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可以攻下齐国自封齐王?

沧海渔樵惯看古今


谢邀。韩信破齐的意义非比寻常,它使项羽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疲于奔命的困境,此时刘邦集团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雏形。楚汉战争中,韩信在连续拿下魏国、赵国、代国、燕国之后,收到了刘邦的命令,汉军要对齐国动手了。



于是,韩信引兵东进伐齐,行军未至平原渡口,他听说刘邦派郦食其充当说客招降齐国,既然意欲兵不血刃的招降齐国,为何还要派大军攻打齐国?韩信大为不解,不知刘邦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此时韩信举棋不定,思前想后打算撤军,好在蒯通看出了他的心思,说了一番话,坚定了韩信攻齐的决心。

蒯通这个人不简单,是个能言善辩的谋士,当年正是他力劝韩信三分天下,避免鸟尽弓藏的结局,可惜韩信念及刘邦厚待之恩,并没有采纳。蒯通对韩信说,攻打齐国是汉王之命,你又没有收到汉王退兵的命令,如果就此罢兵撤军,岂不是违抗了汉王的命令?再者郦食其一介儒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降齐国,使七十余座城尽归汉王。将军领兵数万,征战沙场,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还不如一个区区儒生的功劳大,岂不令天下人耻笑?

韩信如梦初醒,率兵渡河攻齐。与此同时,齐国已决定归降刘邦,齐王田广,丞相田横每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对汉军放松戒备。韩信乘此机会,一鼓作气,一直打到临淄。齐王大为惊恐,继而怒火中烧,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二话不说就把他扔在锅里煮死了。



齐王向楚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与齐王田广合力抵抗汉军,号称兵马二十万之众。龙且骄横跋扈,根本没把韩信放在眼里,他急于求战,率军摆开阵势与汉军隔潍水对峙。韩信命人连夜做了一万多条袋子,里面盛满沙土,置于潍河上游,并且率一半人马进攻龙且阵营。

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败,龙且大喜,率军渡河追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堵塞在潍河上游的沙袋,河水汹涌泛滥,龙且的军队死伤大半。韩信发动了总攻,杀的齐楚联军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主将龙且被杀死,潍河对岸的齐楚联军见龙且大败,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大获全胜,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

这就是韩信破齐的全过程,可以说他不费吹灰之力的平定了齐国,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他盖世无双的军事才能。齐国平定之后,韩信上书刘邦,说齐国是一个狡诈多变,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不如让我做代理齐王,这样齐国的局势必将安定。



当时刘邦被项羽紧紧围困于荥阳,形势危急,刘邦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看到韩信如此赤裸裸的邀功请赏,甚至是以下犯上的砍价还价,顿时火冒三丈,大骂韩信不解荥阳之急却想自立为王。

张良和陈平劝说道,如今汉军处境不妙,如果拒绝韩信称王的请求,必定使他心生不满,极有可能发生变乱,不如顺水推舟遂其所愿,以安其心方为上上之策。刘邦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改口道,大丈夫屡立战功,平定诸侯,威震天下,怎么只能做个暂时的代理王呢?就封他做个真王吧!

于是,刘邦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至此韩信终于如愿以偿,所以韩信的这个齐王不是自封的,而是刘邦封给他的,虽然刘邦并非心甘情愿,但形势所迫,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其实,我想说恰恰是这个齐王的封号,为韩信日后招来了杀身之祸,因为正是从此时开始,韩信逐渐成为刘邦的心头大患。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汉三年(前204)底,汉军大将军韩信听从谋士蒯通的建议,趁着汉齐和谈,突然发兵攻齐,齐王田广忙烹杀汉使郦食其,逃往潍水东岸的高密,楚王项羽闻讯,忙遣大将龙且率军二十万前往支援,结果潍水一战,韩信巧施妙计,在潍水上游建坝蓄水,水淹楚军先头部队,并将轻率过河的楚帅龙且当场斩杀,从而大破齐楚联军,平齐七十余城。韩信乃大摇大摆的住进齐国王宫,命人将投降的楚军与齐军全部收编,一来二去,他手底下已有足足四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和楚汉任何一方抗衡了。

然而,汉王收到捷报后,却派了一个使者,去到襄国,给张耳落实了赵王之位。

一年前,韩信在破赵之后,曾上书申请封自己的搭档张耳为赵王,汉王答应了,却迟迟没有兑现,一直拖着不给办,却在如今这个微妙时刻来办,这是啥意思?

