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全面抗战刚爆发,国民政府就马上通过驻外使馆和特派代表到欧美求援。

除财政部长孔祥熙继续在欧洲争取援助外,蒋介石还派孙科到苏联、李石曾到法国、陈公博到伦敦、蒋百里到德国和意大利去争取经济和军事援助。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那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到底争取到多少援助?为争取援助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

初期:德国帮蒋介石训练的30万精锐在淞沪会战被打残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蒋介石的中央军是由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出来的,其中最精锐的部队清一色是德式装备。

37-38年中央军从武器到兵工厂几乎全部来自德国,甚至连中国的防御计划也是德国军事顾问制订的。

正是由于这些德式军事装备和计划,才使得日军迅速打垮中国军队的计划未能得逞。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德国助蒋整训了30万精锐部队,并卖其大量军火物资

早在1928年11月,蒋介石便开始与德国展开军事经济合作,并聘用德国顾问团来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从1934年开始,顾问团帮蒋介石创建了三个“示范师”,并组建了10个炮兵营,并促使国民政府组建工兵、汽车、高射炮、海岸要塞、电信、炮兵航空观测机队等专业化部队。

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前,德国顾问团为蒋介石整编的精锐部队已经接近30万,他们大部分使用德制武器装备,其中包括8万战斗力非常强悍的突击队。

国民政府还从德国购买了大量的军火物资,特别是1936-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

据中德贸易帐目显示:截至1938年8月,至少有1.44亿马克(约合5816万美元)的德国军火物资运抵中国。

特别是1937年底中日激战期间,德国不但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限制对华出口武器,反而加紧对华军火运输。

正如《民族观察》驻远东记者所写的那样:“整师整师的(中国军队),从步枪、坦克到钢盔,都是由我们德国国防军使用过的德式军品装备起来的。”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此外,战前德国顾问还为中方制定了一个发展军火工业的计划。

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汉阳兵工厂1935年初生产出仿造德国“毛瑟”98型的“中正式”步枪,南京兵工厂开始生产一种中国式的马克沁机关枪,河南巩县兵工厂生产一种德国人设计的迫击炮。

在德国顾问团的一位军械专家指导下,巩县还建造了一座防毒面具工厂……可以说,当时中国主要的现代军工产业,几乎全部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建成的。

淞沪一战,德国顾问团近10年的心血在三个月中付诸东流

德国军事顾问参与了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军事部署与指挥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之前,蒋介石请塞克特设计了从上海到南京间的江南国防工事,被称为“东方的兴登堡防线”。

更重要的是,“813淞沪抗战”有大约70名德国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了指挥。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在淞沪战场上,尽管蒋介石将所有的中央军精锐部队全部投入战斗,尽管经德式训练的中国军队在日军攻击下显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中日两军整体实力的差距实在太大,惨败不可避免,耗资100余万元修建的“东方兴登堡防线”甚至未发挥任何抵抗作用就被抛弃。

淞沪抗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中国军队总体伤亡30多万人,其中光德国整编的30万中央军精锐部队就损失了10到18万人,最具战斗力的突击部队损失最大,失去了1万名低级军官,从此基本丧失了独立作战的能力。

可以说,德国顾问团聚近10年心血训练的部队,在三个月之内就损失大半。

德国不愿得罪日本,38年撤回顾问团禁止对华输出军火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孔祥熙和希特勒合影

德国对华军火供应虽然仍在持续,但德国为了不失去其反苏工具日本,开始抛弃中国:

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国将正式承认“满洲国”;

4月德国禁止对华输出军火,德国外交部向中方交涉召回全部在华军事顾问;

6月下旬,为迫使顾问们尽快离华,德方发出极其严厉的训令:凡不遵从者“即认为公然叛国,国内当即予以取销国籍及没收财产处分”。

随后,德方召回驻华大使,中德关系迅速转冷。尽管国民政府一再向德国请求支援并希望挽回中德关系,但一无所获。

1941年7月1日,德国正式承认南京汪精卫政权,重庆国民政府遂与之断交。

中期:苏联援华很慷慨,但45年从东北洗劫了十倍财富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斯大林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此后,苏联开始积极为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斯大林的目标很明确,即让中国有能力拖住日本,使后者无力侵犯苏联远东地区。

而当苏联免除了日本进攻的顾虑之后,斯大林就立即停止了援华。

苏联向中国提供的军火援助有:飞机1235架,大炮1600门,机关枪1.4万挺……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孙科

