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对陈玉成劝降,却把投降的李秀成杀掉?

荣耀6174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

陈玉成被俘虏的时候,太平天国还没有完全灭亡,所以需要招降陈玉成去瓦解太平天国。李秀成被俘的时候,天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城(南京)已经被攻破。

太平天国后期,因为洪秀全领导的失误,也因为石达开带领大部队出走,太平天国急需新的有生力量。为了拉拢一些地方武装组织,就开始大肆封王。苗沛霖和李昭寿就是当时捻军部队中的一部。

  • 陈玉成被叛徒所害

1862年,陈玉成的部队与曾国藩的部队作战,屡次失败。曾国藩的部下鲍超多次挫陈玉成的锐气。苗沛霖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安徽失守,就主动投降胜保,并设下圈套命陈玉成就范。

苗沛霖建议陈玉成与他一起攻打寿州,苗沛霖说,打下寿州,陈玉成就不必固守庐州,可以互为犄角之势。陈玉成不明就里,答应了苗沛霖的建议。结果,陈玉成刚进入寿州,苗沛霖的侄子苗天庆就穿着清朝的官服出来,让英王陈玉成降清。

陈玉成大怒,指着苗天庆的鼻子说,你就是无赖小人,墙头草。随后,陈玉成就被清军俘虏。胜保本打算招降陈玉成,但是陈玉成说,你胜保是我手下败将,几次险些丧命,还有一次穿着女人的衣服出逃,你为何让我投降。


胜保羞愧难当,最后上报清廷,在河南延津县英勇就义。(以上故事参考《被掳纪略》)。

  • 李鸿章杀降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后来,李鸿章等人利用太平天国叛徒杀害慕王谭绍光,进入苏州,郜永宽、汪安钧等八王出迎。结果,这些人因为卖主求荣而被李鸿章杀掉。当时有人就劝李鸿章,说你的老师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俘虏都是友好款待,招降他们,目的是让更多太平天国将领投降。你为何要杀掉他们?

李鸿章说,这些人没有气节,因此要杀掉。从这个故事里面,也可以看出当时清军为何要招降陈玉成。

  • 李秀成戳到了曾国藩的痛点

至于李秀成被俘,是在天京城坡之后。据说,李秀成被俘之后,说只要不杀自己,可以招降旧部。后来,李秀成还写了一个《自述》,在《自述》中,李秀成详细说了当年打仗的经过。其中,有很多不利于曾国藩的地方(曾国藩在天京城坡之后,为了获得财物,曾将天京付之一炬),因此,亲自动手修改了《自述》,并匆匆杀掉了李秀成。


兮兮说事儿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因此,针对挑战皇权的罪行——造反,惩罚力度也最大。一般来说,造反者不但本人会被处死,祖先和后代都会被严惩。比如太平天国之战初期,咸丰皇帝曾经亲自下旨,要求两广地方官挖掘洪秀全、韦昌辉等人的祖坟。又比如石达开未成年的儿子虽然按照大清律没有被处死,却也难逃成年后被阉割的命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法律出台,自然是因为统治者想让臣民们懂的,造反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以说,陈玉成兢兢业业从事造反行业十几年,杀死清军大员无数,一旦被俘,竟然会受到劝降的优待,这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还是在鼓励广大清朝人民造反?

所谓陈玉成被劝降,最早出自民国期间无名氏所写的小故事《陈玉成被擒记》。之后,无数文学家颇为喜欢这个梗,便在很多小说、戏剧、小人书中反复使用。所谓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陈玉成被劝降也就让很多人都深信不疑了。

苗沛霖俘获陈玉成后,把他送到了胜保的大营。胜保一向喜欢招降纳叛,然而,即便是胜保,脑袋里也丝毫没有飘过一丝劝降陈玉成的念头。胜保满心打算的,是大张旗鼓把陈玉成送到北京,彰显一下自己的功劳。

