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否在不久的將來成爲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消渴止咳貼


先分享個最新的消息:世界銀行2017年全球GDP排名顯示印度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數據顯示,印度2017年GDP比法國多了大約0.0015萬億美元。

印度正在發展,這是個現實,因此要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個趨勢。

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取決於3點:一是聯合國改革什麼時候邁出實質性步伐;二是各國能給新入常的國家開出什麼條件;三是印度的“要價”是否與改革相吻合。所以題目說的“不久的將來”其實要看這三點的博弈了,木叔分別來說一說。

首先,聯合國改革喊了20多年了,到現在也沒邁出實質性步伐。

就算是聯合國改革是一個統籌考慮和通盤決策的問題,不是輕易下結論,但討論了20來年,一點動靜沒有,也確實說不過去。

木叔在10幾年前就寫過一篇文章,當時印度、德國、日本、巴西四個國家組成了“四國同盟”,要抱團入常。10幾年過去了,四個國家也不抱團了,可能是因為失望,也可能覺得還是單打獨鬥入常更合適,“四國聯盟”太扎眼,而且咋呼半天聯合國也不改革,很沒面子。

所以,未來什麼時候聯合國能用該邁出改革的第一步,才是印度等國看到曙光之時,目前印度前方只有點點星火,基本還是漆黑一片呢。

其次,安理會改革是聯合國改革的重點,印度入常一定不能損害成員國利益。

聯合國改革的焦點與核心就是安理會的改革。由於安理會只有15個國家,在200個聯合國成員國裡面擁有巨大的權威和能量,平時總是譴責或者批評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它甚至可以通過是否派兵介入國際局勢這樣的重大問題的議案。

(莫迪曾在聯合國演講,提到印度入常)

所以安理會改革,是印度、德國、日本、巴西等大國最關心的。換句話說,如果安理會不改革,他們就沒辦法入常;如果安理會不改革,聯合國改革他們也沒興趣。

但安理會的建立是與二戰後國際秩序相關聯的,改革沒那麼容易。比如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戰敗國,如何在這上面找到一個平衡點?特別是各國擔心自己的否決權等利益受損,這是阻礙印度等國入常的關鍵。他們入常如果損害其他國家既有利益的話,恐怕入常之路很艱難。

第三,印度對聯合國改革有幾套不同的方案,可能會讓改革進度有快有慢。

木叔在和印度朋友們聊天時,他們拿出印地語的一些媒體來給木叔介紹過印度的聯合國改革方案。其中一個是印度要擁有否決權,還有一個是印度不擁有否決權。

從第一點來看,等於對現有的聯合國安理會作出擴容。他們覺得15個國家不夠,代表性不足,常任理事國應該在增加5個,權利與既有的一樣。


第二點來看,是對聯合國改革比較徹底。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比如戰爭)等,既有的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其他新加入的沒有否決權。但對其他非重大問題討論上,既有的與新加入的都沒有否決權,要看多數投票的意向。

顯然,這兩點對安理會改革的建議肯定接受程度不同,那麼討論的時間長短也不會不同,自然印度等國加入安理會的時間點也有不同。

(圖為印度的聯合國維和部隊)

木叔還要說一句的是,很看好印度入常。這是一個經濟和政治同步發展的新興大國,代表了13億人口,而且在10年後GDP將成為全球第三。印度在聯合國維和也是排名前三的國家,無論從實力還是從貢獻上,一旦聯合國改革,印度肯定是最先考慮的入常對象。


所以印度入常根本不是問題,就是時間長短以及各國對這個新興大國的安排。


你看好印度入常嗎?

歡迎發表看法討論!


木春山


目前聯合國有五大常任理事國,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這是聯合國創始時候形成的。

聯合國成立70多年,聯合國改革的呼聲也此起彼伏。很多國家謀求進入常任理事國,單純從實力來看,不止印度,德國、日本也具有這個實力。

討論印度能否入常的問題,不僅僅看綜合國力,還要看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俄、中之間既有利益,也有衝突。但是在 聯合國改革的問題上,一定程度上還是有共同的利益的,這也是聯合國改革進程緩慢,久拖不決的原因。

目前的五大國中美、俄、英目前和印度關係不錯,但是印度的戰略位置,決定了美、俄對印在合作時又時時提防,不可能任由他做大,中國在五常中屬於獨立的一個勢力,雙方又打又拉,互相平衡。因此,如果我們把這種矛盾利用好,不需要表態,印度很可能就不能入常。