在淞沪会战打响的第二天,国民政府便向苏联求援,要求其提供350架飞机、200辆坦克与236门大炮,并要求苏联向中国派遣飞行员、航空技师、炮手与坦克手以训练中国人。

之后,1938年1月、7月和1939年4月,立法院长孙科又三次赴苏联求援。苏联为了能够让中国战场拖住日本,对援助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据杨杰日记所载:苏方“对于所需各物,尽量一次给与,且开价极低,一切愿望中国胜利之热诚处处表现”。

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期间,苏联第一批军火运到中国,主要有军用飞机297架、各式火炮290门、坦克82辆、汽车400辆等。

仅此一批,重型武器就超过了德国供应的全部,而且其中一些还是苏联所能提供的最好装备。

苏联援华军火的绝大部分是利用苏联对华信用借款支付的。苏联分别于1938年3月和7月,1939年6月达成对华信用借款三笔,共计2.5亿美元。

中方以锡、铅、钨、锑等金属及生丝、茶、棉花等物资折款归还。

抗战期间中国实际使用的苏联信用借款约为1.73亿美元,这笔钱购买的苏联军用物资有:各类飞机1235架(其中轻重轰炸机318架),坦克82辆,汽车1526辆,牵引车602辆,各类大炮1600门,机关枪1.4万挺,步枪5万枝,步枪子弹1.8亿发,炸弹3万颗,炮弹约200万发,以及飞机发动机及全套备用零件,汽油等军火物资。

派遣空军志愿人员和军事顾问5000多人来华助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空军约有作战飞机300架,淞沪一战,中国空军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仅存作战飞机30架左右。

为此,国民政府向苏联紧急求援,苏联政府迅速从苏联空军中调拨飞机交中国使用,并组织苏联空军志愿人员来华助战。

苏方人员来华后立即担负起两项任务:一是直接参加对日空战和轰炸,二是培训中国飞行员和航空技师,重建中国空军。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联空军志愿队

从1937年秋季至1939年夏季,先后来华的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包括航空技师)有700多人,其中200多人牺牲。

与此同时,苏联教官还为中国培训了1000多名飞行员和80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

据国民政府统计,从1937年8月至1941年,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共击落击毁日机1049架。

1939年夏季,欧洲形势日趋紧张,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分批回国。

此外,应国民政府的请求,苏联又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帮助国民政府训练军队和参与重大战役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根据苏方史料,从1937年至1942年间,先后来华工作的苏联军事顾问有300多人,而苏联军事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加上志愿飞行员等,总数大约有5000人,经由苏联顾问和教官培训的中国军校学员大约有9万人。

在空军、炮兵与坦克兵等技术兵种中,苏联顾问和教官作用重大。

1938年至1941年间,苏联军事顾问还参与了中国正面战场几次重大战役作战方案的制订。

但斯大林拒绝蒋介石出兵抗日请求,45年最终出兵却洗劫了东北,还让中国丢了外蒙

斯大林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其需要让中国拖住日本以避免日苏战争,而当时蒋介石对苏政策的最高目标是苏联参战。

为此,国民政府做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从1937年底开始,一直到1942年苏德战争爆发,蒋介石本人曾三番五次请求斯大林出兵,但斯大林始终拒绝参战。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孙科已相当清楚斯大林的态度,他对蒋介石说:“苏对倭采取严防痛击态度,但若倭知难而退,不再挑衅,苏俄只求保境息争,亦无与倭作战决心。苏援我程度,似限于器械供给与技术协助,若求其仗义参战,解决战局,恐不可能。”

因此他劝蒋介石同苏联"接洽,切勿要求参战,转移中倭战争为苏倭战争"。

但蒋介石并没有放弃,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再提此事,由于斯大林忙于应付苏德战争,再一次拒绝出兵,此事只得作罢。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苏联出兵东北

直到1945年蒋介石被迫跟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斯大林出于争夺在远东利益的考虑,才真正出兵中国东北。

然而此举虽然加速了日本投降,但中国却付出了高昂代价:

1、同意外蒙古通过公民投票独立;

2、允许苏联在东北和新疆保有特殊权益;

3、整个东北日本留下的工业设备和财富被苏联红军洗劫一空,据“东北工侨”善后联络处的调查显示,中国因此损失了20亿美元(当时的币值),是苏联援华物资总数的10倍还多。

