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進入第三軸心時代?

人類正進入第三軸心時代?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王飛躍

在當前全球性的人工智能熱潮之中,如何正確地認清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狀,如何科學地認識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的關係,如何有效地抓住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新技術突破之時機,創新產業升級和社會變革的方式,創立發展智能科技的新“直道”,換道平行超車,實現和平、幸福和奉獻世界的智能時代之“中國夢”,是一個十分重大且集哲學、科學、技術等一體的綜合社會性課題。

一、人工智能與智能技術:從AlphaGo到新IT

計算機圍棋程序AlphaGo戰勝人類高手之後,極大地喚起了世人對人工智能的關注與興趣,一些媒體藉機把人工智能渲染到幾乎是科幻的地步。更有甚者,極少數“專家”直接把科幻電影當事實來描述人工智能技術,依據是“今日之科幻,就是明天的現實”,以致社會上有些人引發對人工智能過度和不必要的擔心與恐懼。

實際上,大家沒有必要對眼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過於激動甚至“騷動”。雖然深度學習等技術在模式識別等許多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其人工之“智能”,目前依然十分初等,離完成人之日常工作的一般要求都相距甚遠,離機器取代甚至“統治”人類的夢幻不是遙遙無期,而是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今人對人工智能之驚歎,還不及二百多年前農民對火車之驚奇:拉得如此之多,跑得如此之快,還自己動。事實上,那時的火車極其初等,時速只有5公里左右,但與當今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不相上下。想想從昔日的蒸汽火車到現在的高速列車所經歷的過程,我們人類完全可以“淡定”,紮紮實實埋頭苦幹,把機械替代人力勞作的光輝歷史,再一次化為機器替換智力辛苦的嶄新徵程。

從技術本質而言,以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之意義可用一個“AlphaGo Thesis”概之:AlphaGo展示了從牛頓的“大定律,小數據”技術範式向默頓的“大數據,小定律”技術範式轉移的可行性。具體而言,就是計算機可以利用規則將人類幾十萬盤圍棋博弈的“小”數據,自我“對打”成幾千萬盤博弈的“大”數據,然後再凝練縮減成“價值”和“策略”兩張“小”網,最後戰勝人類高手,明白無誤地指出了一條利用規則由小數據產生大數據,再由大數據練就“小定律”式精準知識的技術路線。將來,小數據會越來越少,而小知識也會越來越精。這一Alpha Go Thesis的意義就如同開創了計算機技術和今日之信息時代的“Church-Turning Thesis”一樣,一定是劃時代的,是預示智能時代開始的里程碑事件。

從此以後,英文縮寫IT的時代定義也必須變了:IT不再是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那已是“舊”IT了,接下來IT將代表智能技術(Intelligent Technology),是“新”IT,而且我們必須牢記200年前IT代表工業技術(Industrial Technology),即“老”IT。未來的IT,一定是“老、舊、新”三個IT的平行組合和使用。

實際上,這一變化有著深刻的科學哲學基礎。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之一卡爾·波普爾認為,現實是由三個世界組成的:物理、心理和人工世界(或稱知理世界、智理世界)。每個世界的開發都有自己的主打技術,物理世界是“老”IT工業技術,心理世界靠“舊”IT信息技術,而人工世界的開發必須依靠“新”IT智能技術。因此,人工智能成了“熱門”,大數據成了“石油礦藏”。工業技術基本解決了人類發展的資源不對稱問題,互聯網信息技術很快會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接下來智能技術將面臨解決人類智力不對稱問題的艱鉅任務。通過消除不對稱問題,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機和動力。

前途十分光明,我們必須深入開發利用新IT智能技術,讓它們從目前初級智力的“蒸汽火車”,儘快成為未來的先進智能“高速列車”,進一步解放人類的身體於勞作,釋放人類的心腦於煩累,在更新更高的層面造福於人類社會。

人類正進入第三軸心時代?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

二、第三軸心時代的興起:迎接“正和”智能全球化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催生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卡爾·馬克思去世的1883年,又一位卡爾問世,這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1949年寫下對世界深具影響的著作《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裡,提出了“軸心時代”的概念。實際上,雅斯貝爾斯只是揭示了第一物理世界的“軸心時代”,即公元前800年到200年之間,人類在三個兩河流域獨自展現出來的人性大覺醒和人類哲學的突破。