首先分析下印度和聯合國五常的關係。

一、印度和英國

英國從1600年開始殖民印度,搞了他300多年。印度按人口來說曾經是英國在海外最大的一塊殖民地,英帝國曾經通過印度這個巨大的跳板進一步向東亞、東南亞擴張。英國人對於他們歷史上曾經征服過印度這樣一個巨大的文明古國懷有特殊的深刻記憶。不只一位英國君主曾說過:印度是英國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顆寶石,英國以印度為驕傲。

近幾十年來,英印兩國卻漸行漸遠,主要原因是英國在二戰後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綜合國力大為衰落。而印度在獨立後一心想恢復歷史上的繁榮強盛,並積極與第三世界及西方各國發展均衡的友好關係。英國在印度外交棋盤上越來越居於次要地位。隨著時光的推移,印度人已經越來越不願意回憶起往昔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的情景,而寧願把英國當做歐洲國家的一員來看待,並在這一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同時,印度在有意與英國及英聯邦國家保持聯繫的同時,也在努力鞏固和發展自己在非洲和亞洲的影響。

然而,英國畢竟是傳統西方強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希望在教育、科技及核能技術領域得到英國的幫助,而尋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也離不開英國的支持。同時,英國也是印度可以用來牽制其他大國的一張“牌”。

近幾年,英國希望通過強調曾經的“特殊關係”以達到開拓印度市場,特別是軍火和民用核能市場的目的。眾所周知,印度出於提升綜合國力的目的,非常重視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和更多民用核能技術的獲取。在這些方面,俄羅斯、美國和法國等國似乎都已搶得先機,英國也希望從日益壯大的印度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借力印度帶動英國經濟發展,為其國內增加就業機會。

二,印度和美國

蘇聯解體後,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美國開始重新再亞洲佈局,重視亞太利益。從小布什時代起,美國和印度的關係持續升溫,出現了一系列耐人尋味的新動向。

從美國方面來看,美國政府採取的重視印度的政策,是其所奉行的“實力”政策原則、或者現實主義政策原則的重要體現。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首選是加強同盟國的關係,其次是鞏固和發展同(依據美國的標準羅列的)友好國家的關係,以便形成以美國為核心的、新的全球政治和戰略力量組合,來抑制美國所認為的敵對國家對美國全球利益的挑戰。

在南亞,印度毫無疑問是具有支配性影響的大國。但在90年代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遠比印度與美國的關係更緊密得多。普京上任後,繼續對發展同印度的戰略聯盟政策傾注了巨大熱情。普京曾形容印度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戰略盟友。當年聯合國安理會要制裁印度時,就是因為俄羅斯的反對而不了了之。

美國要按照其新的戰略思維重塑國際戰略結構,當然不能容忍印度這樣的一個新興國際戰略力量遊離在美國的戰略影響力之外。美國拉緊同印度的關係,一方面希望可以恩威並施地對印度的戰略力量發展和戰略動向施加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從戰略上牽制中國和俄羅斯。

從印度的角度來說,首先,在突破現有國際軍控條約機制問題上,印度和美國有著強烈的共同願望。在導彈防禦問題上迎合美國、爭取獲得美國的支持而成為世界大國是印度的一貫追求。印度不僅希望“合法”擁有核武器、躋身核大國行列,而且,還渴望成為安理會新的常任理事國。和美國搞好關係,印度開始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要求美國為自己撐腰,發展印度軍事和國防力量,成為世界強國。

三、 印度和俄羅斯/蘇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曾給予印度大量的援助。蘇聯時期蘇對印度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十六個字:經濟援助、武器支持、借港駐軍、對抗中國。

1、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蘇聯積極爭取印度,1955年邀請尼赫魯蘇聯併為印度提供38.49億盧比的軍事、經濟援助.