1941年后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苏联援助全面撤出

苏日两国在1940年6月诺门坎冲突后已有相互妥协的意向,因此对援华开始冷淡,“此时欲购苏械,希望甚少。已订者尚且不来,新订购者更难免借词延宕。”

1941年开始,三件事使苏联放弃对华援助:

1月,发生“皖南事变”,苏联出面干预,并以停止援助来向蒋介石施压;

4月13日,在看清日本已无意北进之后,苏日签订了《中立条约》,日本的威胁消除;

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暇东顾。

1942年2月,苏联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奉召回国,苏联也不再援华抗日。

英国对援华始终很冷漠

对英求援的过程是所有求援中最为曲折坎坷的。

抗战初期多次向英国求助都被拒绝,后来仅得到50万镑军事援助买卡车。

抗战爆发后,英国是中国的主要求援目标,但英国政府一直对日本姑息迁就,根本不考虑财政援华问题。

在国联的会议上,英国不仅拒绝讨论援华问题,而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火和贷款。

之后,中国政府曾在1937年11月再次对英国正式求助,无果;1938年初,中国要求英国提供3000万英镑贷款帮助中国抑制通货膨胀,被拒绝;1938年3月15日,为防止日本货币战击垮中国经济,中国再次向英国要求2000万英镑贷款,并说明以向英国出口钨和锑来担保,仍被拒……到了1939年5月5日,蒋介石为了向英国示好,甚至亲自向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表示,如果欧战爆发,中国政府可以提供20万人替英国保卫香港,但依旧被英国拒绝……

1938年10月华南华中相继沦陷,英国在华势力范围基本为日本控制。

英国感觉在华利益被严重侵犯,终于决定对中国提供援助,但只同意先给50万镑(合230万美元)为滇缅公路购买卡车,以及500万英镑(合2300万美元)的外汇贷款用于平稳中国经济。

可以说,直到1940年,英国对华军事援助微乎其微。

1940年英国称可以提供援助,但中国需要“派遣壮丁三四十万人协助英国作战”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史迪威在缅甸丛林与中国将领商讨作战方案

到1940年秋天,德意日三国结成同盟,日本南进步伐加快,英国越来越感到其远东领地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在此情况下,英国终于决定与中国开展合作保护其远东利益。

1940年10月,英国大使卡尔主动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可以要求英国提供军火、弹药、飞机等,如果英国不能筹措飞机的供应,可以转商美国政府供给,中国还可要求英国提供贷款100万英镑。”

而作为回报,中国需"考虑派遣壮丁三四十万人,协助英国作战",还要求中国“于日本向马来及新加坡进攻之时,以大军攻击广州地带,以牵制日军之南一下”,并说明中国这一军事行动所消耗的军火、弹药,应由英美补充。

随后,英国的确在1940年底向中国提供1000万英镑贷款(合4600万美元),但提供武器装备却是一句空话,英国在宣布提供贷款的当月就通知中国政府不能提供武器和军事人员,只是口头许诺什么考察将来可能合作的基础,提高驻华军事武官的地位,扩大其武官处等。

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华提供财政援助贷款共1550万英镑(合7200万美元),其中的2/3是1940年后提供的。而在这之后,由于英国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还需要美国提供巨额援助,对华援助基本停止。

后期:从美国争取到大量援助,但两国间龃龉不断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是最多的,但由于中国的弱国地位和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考量,致使两国从一开始就龌龊不断,后来美国更是为了尽快结束对日作战而出卖中国利益。

战争初期由于经济利益,面对蒋介石求助美国反应冷淡

抗战初期,美国不愿卷入中日战争,因为他与日本有巨大的商业利益。

从1931年到1940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平均占其对远东总出口的40%,从日本的进口占美国从远东总进口的21%。

日本是仅次于英国和加拿大的美国第三大顾主,特别是在军用物资方面。根据统计,1937年美国对日军事输出达1.68亿美元,占对日输出总额的58%。

美国对日军事输出对日本侵华至关重要,诚如美国前国务卿史汀生所说,如果没有这种援助,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可能被制止。

正因为有如此大的商业利益,抗战爆发后,罗斯福在1937年9月14日宣布:“在美国发出新的指示以前,凡属美国政府的商船一律禁止向中国或日本运送任何种类的军火、军用装备或军需品。”

