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維基百科裡認爲閩語是上古漢語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漢語呢?

為什麼維基百科裡認為閩語是上古漢語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漢語呢?

這主要是有幾點:

第一是閩南語裡的日常語言之文言文成分:是目前漢語方言中最多的,如人稱與親戚朋輩的稱謂,閩南語中的吾、汝、伊(他/她),兄、丈人(岳父)、姊(姐)、妗(舅媽)等,都是相當純正的文言文讀法和字詞。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相當古老的字詞用法,比如讀書稱「讀冊」、半夜叫「暝」、粥叫「糜」、鍋叫「鼎」、衣服叫「裳」。

這些都是相當強有力的上古漢語遺存證據,因此,儘管「八姓入閩」的族譜記載,今人似多不相信,因為確實也是後世追述的,但是,由於閩南語裡的上古字詞用法的普遍遺存,說閩南語和上古漢語有聯繫,看來是可信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閩南語具有「文白兩讀」的特性——就是閩南語讀書的聲音和發音與平時口語的發音、聲音、用法都有所不同,這表明閩南語是經過文人墨客們改造過的,因此,考據閩南語裡的文言文式字詞用法,需要辯證具體看待。

然而,「文白異讀」確實又是上古漢語乃至中古、近古(元明清)漢語的通用慣例,自周以降,由於儒家逐漸成為國學國教,因此讀書人必須學習《詩》《書》《禮》《樂》等先秦典籍,按孔子“雅言也”的說法,必須要使用周朝的官話,也就是「雅言」。

這就導致了上古漢語一直有兩種音系,雖然目前還無法構擬周代「雅言」,漢代以後的雅言也已經因五胡亂華失傳了。但是周秦漢後,讀書用雅言謂之「讀書音」,平時說話用「白話文」,卻是史書記載的鐵板釘釘的漢語傳統慣例。

因此,即使考慮現代閩南語是經過唐宋時或之後的人為改造過的因素,但說它與上古漢語有聯繫,也是仍然說得過去的。

第二點就是閩南語的“方言島”特性。

於區域而言,閩南語不算是方言島孤立語——雖然閩南語不像粵語那樣,有統一的標準音,而且比粵語分支的土白話複雜且種類要多得多了——不同地區的閩南人做不到像不同地區的廣東人那樣,直接使用一門標準的閩南語來交流。 雖然如此,但是「廈門片」與「漳泉片」的閩南語還是脫穎而出,因此,閩南語對比區域而言,不算孤立的方言島。

然而,對比其他漢語方言,卻是妥妥滴的方言島,因為它真的與其他漢語方言幾乎沒有聯繫,在官方定義的漢語八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南方言、閩東方言和粵方言中,即使是普通話人士最難聽懂的粵語與客家話,也可能可以經過交流做到聽懂20-30%,因為粵語與客家話的字詞發音,和普通話就有不少聯繫的,比如讀唐詩宋詞,普通話與粵語、客家話讀同一首詩,韻腳大家都押得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閩南語雖然也有不少古詩詞可以做到押韻,但是其發音與普通話、粵語、客家話卻相去甚遠:這就表明,閩南語和其他漢語方言真的很不一樣。

除了未被官方認定的溫州話外,我想,再沒有第二門漢語方言如此特別,特別到其他漢人聽不懂,連學會的可能性都很低。

那麼:與眾不同就說明它是最古老的上古漢語嗎?

答:還不能這樣下結論,但是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溫州話一樣,雖然溫州人認為溫州話也是漢語方言,但是由於溫州在上古時屬於閩越族(也是百越族)的聚居地,後雖於漢武帝時期閩越國被滅,大部閩越人被從今福建、廣東地區強徙入江浙地區,然而,雖然如此,但溫州與福建寧德卻依然是古閩越人的聚居地。
為什麼維基百科裡認為閩語是上古漢語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漢語呢?溫州、寧德在往後的兩千年裡,從來又是戰爭的避風港(如南宋曾行在溫州)。因此,今天溫州話儘管同樣與閩南語與眾不同又晦澀古奧,但是追究其語言音素,吳越古語的成分會更加重,當為合乎邏輯的。

為什麼維基百科裡認為閩語是上古漢語而其他方言是中古漢語呢?注:莫說溫州話,就是江浙方言,都大量吳越餘存,而不獨是漢語餘存。

而溫州話裡的文言文成分與「文白異讀」也不夠閩南語的多和規範、正式。

溫州話與上古漢語官話(即雅言)的聯繫牽強的最大一點是:溫州自古不熱政。

進入唐宋後,閩南出仕人,這是公認的,也是有史為證的,溫州自不缺人傑,但是論總數,是浙江地區最不熱衷從政的,當是事實。

今日的分子人類學專家對閩南人進行了一定範圍的基因檢測,證實大多數閩南人確實是漢人,這說明漢武帝“悉徙”閩越人入江浙,是行之有效的。如此一來,則閩南語確實是目前漢語方言中遺存最多上古漢語的一例,恐怕是應該客觀承認的事實。

但是,千萬不能混淆的是,閩南語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最接近上古漢語,不代表它就一定、或是和上古漢語相差無幾,或差別不遠。這是不能混淆的,沒有哪門語言可以永久不變,經歷過近兩千年的時間,上古漢語基本失傳,這是學界蓋棺定論的事。史書中,如南朝《切韻》也記載了此事,這些都表明,目前的漢語方言,包括閩南語在內,號稱最接近中古漢語的粵語、客家話也罷,都是相較於現代而言,而不是指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