韩信立了大功,刘邦却跑去封了张耳为王,这是啥意思?

显然,刘邦是想告诉韩信:就算你立了再大的功,封不封王,封谁做王,什么时候封王,都是寡人说了算,跟你没关系,该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的你不要瞎想。

另外,刘邦终于落实了张耳的赵王之位,也是害怕万一韩信有了不臣之心,欲染指赵国土地,张耳做了赵王,总得卖命抵挡一阵。

而与此同时,汉王又接连派遣使臣,催促韩信赶快来广武帮他打项王,因为项羽最近老是在汉营前挑衅,汉王虽深壁高垒不应战,但又觉得很没面子,所以想让韩信来帮他找回面子。

韩信虽然并不擅长政权权谋,但也读懂了刘邦的意思,于是他以齐国未定,不肯发大兵相助,并写了一封书信准备上承给刘邦,解释自己的行为,另外还有个不成熟的小要求,希望刘邦能够考虑一下。

汉王刘邦受伤了,他禁不住项王的屡屡挑战,终于冒险出营,至阵前宣项王十大罪状,结果被项王暗箭所伤,好在张良随机应变,让汉王带伤巡视军营,这才稳定了汉军的军心。

之后,汉王跑去成皋养伤,痊愈后又回关中巡视了一番,继而返回广武,刚好接到韩信的书信。

汉王拆开书信,只见信中写道:

“臣韩信稽首顿首上言:国无其主,难以化理;民非权合,何以制伏?臣仰仗天威,随到奏捷,斩龙且于潍水,杀田广于城阳,军威虽镇,而人心未定。齐地变诈之国,其民反复不常;兼南邻楚国,其势不定,恐或生乱;今臣权轻,不足以安之,愿请齐王印,暂为假王(代理齐王)以镇之。待民心宁辑,即统兵随车驾伐楚,则疆宇奠安,海隅宾服,世为汉土,于变时雍矣。臣未敢擅便,赍表上请定夺。”

韩信太天真了,他还以为汉王会了解他安定齐国的苦心,还以为自己想当个代理王的要求并不过分,殊不知他此举正好刺中汉王的痛处!在汉王看来,韩信这就是彻彻底底的政治要挟与敲诈,这是任何一个君主都无法容忍的事情!

于是汉王览信大骂道:“乃公伤病困苦在此,旦暮望你来助我,反欲自立为王耶?操!”

韩信的使者听了,顿时跪了下来,一时不知所措。

但就在这个时候,殿上张良陈平二人凑到汉王身边,附耳说了些什么,就听汉王爆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声,然后继续骂道:

“操!韩信真器小也!大丈夫定天下,制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一边笑着,汉王一边走下阶来,拍了拍韩信使者的肩膀,然后转身对张良说道:“子房,那就有劳卿亲自跑一趟,把齐王的印信送去吧!卿乃寡人首席谋臣,由卿代表寡人去见韩信,才显寡人封王之郑重,卿可告诉齐王,寡人一刻也不曾忘了他的功劳,待灭楚之后,我定与他共享天下!”

韩信使者分明看到,汉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半边脸是抽搐着的。

谁也无法体会汉王内心有多么的惊恐,又有多么的愤怒。

但是无论他有多么惊恐,多么愤怒,他都必须强压下来,装作一副很开心的样子。

因为当他忍不住骂出声的时候,张良陈平二人凑过来偷偷踩了他一下脚,提醒他道:“大王,我方正不利,安能禁韩信之自立为王乎!不如因而立,顺水推舟,好言善待之,使其守齐;不然,恐生变测。”

说的没错,现在事实就是韩信羽翼已丰,没人能阻止他高飞了,与其让他飞走甚至反过来啄伤自己,不如先用食物稳住他,待有机会再拔掉他的翅膀不迟。总之,现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惹怒韩信,而要小心翼翼,小心翼翼的供着他,哄着他,强迫自己暂时爱上他。

于是汉王立刻改口了,其变脸之快,连张良陈平都感觉无语。

张良陈平不知道,汉王在这么说的时候,他的心在滴血,那股强压下来的惊怒,让他已经痊愈的箭伤伤口,都有些隐隐作痛了。谁能想到,堂堂汉王居然要在一个无名使者面前卖力演戏,悲哉!