蒋介石曾多次要求美国"绝对禁运军用材料与器具与日本,尤以钢铁、煤油为最",但都被拒绝。

但蒋介石笃定美国“必能有所作为”,求援外交以争取美国为中心

尽管美国对蒋介石的求援态度冷淡,但蒋介石认为:

"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国亦自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国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侠义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如舆论所向,国会赞同,则罗斯福总统必能有所作为。"

因此,国民政府最终确定了以争取美国为中心的战时外交方针。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把中国战时外交方针综括为以下几点:

一、对英美应有积极信赖的方案提出,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

二、对苏俄应与之联络;

三、对德应不即不离。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胡适与罗斯福

为尽快加强对美外交工作,1938年9月,国民政府派遣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并交代其对美争取四项内容:

一、促成美国修正中立法;

二、尽快争取美国财政援华;

三、促请美国对日实行“隔离”政策,限制美日贸易;

四、期待中美英三国在亚洲合作,并以美国牵制英国,防止欧洲战争爆发后英日妥协。

经过外交人员的艰苦努力,1942年之前美国对华提供了1.7亿美元贷款

直到1940年,蒋介石向美国的求援都收效甚微,只用白银和物资交换到两笔贷款:

一笔是在抗战的第一年里,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获得了1.38亿美元。

利用这笔钱,中国购买了价值4800万美元的战争物资,其中包括279架飞机。

另一笔是以五年内向美国出售22万吨桐油为条件获得的2500万美元贷款,主要用于购买汽车及改善滇缅路的运输。

在这段时间里,罗斯福政府对华援助极其谨慎,其援华的最低目标是维持中国抗战不致崩溃,最高限度是不致引起日本对美国采取报复行动。

1940年之后,随着日本在华军事行动严重影响到了美国利益,美国终于下决心援助中国。

1940年3月和9月,中美之间达成了华锡借款和钨砂借款两项贷款协议,共计5000万美元,中国政府利用这两笔贷款购买了汽车、兵工材料、航空汽油等军需物资,还购买了4.5万支手枪。

11月下旬,由于日本正式承认南京汪精卫政权,罗斯福担心"蒋汪之间正在进行一些活动",为了稳住就蒋介石,罗斯福宣布对华贷款1亿美元。

为了争取上述贷款援助,国民政府的外交人员可谓忍辱负重耗尽心血,当时赴美求援的陈光甫在日记中记载了其中的辛酸:

"余在此间接洽事宜,几如赌徒在赌场掷注,日日揣度对方人士之心理,恭候其喜怒闲忙之情景,窥视良久,揣度机会已到,乃拟就彼方所中听之言词,迅速推言,藉以维持好感。自(1938)9月来此,无日不研究如何投其所好,不敢有所琉忽。盖自知所掷之注,与国运有关,而彼方系富家阔少,不关痛痒,帮忙与否,常随其情绪为转移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全力援华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珍珠港事件

1941年3月,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对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5月6日,美国正式肯定《租借法》适用于中国。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才真正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

那么,抗战期间美国到底给了中国多少援助呢?

援助一:两笔贷款共6.7亿美元

1、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提供的5笔总值为1.7亿美元的商业贷款,此笔贷款用途上边已经交代;

2、1942年春向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无偿贷款,这笔货款主要用于帮助国民政府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一是在1942年春发行以美元作为保证金的美金储蓄券和同盟胜利公债,共计2亿美元;

其二是在1943年秋开始用这笔贷款在美购买黄金,然后运回国内出售,共计购金2.2亿美元。

援助二:大量军事物资,包括巨额“租借”援助和“驼峰空运”

根据《美中关系》白皮书的统计,抗战胜利(1945年9月3日)以前对华“租借”主要项目如下(单位:美元):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此外,美国还向240万中国军队提供了补给供应,装备好13个军(36个师),18个炮兵团,17个汽车兵团和5个特种工兵团。

美军还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飞过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国昆明的空中运输线,俗称“驼峰空运”。

在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为中国空运各种物资共达65万吨,美国空军为此损失了468架飞机,平均每月13架,牺牲、失踪的飞行员共计1579人。

上述援助中只有1945年初运到中国的2000万美元的纺织品一项是要偿还的,其余全是无偿“赠与”。

援助三:人员来华参战,包括“飞虎队”、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和第二十轰炸机队,以及“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据台湾方面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美国购买与租赁的飞机为1394架(驱逐机1038架、轰炸机244架、侦察机15架、运输机97架),主要供陈纳德招募的“飞虎队”和后来美军第十四航空队以及第二十轰炸机队协助中国空军使用,美国空军在华期间战绩斐然:

