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人只穿裙子不穿褲子?

小九九﹎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氣候溫暖。

褲子和裙子(裳)比起來,顯然褲子比較保暖。

但中國古代前半段,氣溫是比較高的。

今天,中國只剩下雲南的中緬邊境還有野象,因為以北的冬季氣候寒冷,大象受不了。

商周時期,黃河流域就有很多大象。

到了漢代,長江流域也有很多大象,大家都聽過曹衝稱象。

到了南宋時期,中國的湖南、福建等地,還有很多大象。

既然大象都能活,就說明氣溫很高,人還有穿褲子的必要嗎?

第二,不需要騎馬

古代遊牧民族人人都是穿褲子的,因為裙子不能騎馬。

但中國古人都是農耕民族,基本不需要騎馬。戰國、漢代的中國馬匹很多,但主要也是用來拉車的。

趙武靈王編組騎兵時,因為裙子不能騎馬,被迫開始胡服騎射,其實也就是穿胡人的褲子。

但當年胡人的褲子就是今天的開襠褲,沒有褲襠,僅僅是保護雙腿的。

後來才逐步出現連襠褲,主要是冬季騎馬容易凍壞雞雞。。。

第三,農業勞動都是光屁股

薩沙老爸說,在幾十年前,蘇北農民下地幹活(寒冬除外),基本都是光屁股。

為什麼呢?主要是衣服不多,怕搞髒搞壞了衣服。

中國古人也是如此,下地幹活都是不穿衣服的,因為當時的布料更值錢。

別說古代,到了明末的滿清來說,布料也是珍貴的。一旦有滿清韃子兵被打死,身上的衣服裡面被人剝光。在被明禁運布料的時代,一身衣服可是很值錢的。最後皇太極被迫下令不許隨便扒衣服,違者嚴厲處罰。

一般勞動人民的古人,也就一套衣服可穿,不可能勞動時候穿。

既然如此,那麼裙子和褲子也沒有什麼不同,都一樣了。

第四,褲子和裙子其實都差不多。

古人一般不穿內衣褲,裙子裡面就是空空的。

換句話說,只要一抬腿,就會露出生殖器。

所以古人對於坐臥的禮節是非常嚴格的。

大家看看電影三國演義,官員待客一律是跪著。

而荊軻死前,故意叉開腿對著秦始皇,就是用雞雞對著他,是一種侮辱的意思。

但褲子也好不到哪裡去!

早期的褲子沒褲襠,胡人直接就是這麼穿,方便大小便。

漢人則文明一些,開襠褲外面還套個裙子,遮住雞雞。但遮的住上面遮不住下面,只要一抬腿開始能夠看到的。

王莽篡漢時期,有個叫做淳于長的官員被王莽殺了。理由是他當王莽姑媽(皇太后)的面,隨便上下馬。在當年,這是極端沒有禮貌的表現,等於暴露自己雞雞給婦女看,確實是死罪。

有褲襠的褲子,要到南北朝才逐步出現,一說也是受胡人的影響。

第五,中國文化,褲子是野蠻人穿的

在元代之前,中國士族官員都沒有穿褲子一說。

只有武夫,底層社會的人才穿褲子。

根據中國傳統,褲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至於女人,更是絕對不能穿褲子。中國古代道學家認為,女人隨便分開兩條腿對著男人,就是死罪啊!!!

如果有上層社會的女人穿褲子,就像今天有女人在故宮裡裸體行走一樣,震驚全國的。


薩沙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這種東東的! 所以不光女人不穿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










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這種跪姿坐,是不夠舒服的(不信你試試),而且很不科學的,青年少經常這樣坐,會妨礙腿的發育的。






但是在古代中國,以跪姿坐確是最符合禮儀態的,婦女更必須如此。在日本,這種坐姿一直延續到了近代。二次大戰前日本女子的
腿有點彎,除了可能缺鈣外,這種坐姿也起了很壞的作用。 為什麼會這樣?這和古代人所穿的褲子形式有關。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




在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較經凍。 那時,窮人則可能根本就不穿褲子。



《三國志》中明確記載賈逵(曹丕時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輕時因貧窮,連冬天都不穿褲子,夏天就更不用說了。 穿那種開襠的褲子的情況下(更不用說不穿褲子),把兩條腿分開伸直的箕坐方式當然是極不禮貌的行為,盤腿坐也是不合適的。雖然跪著坐是很累的。大概對於上流社會的女性,箕坐更是個絕對要不得的壞毛病。其實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劉邦曾在正式場合下箕坐而且還罵人,這是極不禮貌的。



