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受訪者稱在二手交易平台遭遇陷阱

39.6%受访者称在二手交易平台遭遇陷阱

39.6%受访者称在二手交易平台遭遇陷阱

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交易閒置物品的新渠道,但也存在各種交易陷阱,如偷樑換柱、發釣魚鏈接等,讓用戶利益受損。

上週,青年調查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東西時,39.6%的受訪者稱遇到過交易陷阱。受訪者遇到較多的交易陷阱包括:交換物品被賣家“偷樑換柱”(37.4%)、買家收貨後申請退款但不退貨(34.8%)、沒收到買家的付款(33.7%)以及當面交易時強買強賣(33.4%)。

39.6%受訪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遇到過交易陷阱

四川大學學生劉揚(化名)曾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過吉他、效果器和一些其他音樂設備,有過一次被騙的經歷。“今年2月底,我在某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看中一把琴,賣家也看中了我的琴,我們商量見面交換。到了約定的時間,對方說自己沒空,我把我的琴寄過去後,隔了一天他發了快遞。結果,我的琴被他簽收了,但我當著快遞員的面拆開他寄來的包裹,卻發現是個空盒子”。

劉揚馬上給對方打電話,但接不通。“在平臺聯繫上後,對方裝糊塗,我就給他發了空盒子的照片和短視頻。他卻質問我是不是當著快遞員的面拆開的。我覺得自己被騙了,去派出所報了警”。

劉揚說,因為當時雙方都沒有太多現金,就約定在平臺上把琴的價格改為10元,方便對方買。“這導致我被騙之後向平臺投訴也解決不了問題,很麻煩。而且我們的溝通過程並不都在平臺上進行,而是通過其他社交軟件。他當時給了我一個等級較低的QQ號。我提出過疑問,但他解釋說自己不怎麼用社交軟件,我就相信了。後來對方騙走了我的琴就把我拉黑了”。

調查顯示,39.6%的受訪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東西時遇到過交易陷阱,44.0%的受訪者沒有遇到過,16.4%的受訪者沒有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過東西。

39.6%受访者称在二手交易平台遭遇陷阱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二手交易平臺只是賣家和買家交易的中介,大部分情況下,賣方掌握信息相對多,而買家則需要自主判斷商品的真偽和質量。在交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有的賣家會要求買家先行支付貨款並確認收貨後才發貨,但寄送的卻是不符合描述的商品,出現“強買強賣”的情形。還有一種交易方式是物物交換,賣家在寄送過程中“偷樑換柱”,之後玩消失。

調查顯示,受訪者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東西,遇到較多的交易陷阱是交換物品被賣家“偷樑換柱”(37.4%)、買家收貨後申請退款但不退貨(34.8%)、沒收到買家的付款(33.7%)以及當面交易時賣家強買強賣(33.4%),其他還包括:買家收到貨品後再挑刺砍價(24.5%)、賣家發釣魚鏈接(13.9%)、買家制造多付款假象、詐騙賣家錢財(12.5%)等。

“在二手平臺上買賣物品要留意對方是否通過了實名認證”

劉揚說,對方在平臺上拍自己的琴拍了兩次,兩次留的電話是不一樣的。“對方第一次留電話說自己留錯了,但我都截圖保存了。我發現自己被騙後給他打電話,他死不認賬。我就打他聲稱留錯的那個電話,結果是他家人的”。

劉揚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我在網上交易時有個習慣,不管認不認識我都要留對方身份證正反面的照片,我自己的也會發給對方。我憑藉這些信息與他家人溝通,他媽媽問了我很多問題,確認我不是騙子之後,著手處理了這件事。最後這個買家坦白他是想利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漏洞,用自己的琴盒來換我的吉他、琴盒、琴包。最後,他媽媽把他的琴寄給了我,並附了道歉信,還多付了琴價格的20%作為補償”。

劉揚希望,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能聯合快遞公司提供檢驗物品的服務,確認與平臺上發佈的物品相符,再幫助發貨。

曹磊表示,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發展還處於探索階段,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在二手平臺上買賣物品要留意對方是否通過了實名認證,信用等級如何;避免用其他通訊軟件溝通,仔細甄別對方發來的是否為釣魚網站鏈接;線下當面交易要選擇自己熟悉的地點,謹慎付款;收到快遞後一定要先驗貨再簽收。

他還提醒,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買賣東西時,賣家要實事求是地描述商品的瑕疵,買家購買時要知曉商品瑕疵。對於貴重物品,儘量同城見面交易。賣家發貨前,最好給物品多拍一些照片,避免買家退貨時“偷樑換柱”,或故意毀壞物品再要求退貨。

受訪者中,女性佔51.6%,男性佔48.4%。已工作的佔86.9%,學生佔10.5%。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