除空军之外,著名的援华抗日机构“中美合作所”也成绩斐然。具体情况如下: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情报搜集:拥有10余部中程发报机和两部3000瓦远程发报机,在各地有分支电台80余部,海岸监视哨数十个,在台湾以及安南、暹罗、缅甸、菲律宾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设有情报联络点,几乎所有被日军占领的地区,都有情报传送到重庆总部。

抗战期间中美所共提供美方4139件重要情报,而美方对我方的交换情报也有1758件。

在电讯侦译工作方面,中美所在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总共截获日军密电11万多件,并破译多种密码。

还破获情报帮美军击毙山本五十六和歼灭日海军主力。

培训特种部队:在全国各地设立11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和8种专业培训班,训练和装备敌后作战部队5万人。击毙敌寇26799人,伤11642人,俘虏508人,破坏桥梁183座,舢板158只、汽船35只,飞机1架,车头、车厢425节,库房271个,铁路303段,机动机车269辆,营救联合国飞行员130名。

搜集气象资料:在全中国建立有156个气象站。掌握着中国沿海及内陆、东南亚乃至部分太平洋地区的气象资料,配合空、海军打击日寇。

上述所有这些援助加起来,中国在抗战中所获得的美国援助总价值为16.02亿美元。

美国利用援助成功将日本陆军主力钉在了中国战场,为首先解决欧洲战争赢得了时间

美国通过与中国建立军事合作关系,确实让中国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使美国得以顺利集中兵力用手欧洲作战。

1944年美国军队总数为1000多万人,其中除部分留在本土之外,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太平洋地区只有90多万人。

而1941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为210万,其中驻守本土的大约为40万,用于南进的为40万,其余130万都被钉在可中国战场。

到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战略反攻时,日本还有64%的陆军计43个师、24个独立混成旅以及45%的航空兵计75个飞行中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

而在太平洋上的日本陆军兵力则不足30%计22个师,航空兵力占44%计9个飞行中队。


但美国策略是“先欧后亚”,且中国国力太弱,因此对华援助始终处于末端

1942年美英首脑决定了“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这实际上决定了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物资在美国整个外援计划中处于最低位置。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援华物资最少,二战期间美国整个对外“租借”援助共502亿美元,其分配如下:

抗战时蒋介石争取到多少军事援助

2、美国陆军部还规定,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不能影响美军与英国的需求。因此,对华援助始终让位于其他国家的需求,物资经常被挪用,因此得到的很少。

3、几乎从一开始,美国陆军和财政部就要求对援华租借物资有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租借物资的分配权由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军火分配委员会掌握,中国不得派代表参加。

4、在丘吉尔访问美国所召开的第二次华盛顿会议,没有邀请中国参加,这是对中国明显的歧视。

此外,英美还拒绝了中国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要求,答复的理由仅仅是为了保密。

对此,蒋介石极为不满,1942年4月19日他向罗斯福抱怨说:“如果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与物资分配之机构不能扩大,使中国得以参加,则中国在此次战争中,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甘地曾指出英美对于东方民族,总未尝以平等相待,英美迄今未许中国参加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就是一例。我们在作战中所受之遭遇已经如此则在战后和平会议席上,又当如何?”

1943年底中国战场地位下降,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出卖中国利益

1943年开罗会议后,美国就逐步放弃了把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基地的想法,开始实行对日越岛作战。

同时,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明确表示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从此罗斯福获得了一个能够替代中国来击败日本的军事力量。

对美国来说,即便将来在亚洲大陆对日本发起进攻,起决定作用的也将是苏联军队,而不必完全依靠中国军队。

由此,中国战场对美国来说不再重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为了能尽快结束对日作战,美国开始出卖中国利益来联合英国和苏联。

在1943年中国努力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时,美国在香港问题上对英妥协,中国也被迫同意暂不讨论九龙租借地问题,致使香港问题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得以解决。

到1945年雅尔塔会议时,美国更是以外蒙独立和苏联在华特权为条件争取苏联早日出兵,国民政府迫不得已最终屈服此一安排。

结语:

战时弱国外交四处求援,其过程充满屈辱和艰辛,得到很多,也失去不少。

国民政府能够在各大国之间周旋,最终得以维持中国战局,殊为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