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爲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 。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曆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曆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 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古代唐太宗李世民)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 。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 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因隋末戰爭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 ),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唐太宗李世民雕像)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諡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後,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上元元年(674年)農曆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曆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李淵和李世民)

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隴西成紀 (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一說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 ,祖籍邢州堯山(今邢臺市隆堯縣) 。

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 。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 。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李淵長大後,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由於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別親近器重李淵,累任譙州、隴州、岐州三州刺史。

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善於給人相面,他告訴高李淵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說的話。"於是,李淵有了遠大的目標。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李淵)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曆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位於今陝西麟遊)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李淵雕像)

貞觀八年(634)農曆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於第二年李淵病死,大明宮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

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號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李建成不一定是昏君,但李世民一定是明君,然而李世民一生中有一個永遠都洗不掉的黑點,殺了哥哥李建成還殺了李元吉,玄武門之變後更殺了十個侄兒,手足相殘這是李世民最被後人詬病的地方,然而當時的李世民已經答應了李淵不殺侄兒,為何之後又出爾反爾呢?

尉遲恭是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李世民差點被李元吉射殺,最後是尉遲恭在危急時刻救下了李世民,而且還是他殺了李元吉,殺了這兩人後,尉遲恭又提著血劍走入皇宮,逼迫李淵讓位,當時李淵還在划船呢,看到尉遲恭虎視眈眈的站在岸邊,都快被嚇死了,大局已定,李淵只能承認了李世民的地位,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李世民不能殺害李建成的兒子。

當時李世民也答應了,然而他的謀士卻對李世民說了一個人的名字,淮南王劉安,劉安又是誰呢?他是漢文帝的侄兒,而且劉安的父親還曾經造過反,最後漢文帝沒有殺他的父親,僅僅將其流放,可是想不到劉安的父親竟然在路上絕食而死,心地善良的漢文帝心懷愧疚,又將劉安封為淮南王,結果劉安又走了他父親的老路,繼續造反。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玄武門激變)

李世民一聽到劉安的名字,就想到他的十個侄兒如果不殺就很可能是十個劉安,但凡有一個成事,被殺之人就變成了自己和自己的兒子,最後李世民心一橫就派出了侯君集等人,將李建成的兒子還有李元吉的兒子都一併殺了,皇權之下無父子,更遑論兄弟之情了,古代為了爭奪皇位,一切人倫道德都可以被踩踏在腳下。

李世民最後還將李元吉的妃子楊氏納入了後宮,再加上屠殺侄兒,光是這兩條就讓李世民成了無恥小人,儘管唐朝在李世民手中成了最繁華的朝代,而且李世民還獲得了天可汗的稱號,更有貞觀之治等政績,但當後人一談起李世民就要說起玄武門之變,但是如果不殺光李建成的兒子,恐怕李世民也坐不穩皇位,畢竟太子黨的勢力還在,孰是孰非只能留給智者明辨了。

如果說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及其後代是為了爭奪皇位,鞏固自己的統治,或者為自己的繼承人們剷除隱患,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向對他統治構不成任何威脅的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狠下殺手呢?據史書記載,李元吉死時不過24歲,他的五個兒子也都還是不經事的孩子。答案就是李世民和李元吉之間的私怨實在太深了。

在李淵為大唐開疆拓土的歷程中,李世民可謂戰功卓著,不僅立下了許多功勞而且還籠絡了很多才幹之士,發展擴大了自己的勢力。這些必定會引起“太子黨”的警惕和嫉恨,而李元吉正是所謂“太子黨”中最為忠實的一員,對太子李建成可謂死心塌地。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李淵)

和太子李建成不同,李元吉這個人頗有幾分莽撞和心狠手辣。一次,唐高祖李淵帶著李世民去李元吉的府上,“愣頭青”李元吉竟私自安排了自己的手下宇文寶去刺殺李世民,絲毫不顧及其父李淵在不在場,太子李建成得知後匆忙前去阻止,此事才得以作罷。但李元吉仍殺心不改,憤怒地說道:“我殺李世民還不都是為了你嗎!他死不死和我有什麼干係?”這件事在《舊唐書》有記載。

李世民一定知道李元吉對自己是怎樣的怨恨,畢竟自己的這個弟弟李元吉喜怒可都寫在臉上,縱使他不知道這次的暗殺計劃,他心裡對李元吉的想法也早已經有個大概了。更何況後來的李元吉更是明目張膽的要殺了他。

那是在玄武門事變的當天,李元吉和李建成來到宮中卻察覺情況不對,掉頭便要離開,李世民見狀連忙上去呼喚,這李元吉不由分說,回身對著李世民便連放了三箭,卻由於慌亂一箭未中,反倒是李世民反手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當李世民跌落馬下,這李元吉竟拿著弓跑過來想活活勒死李世民,好在尉遲恭及時趕到射殺了李元吉。《舊唐書》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儘管是同胞兄弟,兩人卻沒有手足之情,相反,全是要置彼此於死地殺心和恨意。如此說來,李世民為何會對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痛下殺手也就不難理解了。李世民後來還不忘追封李元吉為巢王,諡號“剌”,剌在古代是一個惡諡,足以見得李世民是多麼恨自己的這個弟弟了,真是恨不得死後鞭屍的那種。

李世民答應李淵不殺侄兒,為什麼卻一口氣把他的侄兒都殺光了呢!

(長安太極宮玄武門)

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是,李元吉那位頗有姿色的老婆,也就是李世民的弟媳楊氏被李世民納入宮中,後來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李明。

儘管是同胞兄弟,兩人卻沒有手足之情,相反,全是要置彼此於死地殺心和恨意。如此說來,李世民為何會對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痛下殺手也就不難理解了。李世民後來還不忘追封李元吉為巢王,諡號“剌”,剌在古代是一個惡諡,足以見得李世民是多麼恨自己的這個弟弟了,真是恨不得死後鞭屍的那種。

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是,李元吉那位頗有姿色的老婆,也就是李世民的弟媳楊氏被李世民納入宮中,後來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李明。


(歷史悠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