顯然,第二和第三世界也應該有自己的“軸心時代”:第二心理世界的“軸心時代”剛剛結束或幾近尾聲,就是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物理學為代表的人類理性大覺醒導致科學突破的500多年,而第三人工世界的“軸心時代”則剛剛開始,源自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是人類智性大覺醒並將催生技術突破的智能時代,它由維納、圖靈和馮諾依曼等對計算與智能的新認識起步,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智能技術,僅僅是開始。

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觀點,“軸心時代”之所以形成,是人類為滿足其交流、比較並渴求共識之本質性的需求,源於人類的恐懼、貪婪和懶惰之“天性”,其在世界範圍的表現形式就是全球化運動。三個世界及其三個軸心時代揭示了全球化不但是物理的,也不僅是心理的,而且還是人工的。

然而,物理世界的性質導致其全球化只能是“負和”,侵略、壓迫和殖民曾是第一次全球化的代名詞;心理世界還可以實現“零和”全球化,正如當下以自由貿易為代表的第二次全球化所表明的;只有在人工世界藉助於新IT智能技術,我們可以實現多贏、包容的“正和”全球化,這就是智能的第三次全球化。

開發智能技術,我們可以通過第三次智能全球化實現第一物理世界的“負”增長,修復我們的生態環境;促成第二心理世界的“零”增長,讓人性及人類社會返璞歸真,和平幸福;推動第三人工世界的“正”增長,不但極大豐富各類有用的知識,而且通過知識的自動化,實現智慧社會。

中國在第一個“軸心時代”之末開啟了“古絲綢之路”的努力,在第二個“軸心時代”之初又有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兩次“全球化”的嘗試似乎都不算成功,希望“一帶一路”能成為新的全球化前鋒,完成“正和”都贏的第三次智能全球化運動。

人類正進入第三軸心時代?

三、人類的智能未來:廣義哥德爾定理

對於新的智能時代,首先,我們要有激動之心,因為這是時代的召喚;其次,我們要懷敬畏之心,因為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最後,我們還要持平常之心,因為智能技術同其他技術一樣,是把雙刃劍,但不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只要合理利用,必將像農業、工業和信息技術一樣,造福人類、推動社會發展。

然而,社會上許多觀點,如“技術奇點” “人類將變成機器人的奴隸” “人工智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或乾脆“人工智能毀滅人類”,特別是“人工智能很快將使50%,甚至70%的工人失業”等看法,使得一些百姓心慌不安,十分擔心智能時代的來臨。

對此,我們不妨回憶一下第二軸心時代的著名學者馬基雅維利的名言:“誰渴望預見未來,就必須徵詢過去,因為人類的事物從來都是與過往的時代類似”。為什麼?“它源自於這一事實: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人類都被同樣的熱情激勵。結果就是,每個時代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儘管這是第二軸心的認識,但仍適用於第三軸心時代。

回憶二百年前,我們的問題就是擔心機器奪去我們的工作進而毀滅人類,甚至把機器都燒了,這就是英國著名的“盧德運動”,不過英國確實發生過“羊吃人”的事情。今天的機器已非二百年前的機器人,強大多了,但機器奪走我們工作沒有?我們離開機器還能工作嗎?很大程度上,我們今天的工作是機器給的!號稱“電腦”的計算機取代了人類沒有?從“碼農”、軟件工程師、架構工程師、網絡工程師,計算機已為我們創造了多少新工種?未來不是人工智能使50%〜70%的工人失業,未來是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90%以上的工作。未來,沒有智能技術,我們將無法工作。

實際上,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位華人王浩先生早就為我們研究過這個問題。王浩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學習哲學,後去哈佛讀哲學博士,中途對用機器進行定理證明感興趣,為此成為第一位獲得人工智能領域的里程碑獎的學者,後來我國的吳文俊先生也因從事機器證明研究獲得此獎。

王浩的晚年,將全部的心血都花在哥德爾身上:同他寫信、電話、吃飯,還成立了專門的哥德爾學會,並自任首屆主席,研究哥德爾,最後寫了兩本書。難怪有人傳說愛因斯坦晚年上班的唯一動力就是下班時能與哥德爾一起散步聊天回家。根據王浩的研究,哥德爾後來一直希望把他的工作推廣到哲學和社會學中去:試圖證明“或者人腦超過所有的計算機或者數學不是人腦創造的,或者二者都成立”。哥德爾晚年的工作可以“廣義哥德爾定理”簡而稱之,就是“算法智能遠小於語言智能,語言智能遠小於想象智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