除了坐的姿勢外,還有些別的講究。比如上車時腿不免要抬高翹起來,可能會露寶,所以上車時必須注意周圍有沒有尊貴的人,特別是尊貴的女性,否則就是嚴重失禮。王莽就曾到皇太后(王莽的姑母)那裡都去告狀,說一個叫淳于長的人對著自己的母親上車,是為“驕佚”。 在一些網上曾看到一文說漢朝某皇帝的淫慾甚強,其宮女竟然都穿開檔褲。事實上,那時大多數人都穿開檔褲,絕非只有這一個皇帝因慾望過強而令宮女穿開檔褲。不過,后妃宮女都穿這樣的褲子,確給想幹什麼就有權幹什麼的皇帝大開方便之門。



漢昭帝(一個不算差的皇帝)身體欠安,醫生及周圍人都認為應禁止性生活。於是令宮女們都穿“窮褲,多其帶。”窮褲和現代褲子可能仍不同,否則就不需要“多其帶”了。這在《漢書》上官皇后傳中有記載。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在東漢時,由西域又傳入了一種輕便的摺疊椅,叫作胡床,好象也是先在軍隊中流行的。胡床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人們將坐在這種可摺疊的椅子上叫作“據”,仍只能用於不需要講求禮貌的非正式場合,或在軍營中。 其實,當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跪姿坐已經沒有合理性了,但是,這樣不合理的姿勢仍延續了一段時間。在唐代,除了可摺疊的胡床外,不能摺疊的
凳子和椅子也出現了。高腳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畫及敦煌壁畫中都出現了。唐代以後,人們再也不以跪姿為坐的正常姿勢了。 兩條腿下垂著坐在椅子上要比跪著,臀部放在兩腳跟上舒服的多,人們當然會選擇坐椅子而放棄跪姿,這樣的進步是很自然的。


不過,我們也不必為古人穿開檔褲和跪在那兒辦公、吃喝宴會、聊天、教書和學習而奇怪。這是歷史發展過程所致。在差不同時,別的地區,例如古希臘、古羅馬人們只是用塊布將身子裹起來,不比我們先進。


CC婭茜


其實,古人幾千年就就有類似於褲子的衣著了,當然最早是從遊牧民族那裡開始的,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我們還發現過距今3000多年的褲子,這也是我們現在能發現的最為悠久的褲子了,而且這是一條有襠褲哦。

遊牧民族嘛,一年到頭在馬上馳騁,穿著寬鬆的長袍那是極其不方便的,像蒙古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直接把長袍的“裳”給剪破了,這樣就有點像小孩子穿的開襠褲,便於在馬上騎行。

中原地區的人,商周時期,那都是穿著寬大的袍子,一層一層的,這打仗的時候是很不方便的,不過那時候中原地區的人打仗主要還是戰車和步兵等,真正的改變是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開始的,這也是為了應對北部遊牧民族的襲擾而做出的一定應對之策。師夷長技以制夷嘛,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不過普通老百姓還是穿長袍。

到了漢代,一般富家子弟在長袍裡,在腿上套上類似於長筒襪的織物,這也是為了保暖用,這種襪子被稱為“絝”,有錢一些的人則用絲織品等高檔織物做襪子,這個就被稱為"紈",“紈絝子弟”的稱呼就這麼來的,形容有錢人家的子弟,當然一般老百姓還是布衣布衫裹身而已。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正兒八經的褲子—“褌”出現了,這是連襠褲,這時候椅子已經出現了,人們逐漸不再跪坐著議事,反正有了這種褲子,坐著也不用擔心走光,“跪坐遮羞”也慢慢成為歷史。當然很多人習慣上還是要在外面有個類似於裙子的衣物,褲子和裙子彼此疊穿一直沿襲到清代。衣裳衣裳,上衣下裳,裳就是指的裙子。


五雲論史


主要還是織造工藝的問題,在一開始發明布的時候是葛布,這是一種粗型布料,用很簡單的方式織造,便宜又便於大規模生產,但是這種布料穿在身上很不舒服,與身體摩擦很受傷,尤其是在陰部那種比較嫩薄的地方。能想象一下拿織布袋的那種布料來做內褲那一定會很酸爽的。所以在一開始沒有褲子穿還是因為材料的問題,穿著不舒服。

其次,在後來發現絲綢可以作為內襯衣物的時候那便開始發明了褲子。但是這種褲子也只是侷限在高富階層,因為普通人穿不起這種玩意兒,但是高富階層又不需要幹活,倒是顯得推廣沒啥實際意義。但是款式卻是留下來了,這就給了後來棉布出現後推廣褲子做了鋪墊。因為男人在幹活的時候穿單條褲子,在汗水浸泡下對皮膚會摩擦得很厲害。

也就是說,褲子在一開始是作為工作服使用的!即便是女人,穿褲子也是為了能幹活!

