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美女如此之多,爲什麼乾隆皇帝咋還要去下江南呢?

據說滿族美女非常多,古代的時候乾隆皇帝在滿族那邊待過,但是他非常喜歡江南,所以就算美女再多,也阻止不了他。

下面為您介紹一下滿族是什麼樣的,美女如何!

滿族人口總數為1041.0585萬人(2010年),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亡。

滿族美女如此之多,為什麼乾隆皇帝咋還要去下江南呢?

(古代滿族美女)

滿族人口分佈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北宋初年,女真部落中的完顏部逐漸強盛,統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1114年,其首領阿骨打起兵反遼,翌年,建立金國,用10年時間滅掉了遼國,兩年後又征服了北宋。將都城從早期的上京(金上京在今黑龍江阿城市南)遷到中都城(今北京城西南隅),統一了河北及東北廣大地區。後在蒙古軍隊的強大壓力之下,遷都開封,企圖向南發展,並與南宋交戰10 餘年,致使腹背受敵。1234年金國被蒙古國所滅。在近百年的發展演變中,大部分女真人與漢人及其他民族融合了,只有散居於今松花江流域、黑龍江中下游、東臨大海的女真人延續下來。這些女真人主要以漁獵為生。滿洲即與這部分女真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滿族美女如此之多,為什麼乾隆皇帝咋還要去下江南呢?

(滿族美女)

元末明初一部分女真人南遷,到達吉林省和遼寧省北部及東部一帶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為三大部分,在明朝記載中分別被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後來形成滿族的主要成員。

建州女真,分佈於以今遼寧省境內的渾河流域為中心,南抵鴨綠江,東達長白山北麓和東麓的地域中。在建州部落內部還有蘇克蘇護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哲陳部、鴨綠江部、訥殷部、珠舍裡部等。海西女真,分佈於今遼寧省開原以北、輝發河流域,以及松花江中游廣大地區。內部分為扈倫、哈達、烏拉、葉赫四部落。野人女真,分佈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的地區,即松花江下游至黑龍江流域,東達大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域。內部分為瓦爾喀、虎爾哈、使犬、使鹿等部。

清王朝從維護政權長治久安的利益出發,在康乾盛世時期,進行了一系列鞏固邊疆、抵抗外國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政治軍事活動。如康熙年間,平息吳三桂“三蕃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收復臺灣,並設立一府三縣,隸福建省。經過雅克薩反擊戰,阻止了沙俄侵略者對中國東北邊疆的蠶食。清俄雙方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滿族美女如此之多,為什麼乾隆皇帝咋還要去下江南呢?

(滿族美女)

清政府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用了70餘年時間,征服了雄踞西北的準噶爾蒙古汗國,統一了天山南北,設立伊犁將軍嚴兵把守,粉碎了沙俄向中國西北邊疆擴張的陰謀。在西藏地區,清政府選派駐藏大臣,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並且確立了達賴與班禪轉世的“金瓶掣籤”制度,使西藏直接為中央政府所管轄。與此同時,清政府先後平定了上層貴族叛亂和受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持的廓爾喀(尼泊爾歷史上的統治王朝)入侵,鞏固了中國西南邊疆。因為意味著百萬人統治上億人,所以清朝在征服和治理泱泱大疆域時,多采取高壓與懷柔並舉的策略。同時,清政府極其注重發展滿族與人口眾多的漢族及佔地遼闊的蒙古地區和西藏的關係,“因俗”而“治”之。除在全國各地派遣滿族官員,掌管重要權力外,全都任命當地本民族上層人物進行管理,承認和保留他們統治本民族的權力。在內外蒙古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強化中央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滿族上層統治者還與蒙古貴族世代聯姻,給他們優厚的俸祿和顯赫的爵位等,以此體現“滿蒙一家”的長治久安局面,有效地消除了“貼身隱患”。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地區一直採取保護和隔離於漢人的措施,限制漢人開墾蒙地。回過頭來看,這在客觀上有效地保護了草原。

清朝是滿族人的王朝,乾隆雖然開明,倡導滿漢一體,但作為封建帝王的他,骨子裡充斥的還是重滿輕漢的骨髓,血管裡流淌的還是先滿後漢的血液。紀曉嵐是地道的漢族人,因此他缺失獲取乾隆寵愛的第一個條件。

滿族美女如此之多,為什麼乾隆皇帝咋還要去下江南呢?

(滿族美女)

客觀講,比較純正的滿族人還是有自己的相貌特點的。滿族屬於通古斯-滿語族,是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有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其中的主幹為滿族。他們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外表具有長面、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等特徵。

但是,乾隆不竟是一代明君,並非絕對排斥一切漢族官員,譬如劉墉就是個例外。乾隆是一個在和平時代成長起來的帝王,繼承的是先輩締造好的花團錦簇的江山,過著的是富得流油的日子,接觸到的都是皇親國戚、封疆大吏,所以他對那些世代均為清朝政府高級官吏的漢族人還是比較喜歡的。歷史上的劉墉是漢高祖的同族血脈,清軍入關的時候,劉家率先歸順了清朝。此後的劉家不但在歷次的科舉考試中接連得中,而且官運也逐漸亨通了起來。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在1652年考中清朝順治年間的進士。從這一年算起,到1814年為止,前後162年間山東諸城的老劉家一共出了11個進士和35個舉人。劉必顯考中進士後當上了戶部廣西員外郎,劉墉的祖父劉棨,則已官至四川布政使,相當於四川省省長;劉棨的二哥劉果官至江南學政。上述的榮耀還僅僅是老劉家亨通官運的開端,從劉墉的父親劉統勳開始,劉氏一門相繼出了“文正公”劉統勳、“文清公”劉墉和“文恭公”劉鐶之,這一家祖孫三公二宰相,成為名至實歸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其中,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最受清朝重視,官至內閣大學士、漕運總督、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刑部尚書、《四庫全書》正總裁等要職,乾隆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他死後,乾隆皇帝賜其諡號為“文正”。

滿族美女如此之多,為什麼乾隆皇帝咋還要去下江南呢?

(乾隆皇帝)

與劉墉相比,紀曉嵐則寒酸多了。紀曉嵐的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明永樂二年(1404),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始遷來獻縣,入安民裡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自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高祖紀坤(1570—1642),庠生,屢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曾祖父紀鈺(1632—1716),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祖父紀天申(1665—1732),監生,做過縣丞。父親紀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臺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像紀曉嵐這樣一個身世背景,在乾隆朝堂上實在只能算到卑微貧寒這一層次中去,自然在乾隆心目中也沒有劉墉尊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