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獄10年,出獄後竟成了最接近諾獎的人!楊小凱的一生和他的辯友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楊小凱於2004年7月7日離開這個世界,林毅夫這位小凱生前的辯論對手,在第一時間召開了追思會,公正地說,林毅夫此舉的確動人心絃。小凱這位卓越而無畏的思想者,在林毅夫心中的分量之重,通過追思會,已經表露無疑。


小凱的偉大之處,其實,並不在於他的超邊際分析,也不在於這句口號--"最有能力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小凱的偉大,全在於他具有穿透力的思想,和對故國喬木的憂思。


林毅夫深切知道,因為自己來自臺灣,必須表現得更加具有政治正確。不必奇怪,林毅夫從來提不出與主旋律相反的思路,似乎他自己與主旋律,永遠水乳交融。


顧準和楊小凱這種傳統,默默沉潛在中國文化的河床中,匯萬千溪流,東流入大海。林毅夫只是大海上的浪花,楊小凱,則是氣勢磅礴的大海。

1

《楊小凱與茅於軾》初稿,提到第四代學者的一些整體風貌時,不經意中,曾將厲以寧與吳敬璉先生並提,茅於軾先生認為這樣不妥當,因為他們根本不是一種類型的學者。我在電腦中敲下《楊小凱與林毅夫》時,也覺得有些不妥,真有點唐突小凱了。

筆者在《偉大的楊小凱》一文中指出:林毅夫這個人,有趣之處,在於知道誰是真正出活的學者。坊間經常議論林毅夫如何低調,在我看來,這種低調的背後,似乎隱含著某種隱衷。自1988年第七屆全國政協始,林毅夫長期擔任政協委員,出鏡率非常高,就三農問題,經常接受採訪,配合記者拍照,總是笑容可掬,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楊小凱於2004年7月7日離開這個世界,林毅夫這位小凱生前的辯論對手,在第一時間召開了追思會,公正地說,林毅夫此舉的確動人心絃。小凱這位卓越而無畏的思想者,在林毅夫心中的分量之重,通過追思會,已經表露無疑。

小凱晚年提出"後發劣勢",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憂國懷鄉的小凱,早歲就提出《中國向何處去?》的天問,張五常先生斷定小凱是純正的經濟學家,曾經提起小凱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全是經濟學的思考。

張五常說小凱是純正的經濟學家,這一說法,無可指摘。但,張五常先生,說小凱是純正的經濟學家,就把小凱"低估"了。張五常先生並不是特別體會小凱的心思,小凱確實在經濟學上嘔心瀝血,但,小凱的質地是思想家。

苦難激發思考,中國大陸,天然具有培養思想者的土壤。湖南能夠產生小凱這樣的思想家,也不是偶然的。楚國的屈原,投身汨羅,當代的小凱,葬身澳洲。

林毅夫心中的小凱,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的是,小凱在林毅夫心中,佔有很重的分量,"楊小凱是最有能力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華人經濟學家",這句評判的"知識產權",怕是出自林毅夫這裡。理由是明擺著的,在老外看來,離諾貝爾經濟獎最近的人,無疑,是那些已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士;楊小凱去世之前,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04年7月7日,楊小凱去世,而諾貝爾獎項不授予已經去世的人。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楊小凱先生

小凱的偉大之處,其實,並不在於他的超邊際分析,也不在於這句口號--"最有能力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小凱的偉大,全在於他具有穿透力的思想,和對故國喬木的憂思。

林毅夫看重的,並不是楊小凱思想的穿透力,恰恰是最皮毛的"距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華人經濟學家"。因為,這位高層的智囊,曾經卜過一掛,說是到2010年,華人可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接著,就開始將華人經濟學家排座次,楊小凱距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林毅夫緊隨其後。

自從1979年5月16日晚,金門前哨模範先鋒連的連長--林正義,泅渡過海,抵達大陸,這位曾經的臺灣又紅又專十大傑出青年,在大陸政治文化生態圈中,依然,如魚得水,閒庭信步。

從來看不到林毅夫傷心的面容,相反,總是那麼樂觀,他的底氣,到底來自哪裡?難道來自"中國2010年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2030年將會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國家"諸如此類的豪言壯語?