2、中印發生邊境衝突.與此同時,蘇聯加緊援助印度對抗中國。1959年,中印朗久事件後,蘇聯直接向印度提供了15億盧布的貸款。

3、1960年4月,中、印總理會談破裂後,蘇聯又向印度大量提供軍事裝備,當年,印軍在喜馬拉雅山高原地區使用的,能夠適應16000英尺高度飛行的直升機、運輸機就是當時蘇聯最新生產和提供給印度的。包括印軍的飛行員也全部都是由蘇軍培訓。

3、1962年初,當印度再次向英美提出購買超音速戰鬥機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印度還向蘇聯洽購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戰鬥機,這種飛機之前蘇聯明確拒絕提供給中國,但在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前的幾個月,蘇聯卻連同該型飛機的設計圖紙一起交給了印度。蘇聯並向印度保證:將來印方在生產和製造這種飛機時,蘇聯可以提供全套的設備。

4、蘇聯支持印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並給予大量援助。

印度接收援助後也曾投桃報李,對蘇聯在國際事務上予以支持。比如:1、印度租借島嶼給蘇聯建軍事基地。2、在中蘇矛盾,中國經歷苦難之時 挑起中印邊境戰爭,這對蘇聯無疑是一種聲援。換個角度說,印度在中印邊境衝突上的有恃無恐,也和蘇聯的支持密切相關。

蘇聯解體後,尤其是現階段俄羅斯被西方制裁孤立的時候,俄羅斯既需要保護傳統的勢力不被美歐侵襲,加強與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也要利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界問題分歧讓中國、印度相互制約。在武器和能源銷售問題上,就可以看出俄羅斯的用心。

從印度角度來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因為受到西方的持久制裁而不斷下滑,其科技能力也因此受到很大影響,因此俄羅斯對於印度的價值正在日益薄弱。俄式戰機、軍艦、坦克等武器也因與西方有較大差距,且性價比越來越低,俄羅斯要價太高和時常違約等因素使印度開始反思自己的武器來源政策,一面加緊自研,一面“另投明主”美國,準備逐步轉換武器系列由蘇俄式向西方式過渡,以應對不斷增強的所謂“中國威脅”。

所以,目前來看,對於俄羅斯,印度是一個戰略合作伙伴,在通過印度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通過印度制約中國,利於維持俄羅斯在亞洲的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表現出對印度的支持,俄羅斯近幾年不止一次表態會支持印度入常。

四,中印關係

印度於1947年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兩國人口規模又是同一級別,兩國的經濟發展長期處於相似水平,1980年兩國的人均GDP僅一美元之差。但是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遠遠的把印度甩在後面。目前,印度的經濟總量大致相當於中國的1/5。

未來十年,印度反華勢力將會繼續製造中國威脅論,並將其作為加強印度軍事建設的理由,但這難以扭轉中印軍事實力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

未來十年,中印兩國的軍事實力將屬於不同等級。中國將具備僅次於美國的國防工業生產能力,而印度仍將是一個靠進口武器來提升軍事水平的國家。

更為重要的是,依賴進口武器的結果是一國無法自主決定軍事建設的速度。例如,2004年印度與俄羅斯簽署協議,由俄羅斯為其改裝“旃陀羅笈多二世”號航空母艦(即前“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原定交付日期為2008年,結果推遲到2012年仍未能交付。與此同時,建造的費用則從7.5億美元上升至23億美元。印度海軍購買武器的開支增加了,但這卻沒有提高印度的造船能力。


印度國防建設是純消費型的,對經濟發展沒有拉動作用,這與中國的國防建設不同。印度依靠不斷採購外國先進裝備提升本國的軍事力量,其國防開支主要用於消費而非生產。因此,印度的國防建設對本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都遠遠小於中國。中國國防建設是以發展國防工業為基礎的,引進外國軍事技術和裝備的目的是提升本國的國防工業能力。兩種不同的國防建設戰略將產生不同的結果:10年後中國將擁有世界級的成體系的國防工業,將逐漸從一個武器技術引進國向一個武器出口國轉變;而印度10年後仍將是一個依賴武器進口提高軍事力量的國家。

印度的戰略目標是南亞霸權而非世界霸權,而中國並不尋求在南亞的主導地位,因此從政治意義上講,雙方也沒有太大的戰略矛盾。對雙方戰略關係形成負面影響的因素集中在安全領域。為了應對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壓力,中國將長期需要改善與印度的關係而不是與其交惡。未來十年,如果中印雙方能在安全衝突上進行有效的管理,雙方就可保持戰略關係穩定,且有可能小幅改善雙邊戰略關係。

五,印法關係

限於篇幅不詳述了,印法兩國從疏遠到友好、再到建 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經歷了較長時間。進入21世紀,由於印法在經濟上相互借重,在戰略上互有所依,對國際問題有相近的看法,兩國不斷拓寬交流渠道、增進 合作,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取得了新進展。但是兩國關係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著制約因素。

