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領悟了這四個字,你想不優秀都難

春秋時期,魏國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做縣令。

在兩國交界處,分屬魏楚的兩個村莊比鄰而居,兩國村民都喜歡種瓜,宋就到任的這年春天,這兩個村的村民又在交界處種下了瓜。但是,這年春天天氣持續乾旱,連續幾個月不下雨,兩村村民的瓜苗都長得很慢。

不過,魏國的村民比較勤勞,大夥一起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挑水澆苗。這樣一來,魏國的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了,比楚國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的村民比較懶,沒有去挑水,但看到魏國人的瓜苗長得比自己的好,心裡有些不舒服,於是在夜裡悄悄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裡去踩瓜秧。

魏國人發現這種情況後,便感到非常氣憤,商量著要到楚國人的瓜地裡去踩他們的苗。

因為這事有可能引起兩國衝突,便有人悄悄將這件事情報告給了縣令宋就,於是宋就來到這些村子裡,說自己已經知道這件事,認為這是楚國人做得不對,但是他勸村民們消消氣,不要去踩楚國人的瓜秧。村民們正在氣頭上,聽縣令勸他們忍氣吞聲,便忍不住說道:

老子《道德經》:領悟了這四個字,你想不優秀都難

“難道就這樣任由他們欺負我們,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

宋就搖搖頭說道:“不是你們怕他們,而是如果你們這樣去踩了他們的瓜秧,固然解了一時心頭之恨,但是,他們肯定也不會善罷甘休。這樣,你來我往,最後結果便是,你們和他們誰也收不到一個瓜。”

村民們一聽是這麼個道理,就皺著眉頭問縣令:“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宋就不慌不忙地說:“你們每天夜裡去紿他們澆地,至於結果,到時就知道了。”

淳樸的村民們果然按照縣令的建議去給楚國人澆瓜。楚國的村民發現自己去踐踏人家的瓜,人家不僅不記恨,還給自己澆瓜,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件事後來也被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便將此事上報了楚王。楚王原本對弱小的魏國虎視眈眈,知道此事後,深受感動,於是主動與魏國修好,並給魏國送去許多禮物,並稱贊魏國竟然有如此好的官員。

魏王得知此事,重重地賞賜了宋就和這個村莊的百姓。

故事至此,可能大家已經知道這四個字是什麼了。

以德報怨。

再看另一則故事:

西漢專權皇后呂后死後,劉氏皇族集團與功臣遺老集團經過與呂氏集團的一番鬥爭後,取得勝利,漢文帝劉恆登基,恢復了劉家江山。但經過朝廷各勢力之間的權力鬥爭,中央朝廷的力量大大地分化了,而劉恆先天政治力量不足,性格也比較仁慈軟弱,於是一些地方上有影響的勢力便有些不把他放在眼裡,伺機而動。尤其是湖南、江西、兩廣、福建、雲南、貴州等邊緣地區的諸侯王們因為山高皇帝遠,有恃無恐,中央政府也對他們沒什麼辦法。

老子《道德經》:領悟了這四個字,你想不優秀都難

其中的南越王趙佗,乾脆直接稱帝,與漢朝分庭抗禮,並且興兵到湖南長沙的邊境,準備向北進攻。

趙佗原本是河北人,是秦末農民起義的英雄好漢之一。秦朝被推翻以後,北方爭雄的勢力比較多,相對弱小的他便到南方在廣東當了土霸王,並自稱南越王。那時五嶺以南地區,尚未開發,為邊遠的蠻荒煙瘴之地,漢高祖劉幫建立漢朝後,亦奈何他不得,為暫時穩定天下,便乾脆承認了其南越王的地位。後來呂后亂政,他聽說故鄉的兄弟被誅,祖墳被挖,對漢朝十分怨恨。呂后一死,趙佗看中央無人主政,自認為有資格即皇帝位,窺伺漢室。

對於趙佗這種咄咄逼人的架勢,漢文帝認識到自己初登大寶,政治地位並不鞏固,擔心一旦發生內戰,其他的地方勢力也會蠢蠢欲動,那樣漢王朝便危險了。

為了穩住趙佗,漢文帝採取了一系列柔和的手段。

老子《道德經》:領悟了這四個字,你想不優秀都難

趙佗

首先,他派人給趙佗修了祖墳,然後親自修書給趙佗,派使者前去慰問。在信中,漢文帝稱趙佗為和自己父親同輩的長輩, 並自我謙虛了一番,然後表示願意恢復承認他的南越王地位,允許他自由治理自己的轄區,並賜予他許多禮物。並且,對於趙佗所說的他之所以進犯湖南的原因是對那裡的兩位軍事將領不滿的情況,漢文帝也將其中的一位調動了一下。

最終,趙佗有感於漢文帝的誠意,自動取消了帝位,並罷兵回南方去了。

當然,除了撫慰的一面,漢文帝還做了一些相應的軍事部署,但總體看來,漢文帝是通過這種以德報怨的方式平息了這場干戈,使國家避免了一場危險的動亂。

以德報怨,真正領悟了這四個字的人,想不優秀都難。老子在《道德經》中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便得到了善,進而促使人人向善。這兩則故事便充分說明了你如果能夠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往往能夠感化對方,收到比強硬的對抗更好的效果。

“不善者吾亦善之”即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也是一種深沉的智慧。他提醒我們更好地去處理生活中的事情。當然,這並不容易做到,但你一旦做到了,受感動的可能不止是對方,還包括你自己。只要你心懷陽光,陰霾的外在環境將傷害不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