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全面抗戰剛爆發,國民政府就馬上通過駐外使館和特派代表到歐美求援。

除財政部長孔祥熙繼續在歐洲爭取援助外,蔣介石還派孫科到蘇聯、李石曾到法國、陳公博到倫敦、蔣百里到德國和意大利去爭取經濟和軍事援助。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那麼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到底爭取到多少援助?為爭取援助做出了怎樣的努力?又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呢?

初期:德國幫蔣介石訓練的30萬精銳在淞滬會戰被打殘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時,蔣介石的中央軍是由德國軍事顧問訓練出來的,其中最精銳的部隊清一色是德式裝備。

37-38年中央軍從武器到兵工廠幾乎全部來自德國,甚至連中國的防禦計劃也是德國軍事顧問制訂的。

正是由於這些德式軍事裝備和計劃,才使得日軍迅速打垮中國軍隊的計劃未能得逞。

全面抗戰爆發前後,德國助蔣整訓了30萬精銳部隊,並賣其大量軍火物資

早在1928年11月,蔣介石便開始與德國展開軍事經濟合作,並聘用德國顧問團來提高中國軍隊的戰鬥力。

在中日關係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從1934年開始,顧問團幫蔣介石創建了三個“示範師”,並組建了10個炮兵營,並促使國民政府組建工兵、汽車、高射炮、海岸要塞、電信、炮兵航空觀測機隊等專業化部隊。

到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前,德國顧問團為蔣介石整編的精銳部隊已經接近30萬,他們大部分使用德制武器裝備,其中包括8萬戰鬥力非常強悍的突擊隊。

國民政府還從德國購買了大量的軍火物資,特別是1936-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後。

據中德貿易帳目顯示:截至1938年8月,至少有1.44億馬克(約合5816萬美元)的德國軍火物資運抵中國。

特別是1937年底中日激戰期間,德國不但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限制對華出口武器,反而加緊對華軍火運輸。

正如《民族觀察》駐遠東記者所寫的那樣:“整師整師的(中國軍隊),從步槍、坦克到鋼盔,都是由我們德國國防軍使用過的德式軍品裝備起來的。”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此外,戰前德國顧問還為中方制定了一個發展軍火工業的計劃。

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漢陽兵工廠1935年初生產出仿造德國“毛瑟”98型的“中正式”步槍,南京兵工廠開始生產一種中國式的馬克沁機關槍,河南鞏縣兵工廠生產一種德國人設計的迫擊炮。

在德國顧問團的一位軍械專家指導下,鞏縣還建造了一座防毒面具工廠……可以說,當時中國主要的現代軍工產業,幾乎全部是在德國的幫助下建成的。

淞滬一戰,德國顧問團近10年的心血在三個月中付諸東流

德國軍事顧問參與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軍事部署與指揮工作。

抗戰全面爆發之前,蔣介石請塞克特設計了從上海到南京間的江南國防工事,被稱為“東方的興登堡防線”。

更重要的是,“813淞滬抗戰”有大約70名德國軍事顧問直接參與了指揮。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在淞滬戰場上,儘管蔣介石將所有的中央軍精銳部隊全部投入戰鬥,儘管經德式訓練的中國軍隊在日軍攻擊下顯示了較強的戰鬥力,但中日兩軍整體實力的差距實在太大,慘敗不可避免,耗資100餘萬元修建的“東方興登堡防線”甚至未發揮任何抵抗作用就被拋棄。

淞滬抗戰持續了三個月之久,中國軍隊總體傷亡30多萬人,其中光德國整編的30萬中央軍精銳部隊就損失了10到18萬人,最具戰鬥力的突擊部隊損失最大,失去了1萬名低級軍官,從此基本喪失了獨立作戰的能力。

可以說,德國顧問團聚近10年心血訓練的部隊,在三個月之內就損失大半。

德國不願得罪日本,38年撤回顧問團禁止對華輸出軍火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孔祥熙和希特勒合影

德國對華軍火供應雖然仍在持續,但德國為了不失去其反蘇工具日本,開始拋棄中國:

1938年2月希特勒宣佈德國將正式承認“滿洲國”;

