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誕生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1259年的中國,正直南宋理宗時期,此前經過釣魚城的激戰,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中砲身亡,蒙古大軍北撤,阿不裡哥和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暫時無暇理會南宋。雖然這次擋住了蒙古人的入侵,但是南宋的軍民清楚,如果蒙古人在此到來 有可能就是他們最後一次的戰鬥了。

為了抵禦外寇,宋軍試圖在武器上有所突破。憑藉著宋代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以及對火藥的熟練運用,在壽春傳來的一聲巨響標誌著一種新的武器誕生了-突火槍。這種用巨竹筒做的管狀火器,就今天所有槍械的鼻祖,在歐洲,軍人們對這種初代的火器有個更響亮的名字-火門槍。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很快,蒙古人再次到來,在襄陽城,蒙古的將軍揮舞著戰刀指揮著士兵們衝鋒,但是這次從城頭上飛下來的不只是弓箭飛石,還有帶著火焰的彈丸。從未見過如此景象的蒙古士兵驚嚇的紛紛敗退下來,遠遠的用回回炮對襄陽城進行了毀滅般的打擊……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由於突火槍的膛壓不夠,所以難以對蒙古士兵造成毀滅性打擊,反倒是在滅宋戰鬥中,蒙古人對這種新式的管狀火器充滿了興趣,並在漢人工匠的幫助下,對它進行了改造,用黃銅管代替竹筒,用更大的石制彈丸代替石子,於是乎,世界上第一支金屬火銃-手銃誕生了。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很快蒙古人便帶著這些新制的火銃在中東和埃及馬穆魯克發生了戰鬥,不幸的是,於宋軍一樣,新式的武器並沒有擊垮馬穆魯克高強的戰鬥意志,反倒是蒙古軍戰敗後,馬穆魯克俘獲了這些火藥工匠,自此,火藥西傳,在隨後阿拉伯人和歐洲人的戰鬥中,火藥又傳入了歐洲,自此,鋼與箭的時代逐漸結束,火與劍的紀元開始了。

發展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公元1331年,不可一世的法蘭西重甲騎士們鬥志昂揚的向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進發,意氣風發的騎士們試圖以他們堅不可摧的重甲(鎖子甲,那時候沒板甲)騎兵衝鋒擊垮德軍,來挫敗神羅的銳氣。就在騎士們以為自己即將在上帝的庇佑下贏得勝利是,從德軍的陣營中跑出了一隊身著黑衫的德國騎兵,與一般騎兵不同的是,這些黑衫騎兵並沒有手持騎槍(掛馬上了),而是人手一個黑黑的小鐵管,用鐵架支在馬背上。好奇的法軍並沒有因此而逗留,隨著衝鋒號的吹響,法蘭西的騎士們一個個橫起長槍,整齊的衝向這群德國騎兵。只見德國的黑衫騎兵們並沒有衝鋒或是四散而逃,而是不緊不慢的用引火物去點燃身前的黑管。一時間,火光沖天,滾滾濃煙從黑管中噴湧而出,緊接著的是法軍的慘叫聲,從未見過如此景象的法蘭西騎士在驚嚇中潰不成軍,以為是撒旦降臨。見此情景,德軍趁機出擊,一舉擊敗了法軍,而這次戰爭是火槍第一次在歐洲戰場中出現。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自從火門槍進入了歐洲,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於火槍手(hand cannon)的訓練時間短,而且火門槍造價比弩箭低,因此各國軍隊紛紛裝備這種神器的東方兵器,並對它不斷的進行改進。在公元1409年,波蘭對條頓聖騎士團發動了毀滅性的進攻,這裡,火門槍發揮了充分的作用,騎士團被迫退守城堡內,在彈盡糧絕後,像波蘭國王投降。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將時間拉到1453年的拜占庭帝國,這一年,年輕的奧斯曼帝國蘇丹默罕默德二世帶領大軍包圍了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城市-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幾輪炮火過後,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已經是傷痕累累,土耳其的士兵們潮水般衝向城市,不料牆後面的拜占庭士兵扛起了新改良的火門槍對城下開始了瘋狂的射擊。這就是抵肩式火門槍,可以更加精準的射擊敵人。當然,和南宋帝國的命運一樣,新的武器並沒有挽救帝國的命運。而在君士坦丁堡覆滅後,這種火門槍取代了弓箭成為了土耳其蘇丹親兵的制式裝備。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當西方正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遠在東方的中國也沒有閒著,早在大明建國期間,火門槍的運用和鑄造便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明成祖朱棣成立的神機營所裝備的火門槍數量眾多,有單眼銃、三眼銃、快槍、大銃等。1449年土木堡之後,大明陷入了滅亡的危機,瓦剌大軍在消滅了京軍主力之後,開始向北京進發。在救時宰相於謙的安排下,一支裝備著帝國最新式的單眼銃二線神機營軍隊埋伏於北京附近的村莊裡,並給路過至此的瓦剌大軍以迎頭痛擊,重創了瓦剌的士氣。在隨後的北京保衛戰中,由於缺少弓箭手,這些新式手銃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將蒙古人趕出了大明。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衰落

正當東方的大明帝國還在為自己的高科技火門槍沾沾自喜時,遙遠的歐洲卻開啟了火器的新時代-火繩槍時代。因為火門槍繁瑣的操作,歐洲的軍火工匠們總是試圖造出更加方便強大的火槍。於是帶有機械裝置的火繩槍誕生了。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1490s,在光復戰爭中節節勝利的西班牙人用著新式的穆什克特火繩槍和劍盾蘭朵武士結束了柏柏爾人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同志,隨後火繩槍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進入了各個國家。正在被沿海倭寇困擾的大明政府意識到了這種西式武器的威力,於是大肆的武裝。一時間中國成了火門槍和火繩槍並存的最後一個大帝國。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當年為了追求速射而誕生的三眼銃雖然落後於火繩槍,但是其方便使用的特性以及北方的大風氣候使得邊軍並沒有放棄對三眼銃的使用。即使北方的士兵們已經意識到火繩槍可以打的更遠,打的更準,但是面對蒙古飛快的騎兵,最終的勝利還是要靠冷兵器的廝殺,而不是火槍的擊斃,就這樣,雖然火門槍衰落了,但是它依然在明末有著廣大的市場,並且成為了遼東鐵騎和關寧軍的代言詞。
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

然而,落後的事物終歸是要淘汰的,隨著大清國局勢的穩定,火門槍徹底淡出了中國的軍武,中國進入了全面火繩槍的時代,但此時,遠在西邊的歐洲,新的燧發槍已經冉冉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