一个能在利益面前压住意气的人,才是真正做皇帝的料啊!所以韩信再厉害,只能做个短命齐王,而永远做不了皇帝。


千古名将英雄梦


根本原因就是人心,项羽无法攻占齐地就是因为丧失了齐地的人心,而韩信之所以能够占据齐地获封齐王则是因为俘获了人心。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就是双方对待齐地百姓和齐国贵族田氏的不同态度。

项羽分封诸侯触怒田荣

项羽西入关中后,大封十八路诸侯,而他的分封标准则主要有两条,一是在秦末战争中的战功大小,二是是否跟随自己入关。

而这种标准则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为了笼络那些握有兵权的将领,原来的战国七雄就变成了十八路诸侯,且不得不压缩原六国旧贵族的封地,并对其进行改封和迁移,例如燕王韩广改封辽东王、赵王赵歇改封代王、齐王田市被改封胶东王。二是未跟随项羽入关的将领并未分封,例如齐将田荣、赵将陈馀。

田荣对于项羽不分封自己本就很恼火,对于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将田儋之子田市改封胶东王,却将齐将田都封为了齐王,将末代齐王的孙子田安封为了胶东王则更加气愤。于是他一怒之下率兵击败齐王田都,田市因惧怕项羽,想要返回胶东也被田荣所杀,随即又攻杀了济北王田安,重新一统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同时公开反楚。

而赵将陈馀对于项羽将赵歇改封为代王,却将张耳立为赵王也很恼火,于是向田荣借兵杀回赵地,击败并赶跑了张耳,迎回赵王赵歇,赵王赵歇则封陈馀为代王。赵地、代地随即也公开反楚。

项羽平定齐地却丧失人心

对于齐地的公开反叛,项羽很是恼怒,在征调九江王英布之兵而不得后,只得率兵亲自前往平定,双方在城阳展开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史记·项羽本纪》)在田荣兵败身死后,项羽却仍然没有收兵,反而继续向北攻杀,一路烧毁房屋、坑杀田荣降卒、掳掠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项羽的所作所为,不但没能彻底平定齐地的叛乱,反而激起了整个齐地百姓的怒火,最终“齐人相聚而叛之”,田荣的弟弟田横则收拢齐地残兵数万人,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在城阳重新竖起反旗。项羽由于田横的反叛不得不驻留齐地,却由于齐地百姓的拼死反抗,数度攻击齐地而未下。

项羽因田荣的反叛而迁怒于齐地百姓,一路烧杀掳掠,从而直接丧失了齐地百姓之民心,导致齐地百姓拼死反抗,这是项羽始终未能彻底平定齐地的根源所在。

而随后彭城之战爆发,项羽不得不放弃平定齐地,率兵返回救援彭城,随后便和刘邦开始了长期对峙,对于齐地的叛乱再也没有精力予以关注。

韩信、刘邦成功俘获人心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齐地田氏与项羽为敌,而刘邦又与项羽死战,于是在刘邦派出郦食其游说齐地时,田横并未表现出敌意,甚至同意与汉军讲和,解除了齐国对汉军的防备。然而韩信在蒯通的劝说下,突然出兵攻齐,齐军大败,田横恼怒之下烹杀了汉军使者郦食其。

在汉军出尔反尔之后,齐王田广求助于楚,项羽派龙且前往支援,却被韩信和曹参再度击败。汉将灌婴随即追剿齐军,俘虏了齐国守相田光,再度击败田横,田横逃往梁地投靠彭越。紧接着,韩信兵分两路,一方面令曹参向胶东进军,击杀了齐将田既;另一方面令灌婴追击齐将田吸,田吸同样被杀。至此,齐地军队全部败亡。

而齐地之所以能迅速稳定,与韩信和刘邦的策略密不可分。一方面韩信在击败齐军之后,并未向项羽那样大肆迁怒于齐地百姓,而是迅速稳定局势,安抚百姓,这取得了齐地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刘邦并未为难已经逃走的田横等田氏宗族,甚至在击败项羽后还下诏令郦商不许为郦食其报仇。


至于韩信自请封为齐王而被同意,则更好理解了,当时齐地虽然已经被汉军攻占,可毕竟中间隔着西楚,无法直接予以统治管理,为了避免楚地再发生动乱,刘邦虽然对于韩信自请为齐王比较恼怒,但在张良的建议下还是同意了韩信的请求。