4月德國禁止對華輸出軍火,德國外交部向中方交涉召回全部在華軍事顧問;

6月下旬,為迫使顧問們儘快離華,德方發出極其嚴厲的訓令:凡不遵從者“即認為公然叛國,國內當即予以取銷國籍及沒收財產處分”。

隨後,德方召回駐華大使,中德關係迅速轉冷。儘管國民政府一再向德國請求支援並希望挽回中德關係,但一無所獲。

1941年7月1日,德國正式承認南京汪精衛政權,重慶國民政府遂與之斷交。

中期:蘇聯援華很慷慨,但45年從東北洗劫了十倍財富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斯大林

1937年8月21日,中蘇兩國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此後,蘇聯開始積極為中國提供軍事援助,斯大林的目標很明確,即讓中國有能力拖住日本,使後者無力侵犯蘇聯遠東地區。

而當蘇聯免除了日本進攻的顧慮之後,斯大林就立即停止了援華。

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軍火援助有:飛機1235架,大炮1600門,機關槍1.4萬挺……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孫科

在淞滬會戰打響的第二天,國民政府便向蘇聯求援,要求其提供350架飛機、200輛坦克與236門大炮,並要求蘇聯向中國派遣飛行員、航空技師、炮手與坦克手以訓練中國人。

之後,1938年1月、7月和1939年4月,立法院長孫科又三次赴蘇聯求援。蘇聯為了能夠讓中國戰場拖住日本,對援助中國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據楊傑日記所載:蘇方“對於所需各物,儘量一次給與,且開價極低,一切願望中國勝利之熱誠處處表現”。

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期間,蘇聯第一批軍火運到中國,主要有軍用飛機297架、各式火炮290門、坦克82輛、汽車400輛等。

僅此一批,重型武器就超過了德國供應的全部,而且其中一些還是蘇聯所能提供的最好裝備。

蘇聯援華軍火的絕大部分是利用蘇聯對華信用借款支付的。蘇聯分別於1938年3月和7月,1939年6月達成對華信用借款三筆,共計2.5億美元。

中方以錫、鉛、鎢、銻等金屬及生絲、茶、棉花等物資折款歸還。

抗戰期間中國實際使用的蘇聯信用借款約為1.73億美元,這筆錢購買的蘇聯軍用物資有:各類飛機1235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602輛,各類大炮1600門,機關槍1.4萬挺,步槍5萬枝,步槍子彈1.8億發,炸彈3萬顆,炮彈約200萬發,以及飛機發動機及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軍火物資。

派遣空軍志願人員和軍事顧問5000多人來華助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空軍約有作戰飛機300架,淞滬一戰,中國空軍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僅存作戰飛機30架左右。

為此,國民政府向蘇聯緊急求援,蘇聯政府迅速從蘇聯空軍中調撥飛機交中國使用,並組織蘇聯空軍志願人員來華助戰。

蘇方人員來華後立即擔負起兩項任務:一是直接參加對日空戰和轟炸,二是培訓中國飛行員和航空技師,重建中國空軍。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聯空軍志願隊

從1937年秋季至1939年夏季,先後來華的蘇聯空軍志願人員(包括航空技師)有700多人,其中200多人犧牲。

與此同時,蘇聯教官還為中國培訓了1000多名飛行員和8000多名航空技術人員。

據國民政府統計,從1937年8月至1941年,蘇聯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共擊落擊毀日機1049架。

1939年夏季,歐洲形勢日趨緊張,蘇聯空軍志願人員分批迴國。

此外,應國民政府的請求,蘇聯又向中國派遣軍事顧問,幫助國民政府訓練軍隊和參與重大戰役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根據蘇方史料,從1937年至1942年間,先後來華工作的蘇聯軍事顧問有300多人,而蘇聯軍事顧問、專家、技術人員加上志願飛行員等,總數大約有5000人,經由蘇聯顧問和教官培訓的中國軍校學員大約有9萬人。

在空軍、炮兵與坦克兵等技術兵種中,蘇聯顧問和教官作用重大。

1938年至1941年間,蘇聯軍事顧問還參與了中國正面戰場幾次重大戰役作戰方案的制訂。

但斯大林拒絕蔣介石出兵抗日請求,45年最終出兵卻洗劫了東北,還讓中國丟了外蒙

斯大林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為其需要讓中國拖住日本以避免日蘇戰爭,而當時蔣介石對蘇政策的最高目標是蘇聯參戰。