綜合以上問題,在印度入常的問題上,目前的五大國中美、俄、英目前和印度關係不錯,但是印度的戰略位置,決定了美、俄對印在合作時又時時提防,不可能任由他做大,中國在五常中屬於獨立的一個勢力,雙方又打又拉,互相平衡。因此,如果我們把這種矛盾利用好,不需要表態,印度很可能就不能入常。


呆弟42005191


首先,印度要求成為常任理事國,想有同等權利會遭到現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反對。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擁有最大實權的決策機構,

增加常任理事國,不是簡單的數量變化,而是權力的再分配。這會對現有的權利形勢產生變化,麻煩頗多。

英、法、俄、美都公開宣佈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作為既得利益者,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保持自己在安理會的地位不變。它們能接受的底線是允許一些候選國加入安理會,但不能享有否決權,以避免其特權被“大眾化”。

其次,巴基斯坦等鄰國和“團結謀共識”運動的反對。印度、日本、德國、巴西等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席位的國家在其所在地區都有堅定的反對者,它們於2005年發起了“團結謀共識”運動來反對這些國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據悉它們拒絕“四國集團”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方案,建議增加5個“半常任理事國”和6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這些“半常任理事國”任期3年至5年,不能連任;或任期兩年,但可以尋求以非常任理事國身份連任兩次;6個新增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應留給非洲、亞洲、加勒比地區和拉丁美洲、東歐的中小國家。

第三,“四國集團”內部相互拆臺。印度在2005年“爭常”失敗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與日本等國家綁在了一起,導致中國、韓國等國家的反對,印度迄今沒有吸取教訓。你跟日本人綁到一塊,先不說日本會不會背後捅刀子,種花家第一個投否決票。



第四印度自身存有令人擔憂的野心和缺陷。最重要的是,1998年印度悍然進行了核試驗,受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譴責。印度迄今拒不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遊離於國際防擴散體系之外。這也成為日本在“爭常”問題上背地給印度拆臺的理由之一。

以上部分觀點引用自新浪網友,小編改編論述。不知道各位大蝦是否認為印度進不了常任理事國呢?


國際趣多多


對於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從二戰後幾十年來的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以及發展趨勢來看,合理調整安排幾個常任理事國也不為過。但是,印度揪集其它四國叫板聯合國要“入常”,想成為常任理事國,有點不自量力,也不符合條件。不論國際上對印度是個什麼樣的態度,中國決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中國的態度必須是旗幟鮮明的堅決反對印度“入常”。在這一點上不可以含糊,也沒有可商量的餘地,也包括日本是同樣的。原因有二,一是,根據自二戰以來的幾十年裡,中印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戰略對手,甚至是敵人,印度舉國上下就是這樣認同的,中國是其最大最可怕的死敵。兩國存在領土糾紛,存在地緣主導權的爭奪。二是,兩國1962年的邊境戰爭,在印度民族心裡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印度人對於那場戰爭的認識和感受,決不是像其它人想像的那樣,事情並不簡單,他們幾十年來耿耿於懷,在印度全民族的心目和理想當中,以徹底打敗戰勝中國雪恥1962年的失敗為他們的最高目標,幾十年來直到如今都是這麼做的。因此,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決不可犯錯誤,決不能有婦人之心,“農夫的慈悲”。要用一切辦法手段化解這種可能性,阻止其“入常”。再者,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選擇擔責,也要根據全世界人民的意願和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需求來安排,來平衡的,它是世界各大洲區域人民利益的代表。亞洲代表已有一個半,一箇中國,另半個應該是俄羅斯,歐洲已有兩個半,美洲有一個。而佔世界五分之一陸地面積,有四十幾個國家,人口有十多億的非洲人民,到如今也沒有一個自己的代表,這是不合理的,也不公平的,他們應該至少有一席以上。南美洲,大洋洲也應該各有一席。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增加兩個席位是比較合理的,多了並不公平,也不適用,適得其反,對於世界的安全和諧,進步發展並非有利。


HEIBAOWANG42483431


印度、德國、日本、巴西成為不具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我認為在二十年內發生是大概率事件。不知道這算不算不久的將來?


