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走出旅游综改新路子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走出旅游综改新路子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走出旅游综改新路子

今年“五一”小长假,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游人如织。 桑潇摄

山西日报记者李楠 李家鸣报道:改制永远在进行中,发展中的新问题只有改革能够解决。

壶关县是全省旅游综改试点县、旅游发展示范县,更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在资源整合、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宣传营销、网络宣传、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旅游综改试验新路子。

用好有形之手 政府主导,改革破题,理顺体制机制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能够将改革红利释放出来的,只有改革本身。壶关太行山大峡谷的改革正是这样的一条路径。

以问题为导向,壶关县委、县政府主导,不断充当旅游产业的引导者和协调者,促进和推动每一个阶段的产业发展、改革和转型。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资源独特、禀赋优良、风光秀丽、山川雄奇的太行山大峡谷“藏在深闺”时,壶关借着国家林业部批准“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东风,组建旅游局,开发了黑龙潭和十八盘两个景区,2000年“五一”黄金周对游客开放,当年收入2万元,实现零的突破。次年又首开全省先河,敲响三晋旅游资源拍卖第一槌,成功地转让了八泉峡、红豆峡、紫团山等10个景区的开发经营权,拓宽开发资金的筹措渠道。

随后,又把7个村划归旅游开发管理区,从根本上理顺了管理体制。并于2006年正式成立长治市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管理区,为旅游开发的步子加了码。其直接效应就是,2007-2012年先后有36家大型企业前来考察洽谈投资意向。山西旅游界的一匹“黑马”横空出世。

然而,投资多元化也加剧了利益的纷争和短视,过度、同质化的开发使得规模扩大难,且呈现出倒退的迹象。

2013年,壶关县及时成立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资源整合领导组,提出打造“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 开发、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现代旅游格局,对整合工作做出了详细部署。为沟通10家经营主体,多次召开协调会,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最终顺利地为山西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发展公司归拢投资经营权,彻底解决了制约大峡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完成改制后,壶关县又专门成立了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协调领导组,及时关注和了解相关发展情况。2018年,景区内设立了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所、旅游检察室和旅游司法所,完成旅游司法服务全覆盖,又开创了全省的先河。

调动无形之手 整合景区资源,激活市场主体

一个地区经济最活跃的要素是企业,释放其创造力就是唤醒一个地区发展潜能。2001年,在实现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政策鼓舞下,山西常平集团、长治壶化集团等企业和个人,以拍卖的方式公开公平竞价,纷纷出资购买景区经营权,极大地调动起了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长治市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管理区的成立,理顺了管理体制,为企业解决占用土地等问题,构建最优经营环境。景区的建设在内引外联、内挂外靠的状态下,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八泉峡、红豆峡、青龙峡、黑龙潭等景区得到了成功开发,优美的自然风光在企业不同形式的宣传、竞争中广为人知,受到八方来客的青睐。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远期的利益促使大家同心协力搞开发。但受不同时限承包、租赁取得的经营权所囿,景区得不到科学有序开发,致使大峡谷一直没能做大做强。资源整合是道必须越过去的坎儿。

太行山大峡谷景区资源整合于2013年初启动,同年5月完成。原来的10家景区经营单位和3家宾馆经营单位退出,由新组建的太行山大峡谷股份公司出资4.1亿元接管,票价由450元降为125元。同时还聘请西安曲江文旅集团对景区实行托管,实现专业化经营。新公司新机制运行一年,门票收入不降反升,达到2100万元,比2012年增长75%。

插上才智之翼 招才引智,强化管理,提升产业运营水平

引进智力,可以直接借鉴和吸收最新管理经验,实现管理的跨越式进步。

资源整合后,经营管理成为景区新的“软肋”。为了对大峡谷实行高水平托管经营,他们招贤纳才,海选托管团队。先后与西安曲江文旅、北京巅峰智业、深圳华侨城等国内著名景区托管公司进行了洽谈,经过多次考察对比,最终选定了西安曲江文旅。根据托管协议,托管期间,曲江文旅要力争把太行山大峡谷打造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实现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等的稳步提升。同时,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为壶关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本土旅游管理队伍。

如今,他们以全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契机,采取PPP模式,打造多功能游客集散中心,以期达到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目的。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走出旅游综改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