為此,國民政府做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從1937年底開始,一直到1942年蘇德戰爭爆發,蔣介石本人曾三番五次請求斯大林出兵,但斯大林始終拒絕參戰。

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孫科已相當清楚斯大林的態度,他對蔣介石說:“蘇對倭採取嚴防痛擊態度,但若倭知難而退,不再挑釁,蘇俄只求保境息爭,亦無與倭作戰決心。蘇援我程度,似限於器械供給與技術協助,若求其仗義參戰,解決戰局,恐不可能。”

因此他勸蔣介石同蘇聯"接洽,切勿要求參戰,轉移中倭戰爭為蘇倭戰爭"。

但蔣介石並沒有放棄,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蔣介石再提此事,由於斯大林忙於應付蘇德戰爭,再一次拒絕出兵,此事只得作罷。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蘇聯出兵東北

直到1945年蔣介石被迫跟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斯大林出於爭奪在遠東利益的考慮,才真正出兵中國東北。

然而此舉雖然加速了日本投降,但中國卻付出了高昂代價:

1、同意外蒙古通過公民投票獨立;

2、允許蘇聯在東北和新疆保有特殊權益;

3、整個東北日本留下的工業設備和財富被蘇聯紅軍洗劫一空,據“東北工僑”善後聯絡處的調查顯示,中國因此損失了20億美元(當時的幣值),是蘇聯援華物資總數的10倍還多。

1941年後蘇日簽訂《中立條約》,蘇聯援助全面撤出

蘇日兩國在1940年6月諾門坎衝突後已有相互妥協的意向,因此對援華開始冷淡,“此時欲購蘇械,希望甚少。已訂者尚且不來,新訂購者更難免藉詞延宕。”

1941年開始,三件事使蘇聯放棄對華援助:

1月,發生“皖南事變”,蘇聯出面干預,並以停止援助來向蔣介石施壓;

4月13日,在看清日本已無意北進之後,蘇日簽訂了《中立條約》,日本的威脅消除;

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暇東顧。

1942年2月,蘇聯軍事總顧問崔可夫奉召回國,蘇聯也不再援華抗日。

英國對援華始終很冷漠

對英求援的過程是所有求援中最為曲折坎坷的。

抗戰初期多次向英國求助都被拒絕,後來僅得到50萬鎊軍事援助買卡車。

抗戰爆發後,英國是中國的主要求援目標,但英國政府一直對日本姑息遷就,根本不考慮財政援華問題。

在國聯的會議上,英國不僅拒絕討論援華問題,而且拒絕向中國提供軍火和貸款。

之後,中國政府曾在1937年11月再次對英國正式求助,無果;1938年初,中國要求英國提供3000萬英鎊貸款幫助中國抑制通貨膨脹,被拒絕;1938年3月15日,為防止日本貨幣戰擊垮中國經濟,中國再次向英國要求2000萬英鎊貸款,並說明以向英國出口鎢和銻來擔保,仍被拒……到了1939年5月5日,蔣介石為了向英國示好,甚至親自向英國駐華大使卡爾表示,如果歐戰爆發,中國政府可以提供20萬人替英國保衛香港,但依舊被英國拒絕……

1938年10月華南華中相繼淪陷,英國在華勢力範圍基本為日本控制。

英國感覺在華利益被嚴重侵犯,終於決定對中國提供援助,但只同意先給50萬鎊(合230萬美元)為滇緬公路購買卡車,以及500萬英鎊(合2300萬美元)的外匯貸款用於平穩中國經濟。

可以說,直到1940年,英國對華軍事援助微乎其微。

1940年英國稱可以提供援助,但中國需要“派遣壯丁三四十萬人協助英國作戰”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史迪威在緬甸叢林與中國將領商討作戰方案