本身聯合國是需要改革的,安理會成員國數目再進行一次擴容是大有可能的,在這過程中增加沒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的數目是大有可能的

目前關於安理會擴大的主要方案有四種,分別是所謂的“24國方案”、“25國方案”、“26國方案”以及“20-21國方案”,先後由國際社會的不同利益團體所提出,在此不具體詳述。

也就是說,國際社會目前對安理會應該改革與擴大是有共識的,但是對於具體改革的方案應當如何分歧較大

但總體而言,不管怎樣改革,肯定會增加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的數目。而從目前來看,新增加的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的方案是不可能被通過的,

因此新增的常任理事國必然是沒有否決權的

聯合國安理會擴大的改革,有沒有可能在未來二十年內完成?按照目前趨勢發展,是幾乎肯定會發生的。

而安理會擴大後,印度、德國、日本、巴西成為沒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是很有可能的,這也是對這四國的大國地位的肯定,四國應當感到滿足而不是遺憾;如果對此不足,非要爭取否決權,肯定是橫生枝節,必定頭撞南牆的。

此外,在這過程中,南非作為非洲國家的代表也有可能成為常任理事國。


當然,這當中實際發生的過程必須克服很多困難。

大體而言,得完成如下五項主要任務

  • 首先,印度、德國、日本、巴西必須首先聯合起來遊說目前的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支持,這意味著必須與五常都處理好關係,同時得放棄擁有否決權的想法。因為這是完全不現實的。

  • 其次,四國得聯合提出基於現實,基於此前的各版本方案修正的,而不是基於博弈或討價還價的安理會擴大方案,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人為增加自己入常的難度。
  • 第三,在名額分配上,肯定需要協調全球各大洲國家的利益,必須進行廣泛遊說,在外交上獲得全球其他各國的廣泛支持,照顧到全球利益,而不是小集團利益。

  • 第四,與此同時,為了增加說服力,印度與巴西還得在自身發展問題上再下苦功,而德國與日本必須對亞非拉國家有更多的經濟投資與政治支持。
  • 第五,為了取得非洲國家的整體支持。也許還得考慮將南非作為一個小夥伴拉入四國聯合入常的小集團。


建章看世界


只要聯合國體系存在,印度就幾乎不可能在不久或很久的將來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聯合國是基於二戰的勝利成果而形成的國際機制,安理會5+10的體系則是這一機制的核心,體現了二戰後的勢力平衡,五常則是二戰中出力最多、戰後實力最強的五個國家,聯合國憲章和一系列機制賦予這個體制極大的穩定性,當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代表權時繞開否決票是個特例,且在此之後也已設法堵塞,如今即便新接納一個聯合國成員都無法繞開五常否決(因此21世紀唯一準入的主權國家是五常都認可的南蘇丹,而科索沃絞盡腦汁就是無門可入),何況加一個常任理事國?多一個否決票就意味著自己的權力縮水一分,而這個權力是當初用血與火換來的,誰也不會輕易與人分享,這點五常利益完全一致,只是大家都比較油滑,在確信其它人會否決的前提下可能說些諸如“支持安理會改革”、“理解印度訴求”之類不鹹不淡的廢話,但一旦動真格就是另一回事了。可以說,除非再開世界大戰,現有體系被徹底打亂,聯合國完全重組,否則奢談增加帶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無異於與虎謀皮。

不僅如此,印度在2010年起走了一部錯子——和巴西、德國、日本結成所謂G4,即相互支持共同入常,原本“5+1”已經動了他人奶酪,“5+4”則不但權利稀釋80%,且安理會表決機制也將如歐盟般形同兒戲,不但五常,許多普通成員國也不易接受。

更何況G4各有冤家對頭,“要上一起上”等於將原來分別反對其中一國入常者集中起來反對G4入常,豈不是越幫越忙。

G4最初試圖遊說美英法,發現此路不通後轉而大力遊說聯合國成員國最多的非洲,但非洲對G4中沒有一個非洲代表十分惱火,自己搞了個C10,而且內部達成個“2+2”的改革要價(非洲要在未來安理會有2常任理事國和2非常任理事國),這和G4的要價背道而馳,G4試圖用“不附加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敷衍非洲,但後者興趣不大,今年4月巴馬科峰會上,有非洲代表明確表示“G4或“團結謀共識”(Uniting for Consensus,指意大利、韓國、巴基斯坦等國結成的安理會改革派系,主張增加不具備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到目前為止連大聲說‘支持非洲獲得一個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勇氣都沒有”,可以說,G4遊說非洲毫無勝算,因為支持G4入常對非洲毫無好處,甚至還不如現在的體系。