香茗史馆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不是项羽拿不下齐国,连刘邦,英布,彭越他们都惧怕项羽,每战必败,在当时如韩信孤军遇项羽短期内不一定能战胜项羽,何况田荣.,田横他们。这些主要与项羽所制定的制度,策略和当时的形势有关。首先他的分封天下诸侯是天下大乱,战火重起的主要原因,二对叛乱的势力不分轻重缓急,哪里有叛乱项羽就率兵到哪里平叛,不把哪些叛乱势力彻底干净地消灭,当西线刘邦在大闹天宫时,项羽就丟下齐国的叛乱去打刘邦,结果齐国又成了星星之火,遍地燎燃,牵制项羽的后方。项羽就被动成了救火队,部队被他肥的拖成瘦的,好人拖成了病人。到头来齐国的叛乱没有成功地平息,刘邦的势力也没有消灭。自已反而陷入了被动局面。项羽要是有后来的朱元璋在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先后有序的智慧,刘邦是成不了气侯,齐国更是身上的一个小跳虱而已。而韩信的轻而易举地得齐国七十余城,把田横等极少数赶到海外荒岛上,也是与当时的形势分不开的,并不是韩信的军事天才发挥作用的杰作。韩信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后,又用一年时间斩陈余,虏赵王,取赵国五十余城,就已经威震天下,名扬四海了。邻近的燕国当时是吓破了胆,韩信趁着兵威列阵燕境,使人成功地招降燕国。当时北方就只剩下齐国不为刘邦所有,而齐国南面是项羽的楚国,他们之间是敌人,北面的赵燕两国又为韩信所占领。燕国投降后刘邦命令韩信进军齐国,恰在此时,刘邦的谋臣郦食其,看穿了齐国的处境,认为自已的荣华富贵前程的立功机会来了,他就向刘邦献计道:齐国现在是瓮中之鳖,不劳大王一兵一卒,我奉大王一纸诏书,就可以让齐国俯首称臣。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齐国,刘邦是大喜过望,立即修书叫郦食出使齐国。齐王田横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愿意归顺刘邦,于是就美酒佳肴款待郦食其,郦食其也是个贪杯的人,见有好吃好喝的就也不回去了。再说韩信在燕国也听说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国一事,就不想进军齐国了。可他的谋士蒯通却说:将军你费了两三年时间,用了无数粮草,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才得有赵燕两国。今郦食其凭着一张嘴,说服齐国,胜过将军你几十万的军队,将军你的英名和脸又往哪里搁呢?何况汉王又没制止你出兵。于是韩信听信了蒯彻的主意,在齐国放松警惕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杀向齐国,一鼓作气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这下郦食其就遭殃了,齐王田横责备郦食其言而无信,把他投入油锅中烹炸而死。由于齐国先前田氏贵族之.间的相互残杀的内乱,后来又多次遭受项羽的蹂躏,这次又遇郦食其和韩信的一摸一打。齐国的人们恐怕是任何势力都不相信。为了安抚,治理齐国人们,这必须有一个军事本领过硬,威望服众的领导人,这个人选恐怕非韩信莫属了。韩信在对刘邦说齐人多狡诈,这话虽有失偏颇,但的确是对当时齐国人民心里的真实写照。经过多年的各种人物各种手段对齐国人民打打杀杀,他们又能相信谁呢?韩信自请为齐王是形势所逼迫的,他并没有什么私心,他也是想早日安定齐地,为早日打败项羽替刘邦分忧的。只不过韩信在郦食其已说降齐王后,不该听信他人话而进攻齐国,这不但枉杀了郦食其,还有背信弃义于天下人们的,更为他做齐王后,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


史事显微镜


有句话叫做“不以成败论英雄”,也有一句叫做“成者王侯,败者为寇”。项羽一生虽然短暂,但也书写了英雄的传奇。而这样的英雄是悲壮的,是沉痛的,也是我们打心里不愿意接受的。
(刘邦剧照)

