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洋的國之利器——紅夷(衣)大炮

上回書我講述了佛朗機在中國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我說到佛郎機大炮因為紅夷大炮的引入而地位日漸低下。的確,這點不能否認,紅夷大炮確實在各方面的性能都要優於佛朗機大炮,那麼現在請各位看官坐好,紅夷大炮航班現在起飛。

紅夷其炮

據《明實錄·熹宗實錄卷73》記載,天啟六年(1626年)潤六月丁未,恭順侯吳汝胤上奏說:“廣東尚有紅夷神器,宜取以固京師。”隨後北京傳來旨意:這紅夷神器廣東尚有十門,著行該撫按差官勒限解進。這文中的紅夷神器便是威名遠揚的紅夷大炮,所謂紅夷大炮,就是16世紀以後歐洲的艦載加農炮。行航路開闢之後,歐洲沿海國家積極地展開對外掠奪貿易,為了保護滿載貨物的商船,歐洲的軍火商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專門用於艦船的火炮,可以武裝商船,或是為戰艦提供大火力。在火炮分類上,紅夷炮是滑膛前膛加農炮,磅數為6磅、10磅、12磅、18磅四種,對應的炮身長度為2米、2.3米、2.7米、3米,口徑在100mm以上,有炮耳和準具,可以較為精準的打擊目標。但是因為炮身過沉,因此沒有相應的合適車輛來運輸,故在一些山地上要通過士兵肩扛才能到達炮擊點。

來自西洋的國之利器——紅夷(衣)大炮

英國艦載加農炮

據考證,第一批來華的紅夷大炮是來自南海海域一搜沉沒的英國武裝商船,起初被葡萄牙人打撈上岸,後來打著荷蘭人(中國當時不知道英國的存在,但是知道荷蘭軍火比較厲害)的幌子,把火炮賣給了中國人,並且現場教學示範。意識到紅夷炮威力的廣州官員馬上將火炮運送到北京。當時正好是天啟五年,孫承宗正在寧遠修堡壘,皇帝便留下19門火炮在京城,拿出十門來支援遼東戰事,就這樣,紅夷大炮開始了它在中國的軍事生涯。

威震遼東

公元1626年正月,聞名古今的寧遠大戰爆發,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帶領6萬人圍攻寧遠,守將袁崇煥依託寧遠堅固的防禦工事和紅夷大炮的威力,成功的擊退了努爾哈赤,並殲滅後金軍1.7萬人,史稱寧遠大捷。

來自西洋的國之利器——紅夷(衣)大炮

寧遠大捷

隨後1627年,努爾哈赤之子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又領兵來犯,明軍仗著城堅炮利,又一次在寧遠、錦州城下擊退後金軍。至此,紅夷大炮的威力已經深入遼東軍民的內心,而城外的滿洲人也是“聞炮色變”。終於,一直對紅夷大炮心有餘悸的皇太極在1631年通過漢奸俘虜劉漢之手仿製了一批紅夷大炮,雖然性能不及明軍所用的大炮,但是攻城略地已經是綽綽有餘了。接著1636年,改元大清的皇太極領兵入侵李朝,以紅夷炮炮轟李朝的南漢山城,逼得李朝國王屈辱投降,改奉清國為宗主國。1639年,清軍大舉進攻塔山杏山二城,清軍以紅夷炮轟開城牆,隨後1640年,皇太極包圍錦州城,明清之間最為浩大的松錦大戰爆發了,由於明軍的失利(洪承疇指揮受到張若鱗的阻撓),清軍攻下了松山城,隨後錦州守將祖大壽投降,皇太極憑藉錦州城內的四十多門正版紅夷大炮炮轟杏山城,最終結束了大明在遼東的戰略部署,從此明軍關外只剩寧遠一座孤城。

來自西洋的國之利器——紅夷(衣)大炮

大清一統

清軍入關之後,便展開了一統天下的戰略,依託紅夷炮的威力,清軍在潼關擊潰了李自成。又通過炮轟揚州城而拿下了揚州,打開了南明的門戶。在此後的統一戰爭中,清軍對紅夷炮的依賴越來越重,有人說滿清是馬弓打天下,其實這是個謬誤,對於紅夷炮的應用,清軍可以說是勝過了明軍。大清平定漢地之後,因為忌諱夷字,故改紅夷大炮為紅衣大炮。藉著明末的西學東漸之風,康熙皇帝讓傳教士南懷仁對紅衣大炮又進行了一次改進,使其有三種定式規格:一種是長約2.2米,炮管口徑約110毫米,重195公斤,射程400-500米,使用可裝火藥的鉛殼炮彈用雙輪車承載的“神威將軍“炮。

來自西洋的國之利器——紅夷(衣)大炮

一種是中型的“神功將軍”炮。還有就是重3公噸、炮長310 公分、口徑12.5 公分、用藥5 斤(斤)、生鐵炮子10 斤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在後來的平定葛爾丹、抗擊沙俄以及雍正朝的新疆一役,紅衣大炮都彰顯了它的威力。

來自西洋的國之利器——紅夷(衣)大炮

紅衣落幕

不過從乾隆時期開始,國不重器,吏治腐敗,火炮的鑄造技術不但沒有提高反倒後退了,再加之中國的鐵礦質量不高,泥鑄炮法使得炮身多殘孔,所以到了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依仗的紅夷大炮變成了只能空談噸位的擺設,雖有虎門炮臺四千斤大炮,卻不及英國的線膛前膛加農炮。到後來太平天國起義,各地團練雖然聽說過紅夷炮的威力,卻不會鑄造,只能嚇做,結果出來的火炮質量殘破不堪,也就能聽個響。反倒是太平軍繳獲的清軍的防夷紅夷大炮為太平軍迎來了不少好處。

來自西洋的國之利器——紅夷(衣)大炮

《投名狀》

再後來,清軍好容易改善了紅夷炮的製作工藝和規格,卻沒料到,大沽口炮臺一聲響,從阿姆斯特朗炮炮口中打出的爆破彈宣誓著前膛炮的時代結束了。1860s,伴隨著洋務派的軍火廠的建立,屬於紅夷炮的時代終於落幕了,這個支配了中國軍事300年的火炮群,迎來了自己的博物館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