林毅夫明白,楊小凱在華人經濟學家中的位置和分量,這一點,他一點都不糊塗。小凱的逝世,凸顯"中國2010年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巫師似的預言,更加荒唐可笑。自此以後,林毅夫對諾貝爾經濟學獎,避而不談,向大眾大倒苦水:自己這一代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沒有指望的了,只能將心血用於,經濟學教育。林毅夫的使命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保姆,用他自己的話說:培養可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

很顯然,林毅夫高調悼念小凱的一個目的,就是以中國大陸最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候補種子身份,追思華人經濟學界的種子選手。

最讓人深思的,2002年,林毅夫的父親--林火樹老先生離開人世,這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一方面派自己的太太陳雲英女士前往臺灣弔唁公公。一方面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女兒一起忙於搭建靈堂,並且利用現代先進技術,網絡直播父親出殯的場景,最後一跪不起。淺淺的海峽,竟然剝奪了林毅夫參加老父葬禮的機會,實乃人倫悲劇。

這裡順便提一下林毅夫的夫人--陳雲英女士。林毅夫擁有一位堅韌、執著的太太,自從林毅夫1979年5月16日投奔大陸,因為兩岸的信息保密,誤傳丈夫林正義(林毅夫在臺灣的名字,來到大陸後,改名林毅夫;有趣的是,小凱原來是楊曦光的小名,從監獄出來之後,改名楊小凱。林毅夫受到臺灣的通緝,楊小凱有十年的牢獄之災,兩人在這一點上有些相似之處)已經犧牲,當代的王寶釧真守著丈夫的牌位,以淚洗面。直到1983年,才得到林正義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的消息,陳女士毅然攜帶孩子前去團圓,在美國的陳雲英女士,一邊帶孩子,一邊求學,以至於身上經常散發著飯菜的清香,就來到課堂。現在大陸從事特殊教育,為殘障人士帶來福音。

2

1996年7月,"狂人"鄒恆甫,請楊小凱進行講學。楊小凱懷著對珞珈山的美好情感,滿懷期待,故地重遊,見了老校長劉道玉。誰承想,在武漢大學,住在招待所的楊小凱,受到極大的侮辱,這讓小凱非常傷心,很是沮喪。這裡,"表彰"一下,令楊小凱傷心失望的時任武漢大學校長--陶德麟。

但是,小凱,對中國這片土地,並沒有喪失希望,利用一切機會,宣講自己關於憲政的思考。

對於小凱的這些思考,按理說,曾就讀芝加哥大學的林毅夫,應該具有共識。不知道林毅夫怎麼想的。如果林毅夫對小凱沒有底線認同,不相信他會第一時間安排追思小凱。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楊小凱追思會,正是由林毅夫主持的。在簡短致詞中,強調"眾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證明林毅夫,是多麼崇敬小凱的品格和風骨。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楊小凱生前與夫人吳小娟攝於美國加州

但是,追求政治正確的林毅夫,從來沒有做"一士之諤諤",他和小凱爭論"後發優勢",還是"後發劣勢",小凱內蘊的魅力和人格,是可以深切感受到的;林毅夫的文章立論,建立在中國奇蹟的基準上,但是,立論不具有徹底性,左處右置,閃爍其詞,不免露出虛弱的質地。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林毅夫悖論"。謝泳曾經體會費孝通的兩個世界:一個是已經成為政治人物,說場面話的費孝通,一個是知識分子本色,流淌良知的費孝通。令人難解的是,正反兩方面,都是費孝通的真實生存狀態。林毅夫比費孝通有趣多了,身在學府,多是場面上的話,反過來,把場面上的話,認定為學術研究的基點。難怪《南方人物週刊》的劉天時先生採訪林毅夫,直截了當指出林毅夫欠缺知識分子的精神風骨。

林毅夫整天樂呵呵的,說自己是實事求是派,倒是好像永遠有辦法的樣子:誰讓我的研究和高層不謀而合?大有英雄所見略同的味道。

其實,在樂呵呵的背後,林毅夫大有隱衷。林毅夫深切知道,因為自己來自臺灣,必須表現得更加具有政治正確。不必奇怪,林毅夫從來提不出與主旋律相反的思路,似乎他自己與主旋律,永遠水乳交融。林毅夫低調之中,從不忘記說自己的思路經常成為政府的政策,看來,林毅夫並沒有總是跟在政策後面,有些政策就是直接間接出自林毅夫之手。這是令林毅夫非常自豪的事情。

《南方人物週刊》記者劉天時,採訪林毅夫時,曾向林毅夫提問:"當代的經濟學家或者其他領域的知識分子裡,您願意與誰相提並論?您和不久前去世的楊小凱有過一些論爭吧?"