一项羽为什么打不下齐国

项羽的一生就是在和机会失之交臂,而且幼稚的思维注定成不了大事。他的心里打算是,灭了秦国就算大功告成,自己衣锦还乡于江东父老,各路参与反秦的势力分上一片土地,等于是原来六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过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生活。但受封诸王必须听话,还要和平共处,因为我是你们的霸王,谁不听话我就打谁,典型的家国天下余孽思想作祟,而且自己以家长自居。当然亚父范增曾不止一次的和他说,刘邦最不老实,对付不老实的人霸王自认为也有办法,于是把刘邦送到川蜀那片不毛之地,还派章邯率兵堵住出路,让其自生自灭。刘邦不但不老实而且很狡猾,为了表示自己是个听话的孩子,一路入川一路还把栈道烧了。没过多久齐国田氏家族之间,就因封地之事起了内乱。做为一家之长的项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不听话就打。等项羽的大军一走,齐国又乱了,就这样来回疲于奔命,项羽也被折腾的受不了,而且鼠首两端的鼓越也开始作乱。于是项羽痛下决心,灭掉齐国,杀掉最魁祸首田横。




(项羽剧照)

这时候在川蜀蛰伏的刘邦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给项羽演了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戏。结果就是出兵陈仓取三津渡,直捣项羽的老巢彭城。所以项羽只好回师彭城,灭齐国做罢,天下刀兵又起,楚汉之争拉开帷幕。

二韩信为什么能轻取齐国,还自封齐王

如果韩信不是攻其不备,齐国也不那么轻松的被拿下,这就是韩信的用兵之道。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刘邦派人劝降了齐国。不动刀兵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命韩信火速回兵救自己,因为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威在旦夕。当齐国放松了戒备,韩信却来了出其不备,攻其不备。不但不听刘邦的号令,还自已做起了齐王。其实现在韩信的内心在纠结,何去何从也拿不定主意,因为蒯通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一番话让他而感触颇深。

(韩信剧照)

最后韩信派人给刘邦书信一封,要求刘邦封其为“假齐王”。其实就是试探一下刘邦,如果同意的话我就接着跟你干,如果不同意的话,齐国就是我的了,我也不会听从你刘邦的调遣。当刘邦看到韩信的书信是勃然大怒,心想韩信好大的胆子,竟敢乘机威胁我。但刘邦是个聪明人,手下陈平的一个眼色,立刻停止了发作,随后笑着脸对信使说:“韩信功劳这么大,当什么假齐王,要当就当真的”!

韩信被封为齐王后,如果能听从说客蒯通的建议,据齐国而居,日后必然富甲一方,然而他却系念者刘邦那点儿解衣推食的恩惠,固执地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他还讥讽项羽是妇人之仁,而自己的下场却是:长乐钟室,身首异处,夷及九族。

如果历史再给项羽和韩信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他们多半是不会再走原来的路。


国史通解


先纠正一下,这个齐王并不是韩信自封的,而是刘邦封的。当然,刘邦封得并不太情愿。

韩信的履历比较复杂。他先是在项羽的手下混,可是项羽没重用他。一怒之下,他又跑到刘邦这边混。在萧何的极力举荐下,刘邦终于重用了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刘邦阵营里最能打的将领。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和周勃、曹参等将领不同,他不是刘邦的嫡系,因此并不能获得刘邦百分百的信任。

韩信攻下齐国时,正值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刘邦和项羽正在紧张地对峙着,而且刘邦处于下风。此时的韩信,可谓炙手可热。虽然名义上是刘邦的手下,可他完全具备了左右局势的实力。他帮谁,谁就会赢。

可他攻下齐国后,却按兵不动了。

刘邦正眼巴巴地等着韩信支援呢,可他却迟迟不发兵。这让刘邦很愤怒。每天都要骂几遍韩信的祖宗。

恰在这时候,韩信却派人来到刘邦的大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

刘邦本来就对韩信一肚子的不满。这时候,他却派人来提条件。刘邦心里肯定想:这算什么?趁火打劫吗?落井下石吗?

