里整頓新零售的周邊,美團整頓大出行的周邊;兩條燒錢如燒紙的賽道,終於在清明節前各歸其位。

共享單車可能是過去幾年唯一一條既沒有決出勝負、也沒有通過合併完成利益重組的賽道,而是選擇向大小巨頭站隊的方式告別單身的。

繼春節之後全面加入網約車戰局之後,王興對共享單車表現出了志在必得的強烈渴望。從消息外洩到最終坐實,不到20個小時,各利益相關方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裁定了摩拜的未來,只能用那句俗不可耐的話來解釋了:形勢比人強。

繼續融資無望、獨立上市更難、合併重組沒戲,是擺在摩拜和ofo面前的現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阿里、美團的入局,就像網約車已經迎來下半場一場,共享單車的下半場可能也才剛剛開始。

1、共享單車是真的豬?最近和一位做投資的朋友聊起共享單車,他說有些風口是偽風口,有些風口上的豬真的是豬。經過過去兩年的資本大戰,共享單車最終形成了摩拜+ofo兩家獨大的局面,但只佔有市場份額、並沒有形成平臺效應,是這兩家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

共享單車從一開始就不算共享經濟,它不像共享住宿、外賣、網約車等賽道,有大量小B商家的存在,能夠形成供需生態;摩拜和ofo本質上是B2C租賃平臺,就像早年的京東賣3C一樣。

但京東可以通過擴充品類形成平臺效應;而共享單車的可擴充性很小;做網約車合情,但不合理。所以永遠也無法長成樹幹,只能在合適的平臺上做枝幹。

一沒有增長性,二看不見盈利可能,三都不想合併,那就只能各自站隊了。

2、ofo已經選擇站隊,摩拜不得不站。昨天傳出美團拿下摩拜的同時,另一則消息也傳出來了:滴滴已經同意螞蟻金服對ofo的債轉股請求。這就意味著阿里系已成ofo最大股東,接下里的劇本其實餓了麼都為ofo寫好了:接受馬爸爸的全資收購要約,戴威選個合適的花名。

摩拜早已有乾爹,也就是另一個馬爸爸。但全資收購不是騰訊的路數,這次據傳是小馬哥居中斡旋把摩拜推給美團,一則說明騰訊資本佈局的邏輯很清晰(只投資、不控股),二則說明騰訊認同美團的出行戰略。

前述投資人跟我講,美團做打車,騰訊一開始並不是特別認同,畢竟滴滴壟斷態勢已成,手心手背都是肉;而經過最近上海的實戰,馬化騰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故此才會積極推動摩拜入團一事。

3、這是王興的局。2016年10月投資摩拜、2017年初在南京上線網約車、2018年初在上海全面進軍上海、直到如今控股摩拜……可以看出王興和美團一直在步步為營,出行戰略絕不是臨時起意。

美團做“吃喝玩樂”回答了“去哪兒”的問題,現在到做出行回答了“怎麼去”的問題,其實是一條戰略主線的自然延伸。而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又是出行戰略的自然延伸;美團距離用戶“最後三公里”的事情,需要共享單車這個枝幹業務來填充。

4、相愛相殺。滴滴與美團在共享單車領域的第一槍,早在2015年就打響了。2016年9月底,ofo宣佈完成C1輪融資,滴滴領投;幾天之後的10月初,摩拜也宣佈完成C+輪融資,騰訊領投,王興以個人名義參投;這不禁讓人想起,2015年10月份美團和點評剛剛合併,滴滴就戰略投資了餓了麼。

更有意思的是,滴滴無論投資餓了麼還是投資ofo,都先於阿里進場,但最後這兩家公司都被馬雲塞進了購物車。雖然失手ofo不是滴滴有意為之,但從結果上來看,無異於當年阿里錯失快的。這對程維來說確實是個遺憾。

5、至此,在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三條賽道上,同時出現了阿里、美團、滴滴三個大玩家,形成犬牙交錯之勢。但三家的優勢和基因不盡相同:

滴滴做網約車起家,現在自己擼起袖子做外賣和共享單車;美團做外賣起家,先是自己做網約車、接著拿下摩拜;阿里在這三項業務上,全部依賴收編的部隊:餓了麼、高德、ofo(當然口碑可以彌補餓了麼在商家端的不足)。

阿里目前還是美團點評和滴滴的股東,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