原本非洲人加利、安南兩任秘書長在任時對安理會改革較為熱心,但由於後來形成G4和”團結謀共識“的兩派彼此不相讓,歸於原地踏步。取而代之的潘基文屬於”團結謀共識“一派,”改革“只限於口頭表態,連研討論證都變得稀少,潘基文任滿後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當初印度能夠稍稍明智一些,接受安南等人”不享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妥協方案,且不和日、德、巴西捆綁同進退,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如今時機已稍縱即逝了。


陶短房



據印度媒體報道,日前,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就聯合國改革、增加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持開放態度。但對印度來說,關鍵問題是他們不能觸及否決權問題。這位印度裔美國女外交官的話,又一次給印度打了一針雞血,印度人又開始做起了入常的美夢。那麼印度能否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呢?

\n

答案只有兩個字:不能!為什麼呢?

\n


一是規矩。雖然近些年來,有關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呼聲很高,尤其四國不斷在各種場合遊說和呼籲,但是,什麼事情都是有規矩的。根據聯合國憲章第108、109條之規定,要改革就必須修改聯合國憲章,而要修改聯合國憲章必須得到所有193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數支持。而且現任的五大常任理事國還必須投贊成票也是必要條件。光這一條就夠他們受的。2011年,他們就提交過一個提案,結果是支持率不到所需票數的一半。之前單打獨鬥不行,捆綁一起也不行,到底根源何在?

\n


二是權力。聯合國是基於二戰後戰勝國為主建立的國際治理框架體系。中、美、英、法、俄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並在聯合國安理會中享有一票否決權。但五國入常那不是輕輕鬆鬆吹著口哨進去的,那是成百上千萬國民生命換來的。而二戰抗擊的法西斯國家裡面,這次要求入常的就有兩個:日本、德國。且不說日本人到現在對侵略歷史死不認賬,就說印度,當年對反法西斯戰爭也沒有多少貢獻,入常歷史基礎不足。入常五國裡,誰也不願意稀釋自己權力,包括美國在內,這次喊出支持,還帶了個附加條件,不能擁有否決權。不能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還叫常任理事國嗎?否決權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權力的核心內容,為什麼都對此趨之若鶩呢?

\n


三是矛盾。聯合國就一個地球村村委會,成員之間大事小情都可以在這裡解決,解決的辦法就是商議投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而申請入常的四國裡面,都有各自的死敵仇家,如印度跟巴基斯坦等國家,其中跟五常之一的中國也存在著漫長的邊界問題。美國有關媒體就別有用心的說中國是印度入常的攔路虎,而印度某些人也藉機挑動兩國之間的關係。其實,中國是表態贊成安理會改革的,不過,中國主張增加中小發展中國家的權力。

\n

印度在入常問題上很積極也很有追求,而美國也時不常的拿這事逗一逗印度,但每一次都是竹籃打水。念念不忘,必有所想,美國人拉攏印度背後,肯定又要動什麼歪心思了。不過我倒奉勸印度,與其在這裡空耗時間和精力,倒不如去幹點實實在在的事,自己富強起來比啥都強!


無坡居士


在可見的將來(5-10年),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印度採取了與德國、日本、巴西四國形成G4集團,以互相捆綁並集體入常的方式。四國選擇抱團方式,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擴大了支持其入場的力量基礎,因為四國各有自己的國際朋友圈,彼此相加,朋友圈就擴大了。弊的一面就是,擴大了反對的力量,因為反對其中任何一國就必須反對G4。比如,中國並不是堅決反對印度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實真正反對的是日本加入(基於日本對歷史及侵華問題上的不真誠),但是要阻止日本入常就必須阻止G4方案的通過。總而言之,印度入常的問題,就在於其中的“悖論”:選擇自己單獨提出入常方案,恐怕獲得的支持力量卻不夠;選擇同G4捆綁入常,卻可能平白“躺槍”,增加了反對的力量。

目前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主要存在幾個派別,分別代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訴求。第一派就是G4集團,它們主張要增加聯合國安理會兩類成員——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2015年四國提出的方案是,將常任理事國從目前的5國增至11國,非常任理事國從目前的10國增至14國或15國,新增6個新常任理事國應是它們4國和非洲2個國家(爭取非洲“票倉”的需要),並且表示新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可以先凍結15年。