林毅夫是這樣回答的:"作為學者,我是很尊敬小凱的,他做學問很認真,也有社會責任感。小凱和我的論爭,主要是研究問題的角度很不一樣。我覺得,他看問題,還是從理論看世界,而不是從世界想理論,我則是反過來。比如在憲政問題上,他認為最好的憲政制度,就是英美的制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就應該先建立英美的憲政制度,在發展經濟,否則就會有後發劣勢。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不難構建理論模型來證明英美製度的優越性,可是,從工業革命以後,除了英美自己,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國家是先完成了英美式憲政體制的改革後,再來發展經濟而成功的。當然,不好的制度是會制約經濟發展的,可是,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家都是一面發展經濟,一面完善制度。"

表上看上,林毅夫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思想深刻的小凱,不至於這麼天真吧!小凱的本意,林毅夫不願意進行真切的理解。後發國家,發展經濟,並不是說,一點"後發紅利"都獲得不了。但是,制度根本沒有真正上軌道,就開始歡呼"中國奇蹟"、"中國道路",那是相當危險的事情。小凱提醒,千萬不要因為"中國奇蹟"而得意忘形,因為,沒有適宜的制度,這些"奇蹟",屬於僥倖得之,是靠不住的。迷醉於經濟發展,就有可能,忘記制度的缺陷,甚至以為,現在不是挺好嗎!何必勞心費神進行制度的變革呢?

不願說林毅夫是為權勢集團尋求合法性,只能說,林毅夫比較信從"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小凱信從"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或者在體制的核心,或者在體制的邊緣。在體制核心的,往往喪失批判精神,但是掌握相當多的資源,具有強大的話語霸權;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多數在體制的邊緣,掌握的資源固然不足,在文化生態中,甚至連他們的聲音,都被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而難以傳播開來。

核心學者和邊緣學者,尚未進行真正的切磋與交流,沒有辦法講出一番道理,雙方"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幾乎不能出現真正的思想交鋒,致使很多思想火花,未能進行碰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一種傾向壓倒另一種傾向。

小凱中肯指出:國內很多譁眾取寵、政治宣傳式的"經濟研究"之所以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並不因為這些經濟學家學識不夠,而是他們缺乏基本的學者"良心"。

面對中國社會的轉型,對故國有深切關懷的小凱,並沒有滿足於自己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地位,而是以赤子之心,敞開心扉,坦陳己見。小凱真心為中國好,這份沉甸甸的中華心,令人感動。揮筆至此,不由得扼腕嘆息!

3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於臺灣宜蘭縣,取名林正義。1971年初,19歲的林毅夫進入臺灣大學農工系學習,擔任學生會主席。因受到蔣經國召見,投筆從戎,在當時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一度當選為臺灣十大傑出青年。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陸軍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隨即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第二年考上國防公費臺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78年獲政大企管碩士,隨即返回軍中,派赴金門馬山播音站前哨擔任陸軍上尉連長,負責接待外賓參觀第一線連的任務。

1979年5月16日晚,林正義泅渡臺灣海峽,到達大陸,在福建遊歷三個月。北京徵求這位低級起義人員的工作安排,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位臺灣政治大學的碩士,居然要求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當時人大主校的應該是那位創造社的健將--成仿吾,經過研究,覺得這位軍人的背景複雜,有點來歷不明,就拒絕了。北京大學還是有點兼容幷包,這樣,原來臺灣的明星軍人林正義,變成林毅夫,成為北京大學經濟系的學生。

因為1980年得遇貴人--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教授,林毅夫1982年北大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之後,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

林毅夫負笈美國一年之後,飽嘗牢獄之苦的楊小凱,也於1983年聖誕節前夕到達普林斯頓大學求學。

小凱在國內就讀的是--"監獄大學",哪裡像林毅夫那麼幸運:臺灣大學學士,臺灣政治大學碩士,北京大學碩士。楊小凱、林毅夫兩人認識的機緣,來自中國留美經濟學會。

1985年,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在紐約成立,是中國經濟學者在國際上成立最早、最具規模的經濟管理類的學術團體,其會員遍及全球。小凱的摯友茅於軾正好在美國訪問參觀,見證了華人經濟學界一個影響深遠社團的成立。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1985年,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樓頂的合影(右起:海聞、楊小凱、錢穎一、王輝進、於大海)

楊小凱、於大海、錢穎一都是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積極參與者。當時大陸派出去學習經濟學的學生,屈指可數,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於1985年5月26日在紐約領事館成立時,楊小凱、錢穎一、於大海、海聞、王輝進,都屬於創會理事。

