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M制導能不能上艦?我國有一型驅逐艦採用了它,但代價很大

對於TVM制導來說,由於指令制導的部分需要參與導彈攻擊目標的全過程,包括中段飛行和末段攻擊階段,因此對地面或艦載雷達要求極高,不但要全程奉陪到底,而且對能力的要求也是極高的。同樣,地面或艦載雷達也必須同時具備半主動雷達制導的目標照射功能,以及無線電指令制導的對目標和導彈的高精度跟蹤能力,同時地面/艦上指揮控制系統還必須具備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並配備先進的雙向通信數據鏈系統。可見,TVM制導是一種較為複雜的制導體制。因此,採取了TVM制導體制的防空系統如“愛國者”PAC-2、S-300等都配備了先進的相控陣雷達系統,集搜索、跟蹤、引導、火控、照射等功能於一體,而普通的機械掃描雷達是很難擔當此重任的。TVM制導對陸上/艦載系統的要求還要高於以“標準”-2為代表的中段指令修正+末段半主動雷達制導的複合制導體制。作為一種主流的遠程半主動彈,“標準”-2實現遠程區域防空能力對跟蹤雷達和照射雷達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多部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機械掃描雷達配合工作後即可滿足其基本制導需求,這已經在“基德”級、KDX-2等非“神盾”防空艦上得到了體現。

TVM制導能不能上艦?我國有一型驅逐艦採用了它,但代價很大

“裡夫”-M系統發射艦空導彈的瞬間,它是S-300的海基版

在海基平臺上,早期的防空艦大都採取了類似“標準”-2的中段指令修正+末段半主動雷達的制導方式,或者採取全程半主動雷達制導,而很少採用TVM制導方式,就是因為TVM制導相比半主動雷達制導對艦上系統的要求更高,導致艦上系統過於複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採取TVM制導體制的多為陸基防空系統,就是因為陸基防空系統對系統複雜度的承受能力要好一些。而海基平臺受限於艦艇噸位的限制,對於包括雷達在內的艦上設備是能簡化則儘量簡化,否則就有可能超出艦艇平臺的承受能力,或擠佔其它作戰系統的空間。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俄羅斯“裡夫”-M/SA-N-6艦空導彈系統。“裡夫”-M是從陸基S-300防空系統移植而來的,也繼承了後者的TVM制導方式,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整套系統體積龐大、設備複雜。這一點我國海軍也是深有體會的。我國當年為了建造051C驅逐艦而引進俄製“裡夫”-M艦空導彈系統時,由於整套系統過於龐大,連俄羅斯人都不認為這玩意能塞進051C驅逐艦7 000噸級的艦體,要知道人家那邊是裝在萬噸以上的巡洋艦上的。據說“裡夫”-M不包括雷達和垂髮,整套系統僅後端處理設備就多達20多個機櫃,為此很讓我國軍工頭疼了一陣,最後我國設計人員愣是將其簡化到2個機櫃,並硬生生地塞了進去。051C驅逐艦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小的,雖然勉強搭載了48單元的導彈垂髮系統,但艦橋前方的平臺只能配備2組共16單元垂髮,艦體後部平臺上雖然配備了4組垂髮,卻是以犧牲直升機庫為代價而獲得的,這直接影響到了艦載直升機的搭載能力,並進一步影響到051C的其它作戰能力,如反潛能力。當然,“裡夫”-M系統體型龐大以及051C驅逐艦搭載困難,不光是導彈制導體制方面的問題,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TVM制導能不能上艦?我國有一型驅逐艦採用了它,但代價很大

051C驅逐艦為了容納“裡夫”-M系統,放棄了直升機機庫

051C型驅逐艦配備的是俄製30N6E1型搜索/火控雷達(該雷達也配備於俄羅斯“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上),採取相控陣雷達體制,屬於一種單面旋轉陣,據稱工作於X波段。由於雷達天線的尺寸較大,發射功率增強,最大作用距離可達300千米,能同時制導12枚導彈攻擊6個不同目標。整個系統除了防空作戰外,還具備了一定的反導攔截能力,其制導精度足以用於攔截末段高速飛行的戰術彈道導彈。不過,30N6E1相控陣雷達的性能指標雖然看上去較為理想,但由於採取了單面旋轉式的雷達天線,只能在90°~120°左右的方位角範圍內對特定方向的空中目標進行跟蹤和防禦作戰,因此它的整體防空性能與“神盾”艦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加上30N6E1相控陣雷達的天線尺寸較大,難以安裝至較高的位置,只能安裝在051C艦體後部的平臺之上。由於前方建築和相關設備的遮擋,使30N6E1雷達的前方視野受到很大限制,綜合以上因素導致了051C型驅逐艦並不具備全向的遠程區域防空能力。但正是由於TVM制導體制的要求較高,導致了30N6E1雷達的尺寸重量過大,無論是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還是我國051C型驅逐艦,都無法將其安裝至桅杆頂端,從而導致其全向視野範圍受到影響。

TVM制導能不能上艦?我國有一型驅逐艦採用了它,但代價很大

051C型驅逐艦配備的俄製30N6E1型相控陣火控雷達

此外,影響TVM制導上艦的另一個限制因素是,在同等級別的艦載雷達系統的支持下,TVM制導的多目標攻擊能力要差於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這是因為在TVM制導體制下,艦上系統的制導負擔要遠大於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無論是艦載雷達的跟蹤和火控能力、艦上指揮控制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還是雙向數據鏈的通信能力,都有可能會構成瓶頸而影響到TVM制導的多目標攻擊能力,即水面艦艇的抗飽和攻擊能力,而這正是艦上防空的重要指標之一。半主動雷達制導的艦空導彈無論是中制導還是末制導階段,對艦載雷達系統的要求都相對較低,尤其是在末制導的目標照射階段對艦載火控/照射雷達的要求低,不但“火控盾”能完美支持末段目標照射服務,甚至老式的機械掃描式照射雷達也能支持(比如“伯克”級驅逐艦上的AN/SPG-62照射雷達和KDX-2型驅逐艦上的STIR-240照射雷達)。但TVM制導就要挑剔的多了,其不但要求艦上火控雷達提供對目標的照射,還要求火控雷達具備很強的目標跟蹤能力,一般的火控/照射雷達是難以滿足TVM制導的要求的。我們可以看到,不光051C型驅逐艦採用了先進的30N6E1相控陣火控雷達,而且俄羅斯“光榮”級、“基洛夫”級(改進前)巡洋艦也都配備了體型巨大的“頂罩”火控雷達(採取無源相控陣體制),其尺寸達到6.2米(長)×5.6米(寬)×7.65米(高),天線總重量達到26.5噸,為艦上的SA-N-6艦空導彈系統提供火控支持。而這些尺寸巨大的雷達系統無疑對載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適裝性不容樂觀。

TVM制導能不能上艦?我國有一型驅逐艦採用了它,但代價很大

體型龐大的“頂罩“火控雷達

TVM制導能不能上艦?我國有一型驅逐艦採用了它,但代價很大

俄羅斯“光榮”級巡洋艦在艦體後部配備了“頂罩”火控雷達

可見,相比TVM制導體制而言,半主動雷達制導的艦上適配性更好,更適合上艦。綜上所述,作為兩種非常相似的制導體制,雖然TVM制導相比半主動雷達制導在性能上存在著一定的優勢,但在多種因素的限制下,導致其並不適合上艦。相反,半主動雷達制導由於制導體制相對簡單,在艦載防空系統上得以普遍應用。

歡迎購買《兵器知識》雜誌獲取更多詳細內容!

TVM制導能不能上艦?我國有一型驅逐艦採用了它,但代價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