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1951年1月8日,美韓軍隊撤至平澤、忠州、堤川、甯越、三陟一線。而在這之前的1月6日,彭德懷也已經命令志願軍停止進攻。

第三次戰役志願軍雖然輕鬆獲勝,但在戰場態勢上,卻處在極為不利的局面。

這是因為志願軍現在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尷尬在哪?佔了韓國人一塊地。

麻煩就在這。到底是佔還是不佔呢?彭德懷的主意是要佔著,因為下一步還有春季攻勢,有利於春季攻勢的發起嘛。當然,肯定還有金日成的因素。

可是佔了這塊地,對志願軍並不有利。

進,無能力繼續攻,部隊疲敝,缺乏補給。退,又捨不得。守,又難,美國人把平壤到三八線變成了無人區,現在又把三八線到漢江變成了無人區。

之前就說過,朝鮮戰場和國內解放戰爭的戰場完全不同,我軍在解放戰爭打勝仗很重要的原因是根據地建設,在朝鮮戰場沒這個條件。本來漢江以北漢城周圍這塊平原,是韓國當時重要的產糧區,志願軍佔領此地有個設想就是可以因糧於敵。可是美國人在撤退的時候,燒光房子燒光糧食,能破壞的全部破壞。這一設想完全落空。當時在漢江南岸發現了幾個糧倉後,各個部隊還起了糾紛,志願軍的缺糧可見一斑。

要知道,前三次戰役,志願軍糧食消耗的75%是通過就地借糧解決的,現在美國人搞堅固清野、焦土政策,這給志願軍的基本生存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且人民志願軍還要講政治講紀律,各級都強調“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一針一線”,這是我軍的最優良傳統,可在敵國的戰場上這也會成為一種壓力。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沒子彈怎麼辦,石頭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看看美國人堆積如山的各種物資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這僅僅是美國人坦克炮彈殼回收場

何況,不光是一個糧草的問題,還有傷員問題,在國內作戰,有無數的老百姓會主動承擔起救助傷員的任務。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國內戰士們不怕受傷,因為他們知道受傷了會得到良好的醫護;可在朝鮮戰場不行,都很難看到老百姓,更不要說有效的發動老百姓,這就導致志願軍戰死戰傷的比例非常高,很多情況下都高達1:2。所以韓先楚說的,在戰鬥中損失的都是骨幹,很大一部分就是一個原因。因此,志願軍戰士有三怕,一怕沒飯吃、二怕沒子彈、三怕傷員抬不下來。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更多的是依靠志願軍自己,而不是民工來救護傷員

更不用說沒有根據地,失去了眼睛和耳朵等等了。

既然不能因糧於敵(包括各方面),就得靠後方送。深入三八線後,後勤補給的壓力越來越大: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志願軍的汽車兵只能利用黑夜行車,一晚上只能跑3、40公里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很多的情況下,只能靠人力

一來隨著戰線的迅速向南延伸,後勤補給運輸線也越來越長,達到了500-700公里。而我們的運力嚴重不足,只能達到實際需求量的50%。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如雨點般落下的炸彈

二來美軍航空兵的攻擊主要針對的是志願軍和人民軍的後方,只以部分力量支援地面戰鬥,一方面使用大編隊的B26和B29每天不間斷的對後方重要目標實施毀滅性轟炸,一方面又使用P51、F84等輕型飛機對車輛、人員目標進行低空搜索空襲,威脅極為嚴重。而且朝鮮的地形山多水多路又少,便於美軍航空兵封鎖破壞,一座橋樑、一條道路被炸掉,就是給志願軍後勤在出難題。

志願軍真有禮拜攻勢這回事嗎?喪失主動權也許另有原因

美軍飛機的襲擊,一直是讓志願軍頭疼的問題

三來志願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嚴重不足,本來人就少,又沒防空部隊,工程部隊也極為有限,甚至沒有通信系統,後勤兵站也完全跟不上戰鬥部隊的前進速度。這就出現物資運不上,就算運上去也找不到部隊,這種跟進伴隨保障幾乎形同虛設。

而蘇聯方面,斯大林老奸巨猾,拒絕將空軍前出過清川江,清川江以南幾百公里的空域完全是美軍飛機的天下。對此,彭德懷極為憤怒,可也無計可施。

從當時主要的戰鬥部隊,第十三兵團來看。該兵團入朝後連續作戰將近三個月,沒有得到過好好的休整和補充。後期入朝的第九兵團一戰就失去了戰鬥力,無法指望;第十九兵團至少要到三、四月份才能入朝,遠水解不了近渴;一直在說的補充新老兵遲遲不能到位,直到1月4日中央軍委致電各大軍區強調徵調老兵一事,各地才積極行動。其實除了長津湖戰役和第三次戰役中的朝鮮人民軍(當然之前也有,但數量規模無法和第三次戰役相比),一直是第十三兵團孤軍奮戰。減員非常嚴重,六個軍共計減員5.5萬人,而且部隊非常疲勞。可以說幾乎達到了極限,再打下去就要傷筋動骨。

這裡順帶說下“禮拜攻勢”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國內書籍都說李奇微發現了志願軍“禮拜攻勢”的秘密。