當時的主持者,特別開明,主張與各界華人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林毅夫結識了小凱。當時,兩人的交誼,不會有多麼深厚,很可能屬於見面點頭的那種。林毅夫聽到小凱的故事,就不覺得自己如何傳奇,因為,小凱比林毅夫更加傳奇。

據小凱的好友徐滇慶回憶:"他和錢穎一、於大海正在籌備一個關於中國經濟的研討會,還從福特基金會申請到了5000美元的經費。當時,對於一個窮學生來說,5000美元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我很佩服他們三個的本事,當即表示一定如期去紐約赴會。這次研討會在紐約總領事館召開,會議開得非常成功。鄒至莊和茅於軾老師都出席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林毅夫、海聞、田國強、左學今、湯敏、左小蕾、楊文豔、王輝進、文貫中、張欣等人。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楊小凱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留美經濟學會。"

筆者目前掌握的信息,第一屆會長於大海(1985-1986),第二屆會長錢穎一(1986-1987),第三屆會長陳平(1987-1988),第四屆會長孫滌(1988-1989),第五屆會長張欣(1989-1991),第六屆會長田國強(1991-992),第七屆會長易綱(1992-1993),第八屆會長海聞(1993-1994),第九屆會長徐滇慶(1994年-1995),第十屆會長張春(1995-1996),第十一屆會長方星海(1996-1997),第十二屆會長尹尊聲(1997-1998),第十三屆會長陳百助(1998-1999),第十四屆會長文貫中(1999-2000),第十五屆會長陳愛民(2000-2001),第十六屆會長李稻葵(2001-2002),第十七屆會長林雙林(2002-2003),第十八屆會長宋順鋒(2003-2004),第十八屆會長劉國恩(2004-2005),第十九屆會長張曉波(2005-2006),第二十屆會長李海崢(2006-2007),第二十一屆會長侯維忠(2007-2008),第二十二屆會長王紅(2008-2009),第二十三屆會長洪永淼(2009-2010),第二十四屆會長王豔靈(2010-2011),第二十五屆會長陸丁(2011-2012),第二十六屆會長方濤(2012-2013)。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似乎尚未留意學會史料的整理,這是比較遺憾的事情。儘管小凱沒有擔任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會長,但是,不只一個人認為小凱是裡面的靈魂人物。徐滇慶認為,得出這一結論的根據是,小凱在關鍵事件中表現出來的成熟的理性。在這撥人裡面,小凱年齡略長几歲,我覺得,小凱之所以高度成熟的主要原因,不是年齡,而是十年監獄大學的歷練和思考使然。

中國蹲過監獄的人並不少,"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少學者蹲過牛棚和監獄,不少人學養遠高於小凱,但是,從監獄出來之後,也沒見展現出理性的清明。

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屢經摺磨、飽嘗辛酸,容易產生頹唐的社會心理。但是,楊小凱經歷磨難,重見天日,依然秉持道義,特立獨行,流淌的並不僅是成熟的理性,可貴的是他的良心,還有對中國這片大地的摯愛。

如果不是這樣,在國際學術界功名成就的小凱,完全沒有必要,奔走呼號,批判"國家機會主義"、揭示"後發劣勢"、主張"土地私有權"。這些言論之所以能夠振聾發聵,除了思想的穿透力,清通的文采,小凱對於中國的大愛,確實感動著無數的人們,小凱具有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高尚人格。

林毅夫也參加了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成立大會,沒有更多的資料表明林毅夫在這裡面起的作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陳平先生曾經有動情的回憶,認為小凱是自己進行爭論而尊敬的唯一一人。

4

1987年,林毅夫學成回國,成為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從海外歸國的經濟學博士。林毅夫先是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長,3年後調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同事--周其仁,那時候就與林毅夫是搭檔,林毅夫的學術夥伴蔡昉、李周,都是那時候認識的。

1994年,林毅夫對自己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前景,不是特別樂觀,因緣聚會,到北大籌備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自己的說法是,此時覺得經濟學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投身北大。林毅夫身份特殊,有關方面是否特意安排,林毅夫沒有披露,外界也不得而知。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林毅夫教授

吳樹青是一位老派的經濟學家,以批判市場經濟和股份制聞名,因為特殊的機緣,1989年暑期,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被安排成為北京大學校長。筆者2003年在北大訪學,不少學者,對這位校長,相當無語。但是,同樣這位吳樹青,玉成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所以,在林毅夫眼中,吳樹青是很有氣魄的。