然而,朝廷一则怕夜长梦多,二则陈玉成自安庆保卫战之后屡经失败,在太平天国地位下降,已经失去了献俘的价值,所以朝廷命胜保就地处决陈玉成,并把他的人头送到湘军大营。当时,恭亲王弈訢主政,他对胜保颇有保全之意,特地在一封600里加急密谕中向胜保解释了这样的做的目的。

原来,安庆保卫战之后,湘系大将李续宜成为安徽巡抚,李续宜的哥哥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死在陈玉成之手。恭亲王希望胜保把人头送给李续宜,借此与湘系搞好关系。

所以说,陈玉成被俘后,围绕他的处置,只有献俘和就近处决两种争议,劝降是不存在的。

因此,李秀成被俘后,才会借写自述的机会,曲折的劝曾国藩造反。因为他知道,只要曾国藩是清朝的臣子,自己无论投降还是大义凛然,都难逃一死,只有劝对方造反,自己对于曾国藩来说才有利用价值,自然也就不用死了。


雁小驴


1856年天京事变后,很多人以为,太平天国失去了这几位重要人物,尤其是石达开的出走,将从此一蹶不振,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清军彻底击垮。

但是,以李秀成、陈玉成为首的一批年轻将领,却有着令人出乎意料的军事才能。他们接连攻陷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使得战局又重新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

然而,李秀成和陈玉成之辈,能在战术上延续太平天国的命运,却无法在战略上力挽狂澜,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地走向灭亡。

1862年,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因错信练军首领苗沛霖,被出卖给清军。

根据《胜保事类记》的记载,陈玉成临死前,没有流露出丝毫畏死之态,最终就义。但其实,就算他乞降,清廷也未必会答应,毕竟他们可是造反的主要人物,即便现在还有用处,等将来,肯定是要清算的。

1864年,天京城破后,李秀成也被清军俘获,成了湘军统帅曾国藩的阶下囚。李秀成并未表现出陈玉成那样宁死不屈的态度,他向曾国藩乞降。

但是,曾国藩本意是想杀掉李秀成,不接受他的投降的。一向做事谨慎的曾国藩,最后选择杀掉李秀成。


平沙趣说历史


文/搞哥读史

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两位后起之秀,也是太平天国经历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重要年轻将领。若非有此二人勉力支撑,太平天国的寿命,可能还要短上几年。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天国的高层已经开始腐化,失去了继续与清廷对抗的锐气,转而一直在内耗和权力斗争。在这种腐朽的环境之中,陈、李二人即便个人能力再出众,最终也还是难逃兵败被俘的结局。

陈玉成和李秀成被俘后,不同的态度,同样的结局,值得玩味。

一、

太平天国将领被俘后的命运,和当事的清军主帅有很大关系。

英王陈玉成,是在安庆被曾国荃所败后,转投苗沛霖,结果被苗沛霖出卖给胜保的。

胜保是什么人呢?此人是晚清著名的旗人将领,在支持慈禧垂帘听政中出过大力的。这人打仗一般般,但特别会招降敌将。其中李昭寿、张元龙、薛之元、苗沛霖、宋景诗等一大票捻首,都是胜保招降的,而其目的,也无非养寇自重,自抬身价。他招降的这些人,大多数后来也降而复叛了。

对陈玉成这样一条大鱼,胜保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但没有招降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陈玉成忠于太平天国,宁死不降;二是朝廷下发了谕旨,要求胜保将陈玉成凌迟处死,而非招降他。

结果胜保还不死心,想搞个“献俘大典”,把陈玉成送到北京邀功,结果被痛批了一顿。朝廷再次申斥胜保,立刻将陈玉成凌迟处死,最终陈玉成的囚车在进京途中被拦下,处死于河南延津。

二、

而忠王李秀成,和陈玉成的境况又完全不一样,俘虏他的人,是湘军的主帅曾国藩。

曾国藩做事,比胜保要细密得多。复活李秀成后,曾国藩就让他待在牢房里写思想汇报,写了好几万字,曾国藩自己改了一些、删了一些,把供词上交给朝廷后,马上就把李秀成处死了。

