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大明宫遗址

在秦汉的时候,时人形容这里土地肥美,物产丰富,人民殷实。越往后就越衰落了,东汉迁都到洛阳,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其后政治中心往东转移了。隋唐时期再度崛起,但是在唐中后期关中就开始出现颓势。到宋朝,只是一个战争前沿,到明朝,变得更加衰落,是各种农民起义的爆发点。

关中历史上的降水量减少和汉水改道是首要原因,与之相比开垦过度所造成的影响小之又小。大规模的经济东移南移人口南迁和路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导致关中地区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频繁的战乱又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政治中心的东移就是因为关中不断的动荡和破坏。

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渭河

关中历史上的降水量减少和汉水改道是关中衰落的首要原因,与之相比开垦过度所造成的影响小之又小。另外因为秦汉时候的人口众多,导致了水源枯竭,众多人口的吃喝拉撒导致了水源污染很严重,到了隋唐时候更加严重了,记得有片文献提到,秦汉时期在关中打水井还是甜水井,但是到了隋唐时候甜水井就很少了,多的是盐水井,水源的问题导致无法供养众多的人口,衰落也是必然的。同时江南地区的发展,导致了经济中心的南移,大规模的经济东移南移人口南迁和路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导致关中地区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而在关中无法有效地对江南地区实现控制,是不得不迁都的,而在迁都以后,关中的衰落就是必然了。

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秦汉隋唐以关陇地区帝国核心,所以才有关陇本位制,什么资源都优先供给关陇地区。其实关中离帝国经济命脉太远的缺点,在武周时代就显露出来了。但是帝国制度嘛!统治阶级正确是高于一切的,虽然中宗、睿宗、玄宗几位皇帝都可能知道关中这个劣势,但是关中在唐帝国传统中是正统啊!那还能怎么办呢?

安史之乱后麻烦来了!西边的吐蕃和回鹘离得近时不时就来长安住一住,想回洛阳中原河北的藩镇离得也很近,只能这么将就着。到了宋朝,关中本位制不存在了,这才能优化帝国资源配置,都城自然搬到中原运河边上的汴梁。关中不是首都所在,又离吐蕃、西夏近。隋唐祸害了几百年搞坏了生态环境,自然就衰落了。

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潼关

除了东南经济的开发,还有气候的变化。因为关中的衰落不只是渭河谷地的衰落,还有辐射地区——陕北高原的衰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都是非常不错的耕地,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就出现了沙漠。在我国古书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到库布奇沙漠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这个其实并不是人类过度开垦的原因。最关键的其实是气候的自然变化。

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库布奇沙漠

简单来说,就是从耕地到沙漠只需要十年而从沙漠到绿洲则需要数百年。所以当小冰期到来的时候(从南北朝到现在有过8次小冰期),降水会减少,所以这里的土地就会沙漠化。而从沙漠化到绿化,在不限制人的发展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而限制人的发展就意味着这里会变得落后一些。其实这个过程从西周末就开始了,在商代,库布奇沙漠那里是一片森林。而进入春秋战国后,那里只是草原。当然草原会使得这里更容易发展,所以才会有秦代对这里的攻略——开发河南地。直到唐代这里住了太多的人,已经开始有些破坏这里的生态系统的时候,唐末的小冰期摧毁了陕北高原,那里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情况:一片片裸露的黄土地。这里已经不再适合耕种了,所以渭河谷地就会衰落,没有哪个王朝会把近畿设为贫瘠的地区。

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交通技术的进步,在北魏时期定都洛阳就是因为洛阳附近能提供足够的粮食和物资供养城内数十万的人口,到了唐朝,随着战乱的结束,人口的膨胀,长安作为一个巨型城市拥有巨大的人口,那时候就需要从东都调粮食来供给长安,玄宗时期标志大唐到达顶峰的一次水上欢祭就是这种情况的侧面反应,随着大一统王朝的衰落,国家已经无法调集如此巨大的运力去支撑一个交通不是特别方便的地区的粮食供应,而洛阳附近发达的水运可以提供,所以大唐中后期实际上迁都洛阳也是现实问题,再到五代十国以及北宋,因为海运不受重视,随着漕运的发达,开封附近黄河,汴河成为北宋的命脉,加上经济中心自南北朝时代开始不断南移,洛阳,开封的中央政权能更好的管理国家,所以关中就悲剧了。

秦、汉、隋、唐历来富饶的关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