北京大學有很多外人看不懂的東西。比如說,北京大學既然有經濟學院和光華管理學院,為什麼還要成立一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院由"土鱉"劉偉執掌,師資多數也是"土鱉"。林毅夫拋開經濟學院,一方面,顯示林毅夫超常的能量;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海龜"和"土鱉"之間,理念迥異,難以溝通。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全部由"海龜"構成,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當然,現在大陸的財經類院校,由於錢財豐厚,吸引了眾多"海龜",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都是"海龜"雲集的地方。

當年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已經於2008年10月25日下午,蛻變成為國家發展研究院,首任院長周其仁解釋:並不表示,經濟中心已升格為國家級機構,只不過有志研究,國家發展當中面臨的重大問題,研究以人民為本位的國家發展。但是,國家發展研究院,確實給人強烈的印象:這家機構的主旨並不是經濟學教育,而是奉獻"大國策"的智囊機構。

1994年,距鄧公南巡發表講話,不過兩年,大陸學府充斥著腐朽的氣息。"海龜"經濟學家不大成氣候,當時的林毅夫,喜歡到茅於軾先生主持的天則經濟研究所,共同進行學術探討,不敢說相濡以沫,至少是同聲相和,同氣相求。

早在1996年,小凱就來到北京大學,教書育人。只不過聯繫單位是光華管理學院,小凱一度,每年都在光華管理學院短期任教。據說在過年聯歡的時候,張維迎登臺唱陝北酸曲,小凱則表演小品。知情者介紹說,那次小凱扮演一個求婚者,一上來就說:"你嫁給我吧!我不是同性戀,也不是艾滋病",惹得鬨堂大笑。

小凱曾經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辦,學術講座。查閱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電子版的每月動態,有關小凱在這裡進行學術講座的消息,有三條: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瑞安經濟理論與政策研討系列講座 1999年第47講,1999年12月11日下午,楊小凱教授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致福軒發表題為《經濟改革與憲政轉型--西方研究中國經濟的兩派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的主題演講。令小凱欣慰的是,摯友茅於軾老師專程趕過來,聆聽小凱的演講,並在互動環節,進行切磋交流。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的老朋友海聞,就鄉鎮企業到底是制度創新,還是給定條件下的次優選擇,與小凱進行探討。

2000年11月10日,楊小凱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作題為"不完全勞動合同、非對稱剩餘索取權和權威以及企業理論"的講座。

小凱對林毅夫,有很多話要講,希望在芝加哥受到薰陶的林毅夫,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後發劣勢"。但是,已經成為智囊的林毅夫,擇木而息。曾經擔任留美經濟學會的會長陳平、易綱、海聞,集聚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這是小凱樂見的。小凱特別看重的周其仁,也於2000年來到經濟研究中心,這令小凱有點寬慰。

其實,在《西方研究中國經濟的兩派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的講座中,楊小凱已經洞察,中國國家機會主義正在制度化,表面的經濟繁榮,已經被保守派作為維護穩定的最佳藉口。這讓小凱很是憂慮。2000年底,在天則經濟研究所,楊小凱發表"後發劣勢"的演講,於無聲處聽驚雷!

2002年,病痛中的小凱聽到了大陸學者的回應,回應小凱的,不是別人,正是林毅夫。2002年6月12日,林毅夫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與楊小凱教授商榷》,它也是對楊小凱先生在天則研究所的一篇發言稿《後發劣勢,共和與自由》,以及傑弗裡·薩克斯、胡永泰、楊小凱《經濟改革和憲政轉軌》一文的一個直接回應。

通過《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與楊小凱教授商榷》這個演講,讓知識界看到,林毅夫國家機會主義者的真面目。

梁小民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要覺得留學的人就一定優秀,留學的知識分子和在國內學習的知識分子身上有同一的缺點。以色列有一句話:'到過麥加的驢子也是驢子。'象林毅夫這樣的人,典型的御用,努力靠近御用。他也是從芝加哥回來的,受過自由主義的薰陶,還是臺灣人,但是呢?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林毅夫的有些話,恐怕他自己也知道是在胡說,比如說什麼2010年以前,中國的經濟學家要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現在連這樣的基本素質都不具備,他完全是在迎合某些集團的虛榮心。現在的知識分子裡有骨氣的人太少。因為人們受到的利益誘惑太多了。"

周其仁承認,小凱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中的卓越地位,認為顧準和小凱可以構成中國經濟學的傳統。顧準和楊小凱這種傳統,默默沉潛在中國文化的河床中,匯萬千溪流,東流入大海。林毅夫只是大海上的浪花,楊小凱,則是氣勢磅礴的大海。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ID:quanshangcn

入狱10年,出狱后竟成了最接近诺奖的人!杨小凯的一生和他的辩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