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影片直到結尾,我依然不知真相

《第三度嫌疑人》:影片直到結尾,我依然不知真相

影片海報

文 | 書影君

01

是枝裕和,是我比較欣賞的一位日本導演。

他的影片側重家庭題材,經常描寫家庭成員之間微妙細緻的情感關係。節奏舒緩、畫風淡雅、寓意深刻。代表作有《比海更深》《如父如子》《步履不停》等等。

2017年,是枝裕和導演一改風格,導演了一部懸疑片,因為是一部新嘗試類型的影片,所以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呈現了兩極分化。

有的觀眾認為影片節奏緩慢拖沓,內容含糊不清,有失導演一貫水準;但有的觀眾卻驚喜地發現了該片較為深刻的含義,以及導演對於自我的勇敢突破。

這部影片,就是2018年3月底在國內上映的犯罪懸疑片《第三度嫌疑人》,豆瓣評分目前7.1分。

02

律師重盛朋章(福山雅治 飾)作為辯護人,為殺人嫌疑犯三隅高司(役所廣司 飾)進行辯護。三隅在30年前曾經有過殺人前科,而這次他被指控殺死了解僱他的食品廠廠長山中,並且焚屍滅跡。

要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影片的深意,很是困難。

因為在幾乎全是人物對話的場景下,影片劇情隨著律師重盛與被告人三隅的對話,數次反轉。

到最後,不但令觀眾摸不著頭腦,就連劇中的主人公律師重盛,直到影片結尾,也沒有掌握事情的真相。

其實,我覺得,用一句國產影片《小龍人》中的歌詞,倒可以形象地概括整部影片中三隅的心理:我有許多的秘密,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刪繁就簡,用幾個關鍵詞概括整部影片:三次反轉+三個家庭+一個執念

03

先說三次反轉。

三隅已經全部承認其殺人行為,因為犯罪動機可以影響法庭的量刑,所以律師重盛準備以搶劫殺人與殺人與盜竊兩個不同的犯罪動機為突破口進行辯護,以爭取將死刑判決減為無期。

正當重盛收集相關證據時,第一次反轉出現。

三隅自己對媒體透露了犯罪細節,聲稱是死者的妻子為了騙取保險金,而僱傭三隅殺死了食品廠老闆。

這樣,三隅犯罪的性質便發生了變化,由搶劫殺人變成了僱兇殺人,而三隅有可能都成不了主兇。

重盛一邊抱怨三隅,為何不早早向律師說明真相,一邊又開始調整調查方向,開始找死者山中的妻子調查。但對方並不承認有這些事情。

此時,反轉再次出現。

重盛在調查中,發現死者的女兒山中咲江(廣瀨鈴 飾)以前經常去找三隅,據鄰居反映兩人關係還很好。後來,咲江主動找到重盛,又訴說了三隅犯罪動機的另一個版本。

死者山中作為父親,曾經虐待強姦過自己的親生女兒咲江。而三隅作為山中的僱員,一直與咲江關係很好。他在得知真相後,替咲江報仇,殺掉了禽獸父親。

這個犯罪動機非同小可,若查證屬實,有可能進一步減輕三隅作為殺人犯的主觀惡性。咲江也同意在法庭上作證,說出真相。

觀眾以為,這應該就是案件的真相了。但反轉又一次來到。

當重盛再一次會見三隅時,三隅不但否認咲江說的話,而且一口咬定,自己根本沒有殺過人,死者山中根本就不是他殺的。

重盛此時,徹底糊塗了,也徹底抓狂了。他質問三隅,如果人不是他殺的,為何當初要一口承認。

三隅回答,他的第一個律師對他說過,檢察官也對他說過,只有認罪,才有可能免於死刑判決。

04

所謂案件的事實變得撲朔迷離。

有可能是三隅為了搶劫老闆山中而殺人。

有可能是山中的妻子僱傭三隅進行殺人。

還可能是三隅為了替咲江報仇所以殺了老闆。

也有可能人確實不是三隅所殺。

此刻,你該相信哪個事實呢?

三隅反問重盛:“作為律師,你相信你的委託人嗎?還是隻相信那個有可能在法庭上打贏官司的所謂事實?”