咱們就說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基本攜帶了五日份的糧彈,攻勢行動在三天後開始衰竭。李奇微是個戰場經驗遠比我豐富的將軍,連我都能注意到第三次戰役實際到第四天起,志願軍已經攻擊無力,難道李奇微還看不出?既然只有三天,何來禮拜攻勢?在我印象中,美國人的朝鮮戰爭書籍裡沒有去提什麼禮拜攻勢,人家對志願軍每次的攻擊時間和強度都是精確計算的,一般志願軍攻擊無力,美軍能得到機會,時間是三到五天,比如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攻擊能力下降是三天後;第四次戰役東線反擊是五天;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攻擊是五天。美國人發現如果志願軍在三到五天後攻擊力迅速下降,說明後勤補給徹底跟不上,是絕對的反擊機會。所以美國人的書裡沒禮拜攻勢這個詞。倒是日本人大加分析李奇微是怎麼發現的,禮拜攻勢的提出,似乎應該是日本陸上自衛隊。

從另一個方面說,首批入朝派遣第十三兵團絕對是英明決策,如果不是首先派出解放軍最精銳兵團,抗美援朝戰爭的走勢孰難預料,可以說第十三兵團決定了整個戰爭。

以上呢,都是國內各個抗美援朝書籍說過的,下面來說點沒說過的。

1月8日,在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後,志願軍以五十軍三個師,三十八軍112師,人民軍第一軍團兩個師在漢江以南警戒以及控制南岸橋頭陣地;以四十二軍125師在南漢江以東警戒當面之敵。志願軍主力在漢城、高陽、東豆川、加平、金化地區休整。彭德懷完全察覺到了部隊的問題,主力部隊基本後撤了30到50公里。

但是這點距離是不夠的,這個陣勢還是要控制漢江以南橋頭堡為下一步創造基礎,後方休整的部隊隨時可以前出支援漢江南岸。那麼,意思就是說在下一步進攻前,必須先守住。

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奪取了漢城,不過,這個漢城其實是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漢城此地戰略位置算不得重要,而且漢城附近漢江南北兩岸地形,便於美軍機動和發揮火力,並不利於志願軍防禦。志願軍以強弩之末佔領漢城,這樣一來,志願軍自己反成騎虎難下之勢。到底是守還是不守?守,難守。有利我軍防守的地形是漢城以北的山地,兩翼是大江,正面狹小、山川起伏,既利於守又能威脅漢城,漢城隨時在我軍攻擊箭頭之下。再往北,又可以依託臨津江,都對我軍更有利。而漢江兩岸是朝鮮半島為數不多較為平坦開闊的地形,各種地形上誰火力猛速度快,誰更有利,自然是美國人。

實際上,志願軍進至漢江一線,攻守之勢就發生了逆轉。

內無糧草、外無援軍,自身疲敝兵力不足卻還要面對一支火力佔絕對優勢、甚至兵力都反過來佔優的敵軍。這個情況就是我在劉裕那篇裡講的,王鎮惡佔了潼關後,表面取勝,實際把自己處於不利態勢,已無力再攻,棄守苦戰得來的潼關又捨不得,自己後勤補給線被拉長,糧餉不濟,正是敵軍反擊奪回戰場主動權的絕佳時機。所以,戰場上一時的勝負並不是關鍵的,關鍵在於認清局勢因勢利導。

現在志願軍要在有利於美軍的地形上跟美軍正面硬抗,這不是我軍的打法。我軍作戰向來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的進大踏步的走,以調動敵軍來尋求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現在不願意棄守漢城,那就必須跟技術優勢之強敵硬拼火力,這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彭老總難道忘了廣昌戰鬥後他痛斥李德的情景了嗎?

事實上,志願軍這種不利局面是可以改變的。而對這點有著清醒認識的只有一個人,毛澤東。

主席在第三次戰役開始前就提出了,打完後在三八線以北休整。從我來看,這也是個絕對正確的意見。前兩次戰役志願軍是怎麼打贏的?其中有一點原因就是,美國人,無論是麥克阿瑟還是沃克搞不清志願軍在哪裡。不知道敵人在哪裡,這個仗沒法打。如果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也退回三八線後休整,從軍事上說,將再次從美國人眼前消失,李奇微就得傻眼,這會對李奇微下一步的行動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在待在三八線以南,李奇微雖然不知道志願軍具體的部署,但大致的位置是知道的,他就可以有很多辦法去搞清楚志願軍具體部署是什麼樣的。這樣一來,志願軍就會失去一個優勢。這就是孫子說的“軍形”。在北,“軍形”不露,併成隨時反擊之勢;在南,“軍形”洩露,迴旋餘地小,想反擊美軍攻擊,難度就大多了。這就是怎麼在自己出拳後,繼續掌握主動權的問題。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脫離接觸,蓄勢待敵。

從政治上說,可是一樣,打下漢城再退出或者直接不打漢城,在國際上造成的影響更有利於志願軍。我們是幫助朝鮮抵抗侵略,沒有必要佔領韓國的土地。因為政治和軍事的原因,攻入韓國小小懲戒一下美軍再退回,有利於志願軍展現仁義之師的形象。其實也就是在美國掌握國際輿論的情況下,在政治上也去爭取主動權。

但是,因為彭德懷沒有聽毛澤東的意見,此點未能實現,這就意味著志願軍雖然三戰三捷,實際上卻失去了戰場主動權。這就給接下來的戰事埋下極大的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