面对李秀成不知真心还是假意的投降,曾国藩拒绝接纳,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捕获李秀成时,洪秀全已死,天京已破,太平天国宣告了灭亡,李秀成作为败军之将,招降他对清廷而言没有太大价值。

第二,虽然李秀成声称,愿意为清廷收服太平军数十万游勇,但在曾国藩看来,用这个人的不确定性太大,万一他招纳游离各处的太平军后,太平天国死灰复燃,曾国藩将得不偿失。风险大于收益的事情,曾国藩不干。

第三,因为湘军声称在天京城中未发现天王宝库一事,曾国藩遭到很多猜忌,有人以为他是想偷偷留着宝藏,借机举旗反清。如果再招纳李秀成这样一个敏感人物在手下,将会有更多的猜疑。曾国藩既无心也无力反清,所以也就不必留李秀成在身边,自找麻烦了。


搞哥读史


陈玉成投向与否都是一个样,只不过陈玉成看得比较明白罢了。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非常著名的将领,太平天国能撑过十个年头,他有一半的功劳,此人作战勇敢,有勇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只可惜,在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的问题,致使太平天国的覆灭。

而清王朝对于太平天国的俘虏,其实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杀!决不姑息。

其实从这点上看,陈玉成早就看透了这点,所以干脆不投降,还破口大骂。而李秀成则心存侥幸,最后虽然写了投降书,并且透露了太平天国大量的机密,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被杀害的命运。

其实,一个敢于造反的人,应该早就想好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被压在了生死的赌桌上,这里不会有什么怜悯,只是无情的杀戮。历史从来都是如此。



大胡子说史


这是满清政府卑鄙无耻的手法,没有利用价值的,只有杀掉。

满清政府对待国家内暴动的异己分子,历来采取残忍酷刑,想以此震慑底层民众,杜绝他们反抗的念头。而为当局服务的那些“狗奴才”,为了表达对主子的忠心,就凶残对待底层民众,用尽各种酷刑,毫无人性可言。

太平天国后期,经过内讧后的领导层,多已经失却民心,变成带有匪性而又贪腐的军阀。因而,很多人才都纷纷流失,太平天国覆灭已成定局。

对于青年优秀将领陈玉成与李秀成,都是天京沦陷后投降或被俘。投降后的李秀成,已经毫无价值,被湘兵将领曾国荃(曾国藩族弟)用矛凌迟。而被俘的陈玉成,因为还有余部在外抵抗,劝降他,可以动摇余部抵抗意志。因而劝降办法。自然,陈玉成知道,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因而“拒绝投降,英勇就义”。

满清政府对义军态度义行不一,极端残酷的方式,也使英、法、美、俄等洋人震惊。当然,虽然有不满,那是清国之事。


愤怒野虎


1862年英王陈玉成于寿州今安徽寿县遭军阀苗沛霖诱捕,随即献俘至清军大将胜保处。

他被俘后审讯他的清廷官员对他感觉颇佳,对其人评价到:貌极秀美,长不及中人,谈吐极风雅,熟读历代兵史,侃侃而谈,旁如无人。我们的这位英王不仅长的帅,而且风度翩翩,个人气场爆棚。

胜保虽然是满人却很欣赏陈玉成的才华与为人,颇有一英雄相惜之情,以高官厚禄劝他投降,英王道:大丈夫死则死尔,何饶舌也!此等气魄虽为敌人也很钦佩。

劝降不成,胜保只好将陈玉成解往京师,途中清廷下谕令将陈玉成外死,死时年仅26岁。

反观李秀成立马高下立判,他被湘军俘获后还心存幻想企图劝曾国藩起兵反清而苟全身家性命,文正公何等精明之人,焉能不察秀成之用心,虽欲偷生,无奈失败的凤凰已不如鸡,曾国藩为了自保,为了邀功必杀秀成无疑,可怜忠王晚节不保,辜负了一世忠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