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女人能穿裙子就不會穿褲子,因為當時沒有姨媽巾,女人來了月事很不方便,直到晉朝時期有人發明了姨媽帶才開始普及穿褲子!


優己


《易經》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人們只穿長裙,還沒有褲子一說。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都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直到魏晉南北朝末期,人們在正式場合仍然跪坐。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而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也是為了保暖。
直到漢昭帝,人們才把形式上的褲子真正的稱之為“褲”。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曰:“絝,脛衣也”。又曰:“惲,重厚也

”。《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也就是說那時的褲子都只有兩隻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因此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




藝者浪人


在遠古時代,人們用獸皮樹葉圍在腰間,這便是最早的裙子,同時也是人類最早的的服裝。當然,這時的裙子談不上美觀。


中國裙子的歷史裙子這種服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繡,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


《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古代人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襉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紅裙。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有不同之處。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婦女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襉裙”。


小郭談史


一言以蔽之,不是不穿,是沒有嘛。但是要掰開了細說,這個問法又是不嚴謹的,因為褲子並非起源於現代,自漢代以後就有了,雖然並沒有像如今這樣,成為人們的日常著裝,大範圍普及。

我們老說衣裳衣裳,其實大部分人可能都搞不清楚什麼是“衣裳

”——上衣下裳,《說文解》裡明確說“裳”乃“下裙”,這是中國古代商周時期人們衣服的基本形制,也是漢服的基本款式

下裙是怎麼進化而來的呢?茹毛飲血的時代,人們最初的著裝style,就是獸皮腰裡一圍嘛。原始的皮裙,是那時當之無愧的時尚icon

到了

商朝,騎馬成為日常的出行方式,圍著裙子跨上跨下的,實在是誰伸腿誰知道,人們想了一個辦法,把裙子前後各豁開兩道口子。但這樣問題又來了,腿一不小心就會裸露在外,很不雅觀啊,對策是人們發明了脛衣——兩條腿上各套上兩條“絝”,用帶子系在腰上。

脛衣看起來有點像褲子,但和褲子最大的區別是:它只遮得住腿,遮不住關鍵部位……為了防走光,人們不得不在腰部又加了條類似圍裙的服飾(真替古人的盛夏捏把汗orz)。

看影視作品也好,讀古代典籍也罷,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人分外注重禮節,行、坐、臥、跪……無規矩不成方圓,講究得不得了。你當是今天的人就比古人粗鄙嗎?No,No, No!實在是因為古人稍有不慎,隨時有可能春光乍洩啊

戰國時代,脛衣的升級版“窮絝”出現了,用人話來解釋,這玩意兒就是開襠褲。不過很可惜,上流社會的人們並不喜歡這樣用起來很方便但看起來不美好的裝束,只有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得日日干活,時時下地,沒有閒工夫端坐嗑瓜子,穿它多方便啊,果斷上了身!

東漢末年,受胡人服飾的影響,新的褲型出現了——大口褲,正如其名,它的兩隻褲管做得特別肥大,乍一看有些像裙子,褲子肥,上衣自然就要緊一些了,與大口褲配套的上衣叫做“褶”,兩者一起穿起來,合稱“袴褶”。說方便也方便,說美觀也美觀,可以說這是當時最流行的著裝風格了。

至於開襠褲是什麼時候合襠的呢,也是從胡人那裡傳過來的,叫“”。但一開始,上流社會仍然特別反對……所以它成為時尚單品,還得往後再數個幾百年。

魏晉南北朝之後,民族大融合時期,漢人服飾風格受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更深了,總的走向是日漸告別繁瑣浮誇,走向輕便實用。但受封建道法觀念的束縛,“褲子”仍然是男性專屬,女人只能寬袍大袖,把身體曲線遮蓋得嚴嚴實實。