反對G4集團的是“團結謀共識”集團(Uniting for Consensus group ,UFC),也稱之為“觀點相近國家”。主要是由反對G4的國家組成,牽頭的是巴基斯坦、韓國、意大利、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其主張是,反對增加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增加10個非常任理事國,並建議擴大後的安理會所有20個非常任理事國可連選連任。

還有重要的一派是非盟立場。由於非洲有54個席位,構成聯合國最要的“投票集團”。非盟的立場是,非洲至少兩個常任理事國,由非盟自己產生在安理會的代表,新的常任理事國必須享有否決權,反對增加非常任理事國的改革。此外還在討論聯合國改革中形成了L69集團,非盟安理會改革的十國元首委員會等集團。

2009年聯合國開始進入政府間談判階段,但是對於談判的規則、內容和路徑卻存在諸多分歧。是否以案文為基礎進行政府間談判也存在巨大分歧。與此同時,非盟內部現在也出現越來越大的分化。2015年G4期望再努力一次,但是仍然無所突破。

因此,縱觀聯合國改革的討論過程及發展,很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可見的將來,印度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林民旺


謝邀。短期內,印度不會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原因有三:第一,印度綜合國力很強,但是並沒有強到超越德國、日本、巴西的程度;第二,聯合國安理會5大常任理事國也不需要吸納印度,共同分享安理會的權利;第三,印度在南亞地區推行霸權主義,吞併錫金,分裂巴基斯坦,控制不丹、尼泊爾,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不利於地區穩定。

印度泰姬陵

1.印度國家實力還不夠強。聯合國改革的呼聲一直存在,特別是針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擴容問題。其中,印度、日本、巴西、德國都在積極運作,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的優勢在於人口與經濟潛力。2017年,印度經濟總量為2.43萬億美元,排行世界第7;印度人口已經超過13億,人口中位數為27.5歲,處於巨大的人口紅利期。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國家實力必然不斷增長。不過,德國與日本的GDP總量遠超印度,有西門子的德國與有三菱重工的日本,在工業與科技上更是甩了印度幾條街;巴西是南美洲經濟、軍事、政治、領土面積第一大國,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以印度如今的國家實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德國、日本、巴西怎麼安排?難道4個國家一起入常?於是乎,安理會擁有了9個常任理事國,徹底淪為吵架的“菜市場”。

印度軍隊

2.五大常任理事國不願意分享權力與地位。聯合國是世界影響力最大、規模最大的國際性組織,而安理會是聯合國最重要的機構,《聯合國憲章》賦予了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職責,安理會甚至有權利對主權國家採取軍事行動,這是其他任何國際機構不具備的莫大權力。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對任何提案的一票否決權。能夠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意味著這個國家在政治上的最高地位。全世界有195個主權國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僅僅5個而已。所以,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講,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不可能全部都同意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根據“大國一致”原則,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同意,印度也無法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利於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印度並不是人畜無害的“小白兔”國家,相反是一個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國家。1971年,印度分裂了巴基斯坦,東巴成立了孟加拉國;1975年,印度吞併了主權國家錫金。對於不丹、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印度不斷插手這些國家內部事務,典型的大國沙文主義嘴臉。更為重要的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前的衝突。目前,印度經濟總量是15倍,人口是巴基斯坦的9倍,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如果印度再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野心膨脹的印度是不是會弄出一個南亞共和國?

所以,印度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美國觀察室


首先,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自二戰後基本沒變過,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這些國家都是二戰中的戰勝國,從那確定以後就沒有再次增補了。所以,印度如果想要加入聯合國,只有等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擴容才有希望,如果安理會不改革擴容,印度是一點希望也沒有。

目前想加入聯合國呼聲最高的有印度、德國、日本、巴西等國,當然聯合國安理會要改革,很有可能需要按照各大洲進行分配增補名額。目前亞洲國家也只有中國,最多的是歐洲有三個,北美有一個。擴容的話會增加南美、非洲、大洋洲等目前沒有進入安理會的大洲的名額。

但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會觸動各方利益,尤其是目前存在一票否決權的情況下。一旦大幅擴容,很有可能會廢棄一票否決權,不然那麼多國家別想通過任何協議。當然,聯合國安理會改革需要目前的五常同意,如果改革對現有五常權力造成很大沖擊,估計五常是不會一致同意改革的。

至於印度能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人理事國,這需要有個前提,如果安理會沒有擴容改革,那麼印度永遠別想加入安理會。如果安理會進行大規模擴容改革,印度作為南亞有著13億人口大國,進入安理會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