到1940年秋天,德意日三國結成同盟,日本南進步伐加快,英國越來越感到其遠東領地安全受到直接威脅。

在此情況下,英國終於決定與中國開展合作保護其遠東利益。

1940年10月,英國大使卡爾主動向蔣介石建議“中國可以要求英國提供軍火、彈藥、飛機等,如果英國不能籌措飛機的供應,可以轉商美國政府供給,中國還可要求英國提供貸款100萬英鎊。”

而作為回報,中國需"考慮派遣壯丁三四十萬人,協助英國作戰",還要求中國“於日本向馬來及新加坡進攻之時,以大軍攻擊廣州地帶,以牽制日軍之南一下”,並說明中國這一軍事行動所消耗的軍火、彈藥,應由英美補充。

隨後,英國的確在1940年底向中國提供1000萬英鎊貸款(合4600萬美元),但提供武器裝備卻是一句空話,英國在宣佈提供貸款的當月就通知中國政府不能提供武器和軍事人員,只是口頭許諾什麼考察將來可能合作的基礎,提高駐華軍事武官的地位,擴大其武官處等。

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對華提供財政援助貸款共1550萬英鎊(合7200萬美元),其中的2/3是1940年後提供的。而在這之後,由於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還需要美國提供鉅額援助,對華援助基本停止。

後期:從美國爭取到大量援助,但兩國間齟齬不斷

抗戰期間美國對華援助是最多的,但由於中國的弱國地位和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考量,致使兩國從一開始就齷齪不斷,後來美國更是為了儘快結束對日作戰而出賣中國利益。

戰爭初期由於經濟利益,面對蔣介石求助美國反應冷淡

抗戰初期,美國不願捲入中日戰爭,因為他與日本有巨大的商業利益。

從1931年到1940年,美國對日本的出口平均佔其對遠東總出口的40%,從日本的進口占美國從遠東總進口的21%。

日本是僅次於英國和加拿大的美國第三大顧主,特別是在軍用物資方面。根據統計,1937年美國對日軍事輸出達1.68億美元,佔對日輸出總額的58%。

美國對日軍事輸出對日本侵華至關重要,誠如美國前國務卿史汀生所說,如果沒有這種援助,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就可能被制止。

正因為有如此大的商業利益,抗戰爆發後,羅斯福在1937年9月14日宣佈:“在美國發出新的指示以前,凡屬美國政府的商船一律禁止向中國或日本運送任何種類的軍火、軍用裝備或軍需品。”

蔣介石曾多次要求美國"絕對禁運軍用材料與器具與日本,尤以鋼鐵、煤油為最",但都被拒絕。

但蔣介石篤定美國“必能有所作為”,求援外交以爭取美國為中心

儘管美國對蔣介石的求援態度冷淡,但蔣介石認為:

"英國老謀深算,說之匪易,俄國亦自有國策,求援無效。惟美國為民主輿論之國,較易引起俠義之感,且羅斯福總統確有解決遠東整個問題之懷抱。如輿論所向,國會贊同,則羅斯福總統必能有所作為。"

因此,國民政府最終確定了以爭取美國為中心的戰時外交方針。

1938年6月9日,蔣介石把中國戰時外交方針綜括為以下幾點:

一、對英美應有積極信賴的方案提出,應運用英美之力,以解決中日問題;

二、對蘇俄應與之聯絡;

三、對德應不即不離。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胡適與羅斯福

為儘快加強對美外交工作,1938年9月,國民政府派遣胡適出任駐美大使,並交代其對美爭取四項內容:

一、促成美國修正中立法;

二、儘快爭取美國財政援華;

三、促請美國對日實行“隔離”政策,限制美日貿易;

四、期待中美英三國在亞洲合作,並以美國牽制英國,防止歐洲戰爭爆發後英日妥協。

經過外交人員的艱苦努力,1942年之前美國對華提供了1.7億美元貸款

直到1940年,蔣介石向美國的求援都收效甚微,只用白銀和物資交換到兩筆貸款:

一筆是在抗戰的第一年裡,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獲得了1.38億美元。

利用這筆錢,中國購買了價值4800萬美元的戰爭物資,其中包括279架飛機。

另一筆是以五年內向美國出售22萬噸桐油為條件獲得的2500萬美元貸款,主要用於購買汽車及改善滇緬路的運輸。

在這段時間裡,羅斯福政府對華援助極其謹慎,其援華的最低目標是維持中國抗戰不致崩潰,最高限度是不致引起日本對美國採取報復行動。

1940年之後,隨著日本在華軍事行動嚴重影響到了美國利益,美國終於下決心援助中國。

1940年3月和9月,中美之間達成了華錫借款和鎢砂借款兩項貸款協議,共計5000萬美元,中國政府利用這兩筆貸款購買了汽車、兵工材料、航空汽油等軍需物資,還購買了4.5萬支手槍。

11月下旬,由於日本正式承認南京汪精衛政權,羅斯福擔心"蔣汪之間正在進行一些活動",為了穩住就蔣介石,羅斯福宣佈對華貸款1億美元。

為了爭取上述貸款援助,國民政府的外交人員可謂忍辱負重耗盡心血,當時赴美求援的陳光甫在日記中記載了其中的辛酸:

"餘在此間接洽事宜,幾如賭徒在賭場擲注,日日揣度對方人士之心理,恭候其喜怒閒忙之情景,窺視良久,揣度機會已到,乃擬就彼方所中聽之言詞,迅速推言,藉以維持好感。自(1938)9月來此,無日不研究如何投其所好,不敢有所琉忽。蓋自知所擲之注,與國運有關,而彼方系富家闊少,不關痛癢,幫忙與否,常隨其情緒為轉移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全力援華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珍珠港事件

1941年3月,美國參眾兩院分別通過《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對他“認為其防務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的國家出售、轉讓、交換、租借或以其他方式處理……任何國防物資”。

5月6日,美國正式肯定《租借法》適用於中國。但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美國才真正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

那麼,抗戰期間美國到底給了中國多少援助呢?

援助一:兩筆貸款共6.7億美元

1、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提供的5筆總值為1.7億美元的商業貸款,此筆貸款用途上邊已經交代;

2、1942年春向中國提供了5億美元無償貸款,這筆貨款主要用於幫助國民政府遏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

一是在1942年春發行以美元作為保證金的美金儲蓄券和同盟勝利公債,共計2億美元;

其二是在1943年秋開始用這筆貸款在美購買黃金,然後運回國內出售,共計購金2.2億美元。

援助二:大量軍事物資,包括鉅額“租借”援助和“駝峰空運”

根據《美中關係》白皮書的統計,抗戰勝利(1945年9月3日)以前對華“租借”主要項目如下(單位:美元):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此外,美國還向240萬中國軍隊提供了補給供應,裝備好13個軍(36個師),18個炮兵團,17個汽車兵團和5個特種工兵團。

美軍還開闢了從印度阿薩姆飛過喜馬拉雅山脈到中國昆明的空中運輸線,俗稱“駝峰空運”。

在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裡,為中國空運各種物資共達65萬噸,美國空軍為此損失了468架飛機,平均每月13架,犧牲、失蹤的飛行員共計1579人。

上述援助中只有1945年初運到中國的2000萬美元的紡織品一項是要償還的,其餘全是無償“贈與”。

援助三:人員來華參戰,包括“飛虎隊”、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和第二十轟炸機隊,以及“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

據臺灣方面統計,抗戰期間中國向美國購買與租賃的飛機為1394架(驅逐機1038架、轟炸機244架、偵察機15架、運輸機97架),主要供陳納德招募的“飛虎隊”和後來美軍第十四航空隊以及第二十轟炸機隊協助中國空軍使用,美國空軍在華期間戰績斐然:

除空軍之外,著名的援華抗日機構“中美合作所”也成績斐然。具體情況如下: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情報蒐集:擁有10餘部中程發報機和兩部3000瓦遠程發報機,在各地有分支電臺80餘部,海岸監視哨數十個,在臺灣以及安南、暹羅、緬甸、菲律賓東南亞許多國家都設有情報聯絡點,幾乎所有被日軍佔領的地區,都有情報傳送到重慶總部。

抗戰期間中美所共提供美方4139件重要情報,而美方對我方的交換情報也有1758件。

在電訊偵譯工作方面,中美所在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總共截獲日軍密電11萬多件,並破譯多種密碼。