到了民風開化的唐朝,褲子終於不再是男人的衣服了,女人也敢大大方方地穿著,騎馬出街,一展英姿。話說為什麼合襠的褲子在這時大範圍流行起來了呢?也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嗯。因為椅子流行起來了……


飲水君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中國古人當然穿褲子。

如果只是問“古代”,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人都穿各種各樣類型的褲子。

但褲子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這在世界各文明裡都是如此。

最早出現的服裝是遮蔽下體的遮羞布,當人類直立行走,將下體暴露在前方,並且有了文明和羞恥觀念以後,原始人類首先想到的就是用獸皮、樹葉甚至簡單的紡織物綁在腰前,成為第一件服裝——遮羞布。在古代文獻裡稱為“蔽膝”,或者“巿”等,巿就像腰間垂掛方巾的樣子。

“先知蔽前,而知蔽後”,有了簡單的縫紉和紡織條件以後,人類逐漸希望整個下身都能遮蔽保護起來,將多塊(成群)獸皮或紡織物用骨針經過簡單的縫紉,製成“裙”,也就是“裳”,有了第二件服裝,裙子。

隨著文明觀念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製作更加複雜有領有袖的上衣,於是才有了衣,上衣遮蔽上身,下裙遮蔽下身,是很基本原始的服裝組合。

∧身著完整蔽膝、衣、裳的商代玉人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所謂“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說的就是文明早期形成的“衣、裳”組合。

但中華歷史並沒有一直停留在這麼原始的階段。

首先是衣裙相連的“深衣”

春秋戰國時代,征戰頻繁,禮樂崩壞,服裝也有新的變化,人們覺得衣、裳、蔽膝分離的服裝太過累贅,將衣裳相連縫合在一起,製成一種可直接蓋到腳面的長袍,稱為“深衣”,直接將整個身體包裹起來,一步到位。

∧春秋戰國時代形成衣裙相連的深衣,將整個身體包裹,不容易走光,對合襠褲的需求也不高。

緊接著褲子也出現了

此時紡織縫紉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地步,可以製作相當複雜的服裝。腿部的遮蔽保暖也需要加強,於是在兩腿套上褲腿,形成褲子的雛形。這種套在腿上的褲腿出現很早,最早發現的實物可能超過5000年,是許多文明都出現過的腿部保護服裝,

由於長長的深衣兩側不開衩,不容易會有走光的問題,所以最早的褲子是開襠的,當然也對起居形態有了禮儀要求,比如兩腿前伸的做法便是不雅的。

這時的開襠褲和我們現在概念的開襠褲還不一樣,兩條褲腿由一條褲腰連在一起,褲腰在背後開衩,穿著時有大面積的重疊,雖然後襠不縫合,實際效果與合襠褲類似,其實也不會走光。中原出土較早的一件褲子(當時稱“袴”)出自湖北馬山戰國楚墓,褲腿寬大收口,褲長116釐米,褲腰寬度達95釐米,在後側圍合。

在開檔長褲裡頭,往往還會穿著類似三角褲的褌,在商周時代許多僕役勞動形象中都可以看到僅穿短褲的樣子。

所以如果從春秋戰國開始算,中國古代人也是穿褲子的。


胡人先形成的合襠褲

遊牧民族需要經常在馬背上騎射,所以很有可能較早開始使用合襠褲,我國發現最早的合襠褲也集中出土在新疆一代(最早出土的一件約3300年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合襠褲)。趙武靈王所謂“胡服騎射”指的也是胡人的窄袖衣和合襠褲。到了漢晉時代,合襠褲在中原已經很普遍了,也有很多種款式,比如犢鼻褌、窮袴等等。


新疆尼雅出土的長樂大明光錦女褲


唐宋在合襠褲外套穿開襠褲

唐宋時代,合襠褲和開襠褲一直都同時存在,並且依然有兩種不同的名稱,合襠稱“褌”,作為裡褲,開檔曰“袴”,作為套穿的外褲。初唐顏師古所注《急就篇》之“袴褌”條下說:“袴謂脛衣也,……袴之兩股曰襱。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可見袴是套穿在外,襠不縫合的外褲;褌則是穿在袴內,合襠貼身的裡褲。宋代甚至還有多件褲子套穿的穿法,在外褲褲腿開衩。

南宋黃升墓出土的一種合襠褲,在外側褲腳開衩,可以露出裡面褲腿的層次。

明清時,合襠的褌逐漸成為褲子的主流,“褲”這一稱呼也定型下來。雖然漢族女性傳統穿著上衣下裙,但裙內依然必須穿合襠褲。有的非正式場合,也可以只穿褲子而不在外套裙子。