于是,刘邦对着韩信的使者破口大骂。

这时候,站在刘邦两边的张良和陈平,几乎同时在桌子底下踩住了刘邦的脚。意思很明白:别骂了,赶紧同意吧,要是他跑到项羽那边,你刘邦就彻底完蛋了。

刘邦果然聪明,立即领悟了张良和陈平的意思,口风马上转变了,说道:大丈夫行走世间,要当王就当真的王,当什么假王啊?你回去告诉韩信,我封他为齐王真的齐王。

当了齐王的韩信,当然很高兴啊。他马上出兵,帮助刘邦围住了项羽。项羽兵败自杀。这才有了刘邦的江山。

刘邦能当皇帝,韩信确实立下了不世之功。但韩信趁机要求刘邦封齐王的事情,肯定给刘邦留下了特别不好的印象。这也为他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趣谈秘史


都说韩信打仗厉害,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韩信的厉害在哪里。

首先懂兵。韩信是个草根,而士兵也都是来自草根,这也是韩信懂兵的身份基础。

生活上懂兵。士兵喜欢吃什么粮食,平常一般吃什么度日,吃哪种食物耐饱,吃哪种食物有力气,吃哪种食物易饿,等等,这在韩信心里肯定有答案。吃对士兵来说很重要,有的来当兵就是为了吃,因为家里穷吃不饱,吃不好,吃不起,有的甚至出现粮荒。哪个地方来的兵,一般的主粮是什么都要搞清楚。所以,当时不搞好士兵的吃饭问题,根本带不好,带不了兵。



组织上懂兵。多少人为一组在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学习等,比较合适?士兵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军事训练中等的喜、怒、哀、乐,以及经验、体会等,需要发泄、表达、沟通、共享共担、交流等等。搞好这些对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很重要。



军事训练中懂兵。冷兵器时代,对士兵的训练很重要。生活中的胜负游戏跟军事上的训练有联系但不完全相同。练个人的体力、手臂力、腿力、腰力等,练刀法,练棍法,练搏击技法,练马术,练阵法;分“红军”、“蓝军”进行胜负实战训练等。左撇子,右撇子的配合组合。机灵的,敏捷的跟木纳的组合,力气大的跟弱小的组合等。

思想上懂兵。知道士兵喜欢玩什么,乐什么,做什么游戏,是什么样的思想水平,能接受什么程度的教育,接受军纪的程度等。

韩信由于懂兵,所以才能带好兵,用好兵。才敢放出: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样的豪言壮语。懂兵属于知己的范畴,也有知彼的成份,因为人都有共性的一面。当然,韩信不仅懂兵,还有超一流的军事谋略。

至于韩信能够攻下齐国,那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攻下魏、代、赵、燕等国的,势如破竹的军事态势,多少都震聂住了齐国,吓着田横田光了。其次,郦食其凭嘴一说,分析出当时的战争态势,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优劣和胜负态势,说动了齐王田横,准备向刘邦靠拢。在思想上军事部署上放松了对韩信戒备,给韩信以可乘之机。最后,经过韩信的谋略和闪电进攻,而得手。

这场夺齐战争的胜负,刘邦拿不准,不然就不会在韩信攻击的同时,派出郦食其去劝降。但不管谁去,以什么方式拿下齐国,而且不叛变,就是最大的收获,死谁都不会追究。田横也拿不准,不然也不会听郦食其的,而是决斗了。韩信也拿不准,不然就不会牺牲郦食其了。项羽也拿不准,不然就先夺下齐国再说。


观彩云


事情得从田荣与项梁的恩怨说起。

陈胜点火在大泽乡烧了起事。于是,天下受苦受难的个人,团体,平民,贵族都抬起头来,找上一棍子,锄头反对秦二世的残酷统治。秦二世再昏暗,也知道用武力镇压,他就派章邯去打周文,陈胜,又去打齐地田儋,田儋战死,田荣就出来了。带着残兵败将继续打。章邯就把他困在东阿。项梁就去救他。第一仗,项梁打退了章邯,解了东阿之围。田荣就回齐国去整治家乱,沒听项梁的建议合兵对付我章邯。项梁再次打败章。邯得到增兵后乘夜包抄骄傲的项梁,并杀了项梁。项羽大怒,把这笔帐记在田荣头上。从此恨上田荣和齐地。

项羽作主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分封带有严重的个人情绪,表现出来就很失当,并埋下了他日后穷于奔命的祸根。

刘邦本作关中王,因范增与项羽顾忌他,让他作了汉中王;同样有功劳于赵国的张耳陈余,一个是常山王,一个是南皮侯;彭越沒跟着项羽入关,有功劳于梁地,但一根毛也没分到;田荣不救项梁,让项粱死于定陶之战,虽然有功劳稳定了齐国,但还是没个名号。所以,刘邦,陈余,彭越,田荣首先造反。项羽开始了到处平乱的生涯。