還破獲情報幫美軍擊斃山本五十六和殲滅日海軍主力。

培訓特種部隊:在全國各地設立11個“中美特種技術訓練班”和8種專業培訓班,訓練和裝備敵後作戰部隊5萬人。擊斃敵寇26799人,傷11642人,俘虜508人,破壞橋樑183座,舢板158只、汽船35只,飛機1架,車頭、車廂425節,庫房271個,鐵路303段,機動機車269輛,營救聯合國飛行員130名。

蒐集氣象資料:在全中國建立有156個氣象站。掌握著中國沿海及內陸、東南亞乃至部分太平洋地區的氣象資料,配合空、海軍打擊日寇。

上述所有這些援助加起來,中國在抗戰中所獲得的美國援助總價值為16.02億美元。

美國利用援助成功將日本陸軍主力釘在了中國戰場,為首先解決歐洲戰爭贏得了時間

美國通過與中國建立軍事合作關係,確實讓中國拖住了日本陸軍主力,使美國得以順利集中兵力用手歐洲作戰。

1944年美國軍隊總數為1000多萬人,其中除部分留在本土之外,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太平洋地區只有90多萬人。

而1941年底日本陸軍總兵力為210萬,其中駐守本土的大約為40萬,用於南進的為40萬,其餘130萬都被釘在可中國戰場。

到1943年11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開始戰略反攻時,日本還有64%的陸軍計43個師、24個獨立混成旅以及45%的航空兵計75個飛行中隊被牽制在中國戰場。

而在太平洋上的日本陸軍兵力則不足30%計22個師,航空兵力佔44%計9個飛行中隊。


但美國策略是“先歐後亞”,且中國國力太弱,因此對華援助始終處於末端

1942年美英首腦決定了“先歐後亞”的全球戰略。這實際上決定了美國對華軍事援助物資在美國整個外援計劃中處於最低位置。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援華物資最少,二戰期間美國整個對外“租借”援助共502億美元,其分配如下:

抗戰時蔣介石爭取到多少軍事援助

2、美國陸軍部還規定,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不能影響美軍與英國的需求。因此,對華援助始終讓位於其他國家的需求,物資經常被挪用,因此得到的很少。

3、幾乎從一開始,美國陸軍和財政部就要求對援華租借物資有嚴格的控制和監督。

租借物資的分配權由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軍火分配委員會掌握,中國不得派代表參加。

4、在丘吉爾訪問美國所召開的第二次華盛頓會議,沒有邀請中國參加,這是對中國明顯的歧視。

此外,英美還拒絕了中國參加聯合參謀長會議要求,答覆的理由僅僅是為了保密。

對此,蔣介石極為不滿,1942年4月19日他向羅斯福抱怨說:“如果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物資分配之機構不能擴大,使中國得以參加,則中國在此次戰爭中,只是一種工具而已。甘地曾指出英美對於東方民族,總未嘗以平等相待,英美迄今未許中國參加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就是一例。我們在作戰中所受之遭遇已經如此則在戰後和平會議席上,又當如何?”

1943年底中國戰場地位下降,美國為儘快結束戰爭出賣中國利益

1943年開羅會議後,美國就逐步放棄了把中國作為主要作戰基地的想法,開始實行對日越島作戰。

同時,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明確表示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從此羅斯福獲得了一個能夠替代中國來擊敗日本的軍事力量。

對美國來說,即便將來在亞洲大陸對日本發起進攻,起決定作用的也將是蘇聯軍隊,而不必完全依靠中國軍隊。

由此,中國戰場對美國來說不再重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為了能儘快結束對日作戰,美國開始出賣中國利益來聯合英國和蘇聯。

在1943年中國努力廢除各種不平等條約時,美國在香港問題上對英妥協,中國也被迫同意暫不討論九龍租借地問題,致使香港問題直到半個世紀後才得以解決。

到1945年雅爾塔會議時,美國更是以外蒙獨立和蘇聯在華特權為條件爭取蘇聯早日出兵,國民政府迫不得已最終屈服此一安排。

結語:

戰時弱國外交四處求援,其過程充滿屈辱和艱辛,得到很多,也失去不少。

國民政府能夠在各大國之間周旋,最終得以維持中國戰局,殊為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