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幾種褲子,都是合襠褲。


幾件清代女褲


所以,說中國古人不穿褲子是不正確的。


揚眉劍舞


在以前的封建社會中,對於女性而言,兩條腿分立,成何體統?穿褲子那就是明顯勾引男人嘛,這是一方面的原因,還有就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沒有發展到女性穿褲子的時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關於“褲子”的記載,但與現代人所穿的褲子有很大出入,那時候的褲子雖然是有兩個褲腿,但是褲襠是不縫合在一起的,可以稱為廣義上的開襠褲,裡面加一層襯褲目的就是為了保暖腿部。女人們只穿裙或者“裳”,到了冬天為了防止腿部受凍,就在腿上套一個套筒,這也許是早期褲子的雛形。但是那時候的褲字寫作袴,可以解釋為“兩股各跨別也”,基本上就是“脛衣”的意思,只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


到了漢朝,大家耳熟能詳的漢靈帝,都知道他淫慾甚強,命令宮女在宮中穿著開襠褲來回行走,目的就是為了方便皇帝行事。事實上,那時候大多數人都穿“開襠褲”,絕非只有這一個皇帝因慾望過強而下令宮女穿“開襠褲”。另有記載,漢昭帝身體狀態不好時,大夫和大臣們曾建議皇帝禁止性生活,為保江山社稷,下令宮女們“窮褲,多其帶”,即使皇帝“獸性大發”,一時半會兒也解不開,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帝隨時隨地行“周公之禮”的慾望,但是這裡的“窮褲”仍然不同於現在的褲子。


南北朝的胡女,曾穿著到臀部的短褶,腰間束帶,下身是褲口很寬的的大口褲,非常好看精神,胡服的熱潮席捲了唐初風尚,女性穿翻領長袍,束帶,下身緊口褲和皮革靴,但這些穿著也僅限在社會中上層,底層的勞動人民只是用簡單的粗織麻布裹上腿,用束帶一綁就算完事。不論哪個朝代,他們都是在潛移默化的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

因此,古代人只穿裙子不穿褲子,可以說那是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正如《易經》裡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男人們上衣下裳,女人們只穿裙子長袍,這是傳統,是禮儀教化,而那些歷代的“道德家”們都虎視眈眈,他們就是希望把女性掩蓋在寬袍大袖裡,以此隱藏女人們的性別特徵,目的為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但是否真的能夠減少“犯罪”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不過,現代的女人們幸福的很,封建社會的舊俗已被新時代盪滌乾淨,新時代的女性不再受到任何拘束,她們已經解放天性、解放身體,而穿裙子儼然又成為新時尚,這一定不是歷史的倒退!


(圖片源於網絡)

【敬請關注頭條號:《小小嬴政》歡迎評論,點贊轉發】


小小嬴政


古人不是一直不穿褲子,是在歷史上一段時間內不穿。大家簡單想一下就能知道,穿裙子,是很不利於開展生產和戰鬥的,註定要被淘汰。後來,民族融合,我們跟少數民族學習,逐步改良了穿著。

我們看古裝劇,時常會被劇中衣決飄飄、風姿綽約的女子迷倒,但她們穿的不是褲子,她們只穿裙子或“裳”。一直到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都是沒有褲子這種東西的。

那古人先前為什麼不穿褲子呢?其實這和傳統的禮節和道德有關。

那個時候的人們把女人穿褲子和道德綁定在一起,如果女人穿褲子就意味著會分腿而立,是有違婦德的,女子們當然不敢穿,這種觀點延續了數千年。使得女人一直穿裙子。

同時,古代很重視女子的言行舉止,特別是穿著要得體,不能露腿露手,古代女子結婚前是不可以讓除了夫君以外的人看到自己的腳的,當然,婚後也不可以,不然會被說成不守婦道,不守女戒,不能做賢妻良母。

其次,在古代的禮儀中,坐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坐在椅子上,“坐”其實是跪著的,是臀部壓在兩腿上,然後跪在墊子上。大家都看過《荊軻刺秦》,裡面的荊軻,“箕踞而罵”,是一種羞辱的姿勢。所以,坐在椅子上把腿分開是很不禮貌的。而且,穿褲子經常使用跪姿會有束縛。為了日常行禮更便利,裙子飽受受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