重盛一時竟然語塞了。

多年的辦案經驗使他明白,所謂事實,在法律上並不是一件可以清晰定義的概念。

法律上,有所謂的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兩種。

客觀事實指,三隅殺了人這個行為客觀存在。

而法律事實指,雖然法官、檢察官、律師,誰也沒有看見三隅到底有沒有殺人,但根據在案的證據,經過法定程序證明,人們可以確認一件他們沒有親眼見到的事情,即三隅殺人了。

作為檢察官,他只相信他指控的犯罪是事實嗎?

作為法官,為了在期限內審結案件,也只願意相信,檢察官和律師達成妥協後共同認可的事實嗎?

影片最大的看點在於,重盛在不斷接觸三隅的過程中,三隅本應是一個殺人犯的事實越來越模糊起來。

導演是枝裕和在觀眾見面會上曾坦承,役所廣司先生在扮演三隅這個角色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問及,劇中的三隅到底殺人還是沒有殺人。

這就意味著,役所廣司在演一個他自己也不瞭解的人,這就增加了影片謎一般的氣質。

05

再說三個家庭。

《第三度嫌疑人》雖然多了犯罪懸疑的外衣,但我感覺卻還像是枝裕和導演的一貫的影片風格,注重深刻描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只不過比以往單純的家庭片,因為有犯罪情節的加入,事實更加殘酷、內容更加思辨,含義也更加深刻。

重盛因為忙於工作,疏於家庭,不但離婚,而且女兒與他的關係淡漠。

三隅早年殺死了上門催討高利貸的人,導致被判刑30年。他的女兒三十年未見。這次三隅再次涉嫌殺人,重盛去北海道三隅的老家調查時,沒有見到三隅的女兒,卻聽到了她留給朋友的一句話,希望父親三隅去死。

死者食品廠老闆山中長期虐待性侵女兒咲江,而咲江的母親,卻對此視而不見,不敢吭氣。

三隅在咲江身上,找到了失去的親情,也將其視為自己盡父親責任的一個替代對象。

三個家庭,成員之間彼此情感疏離甚至深深傷害,沉重的親情,變異為冷漠甚至仇恨。這就是本片中家庭主題所展示出的狀態。

令人感覺到,是枝裕和導演,始終離不開家庭題材啊。

06

最後是一個執念。

30年前的那次殺人,三隅被法官輕判。法官認為三隅的犯罪行為,是當時日本經濟下滑、失業嚴重、高利貸盛行的社會原因造成的。

三隅對法官充滿感謝,卻也感嘆人生命運無常,自己的命時常掌握在他人手中。

他出獄後,在山中經營的食品廠打工。為了生存,不惜容忍老闆山中,用來源不明的麵粉加工食品的惡行,以沉默換取封口費。

三隅曾問律師重盛:“你覺得世界上,有沒有就不應該出生的人?”

這個問題,或許就是三隅自己的一個執念。

所謂“本不應該出生的人”也許是他對自己的評判。因為他沒有盡到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導致家庭破裂,女兒揹負“殺人犯親人”的汙名生活幾十年。

也許是對食品廠老闆山中的評判。山中禽獸不如地強姦親生女兒,又沒有良心道德地製作劣質食品。

甚至是對山中妻子的評判。她面對自己女兒所遭遇的不幸,選擇了懦弱與麻木,根本不配成為一個母親。

真相如何,無人可知。

07

因為當庭翻供,法庭認為三隅沒有認罪悔罪的態度,主觀惡行大,於是下達了死刑判決。

這一刻,三隅彷彿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在他積極的努力下,終於得到了對自己的死刑判決。

重盛到最後,依然不知道三隅究竟有沒有殺人。觀眾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

也許,就連三隅自己,也說不清了。

他只認為,該受懲罰的人,終於受到了懲罰。

至於這個人是誰,觀眾可以去猜。

正如重盛在律所與同事交流時,借用中國成語“盲人摸象”所做的比喻。我們每一個人都掌握了一部分事實,並深信這就是事實的全部。但,哪裡有什麼所謂的真正事實呢?

我們所深信的,不過是我們願意相信的那些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