张良骗项羽说刘邦得了关中就不会出关了。结果,项羽前脚去齐国,刘邦后脚就出关。纠结了五十六万人马抢到彭城,置酒高会。而项羽正在齐地如火如荼地追击田荣。不料刘邦夺了自己首府,这气难消,只带了三万楚兵,连夜赶回,凌晨接战,一天功夫,杀得刘邦的联军死伤殆尽,河水为之不流……

这可不是项羽拿不下齐地,仅仅是刘邦抄了他后院,回来出气,暂时放过了田荣,而田荣失败后,被平原县人所杀,他弟田横立田荣儿子田广为齐王,田横自己作相国辅政。

过了几年,形势大变,势力转换,刘邦强大起来了。他让郦食其出使齐国,达成谅解,对付共同的敌人楚国,齐国深受项羽的"残虐",恨得楚兵牙齿痛,就答应了汉王的要求,鉴定了汉齐两国的和平协定。于是,齐国举国同庆。不道韩信蓄谋己久,乘了齐人沉浸在松懈不设防之中,举兵扫荡,岂有不快之理。不久,韩信就扫灭了齐国。

韩信这回拣了个大便宜,得感谢郦生的外交努力。

所以,同样是齐地,韩信成功了,就不能说项羽就成不了功。项羽被张良骗了,又.遇汉王进犯。形势就不一样,结果就当然不一样。





劉一千五


韩信能攻下齐国要感谢两个人的帮助,第一个人是广武君李左车,自己曾经的对手、后来的智囊。第二个人是刘邦手下的狂生郦食其,一个因韩信而被齐王田广杀害的无辜之人。


将士疲惫,力战难胜

广武君李左车是赵国的臣子,曾经是韩信的对头。在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广武君李左车曾经献计对付韩信。如果按照他的谋略,韩信不仅无法获胜,还会兵败垂成。但是赵王歇昏庸,未采用李左车的建议,因此被韩信所败,广武君李左车也成了韩信的俘虏。

韩信厚待广武君李左车,并向他讨教如何讨伐燕国和齐国的办法。李左车说现在将士疲惫,就算将军用兵如神也很难获胜。如果对燕国用兵旷日持久,又不能取胜,则必然坚定齐国的信心,到时燕国和齐国军无法攻克。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败的全胜之谋

因此为今之计,要休整士卒,安抚赵国的旧部,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孀,方圆百里之间这将是都有酒肉相送,并把他们驻扎在进攻燕国的要道上。

同时派能言善辩之人前去燕国说降,燕国见我军威必然投降,其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之谋。韩信采取了李左车的计谋,果然燕国不战而降。

背信弃义的韩信,欣然赴死的郦生

同时韩信率兵直逼齐国领地,而此时第二个人物粉墨登场,他就是刘邦手下著名的游说之士郦食其。郦食其凭借自己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将齐王田广说服,齐国放弃抵抗、不战投降。按道理,既然齐国已经投降,韩信不应该再继续进兵攻打齐国。

但这个时候,韩信手下的蒯通向韩信建议道:“将军用兵如神,攻伐赵国五十余城,建立功勋。郦食其不过一书生,凭其口舌说服齐王田广放弃抵抗,让汉王得到七十余城,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功劳超过将军呢?而且汉王并没有说停止对齐国进攻,您应该继续进攻,建立平定齐国的不世之功。”



韩信听从了蒯通的计谋,发兵对齐国进行突袭,一举占领齐国领地。齐王田广认为自己被郦食其欺骗,便将郦食其烹杀。

韩信的贪婪,刘邦的慈悲

韩信攻占齐国领地后,便派使者向刘邦报捷,同时在文书中说道:“齐国新近归附、人心不稳,申请刘邦让让自己做代理齐王,以稳定其地的人心。”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说道:“韩信建立的功绩,仅仅做代理齐王,怎么能彰显他的功绩呢?我现在就加封他为齐网,以表彰他的不世之功。”



因此题主的问题是有点问题,韩信不是自己封自己为齐王,而是要求刘邦让自己做代理齐王。刘邦为了稳定人心,让他们和自己同心同德,共同攻伐项羽,达到灭楚兴汉的目的。在听取张良的建议之后,直接加封韩信为齐王,以起到收买人心稳定局面的作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项羽攻打齐国的时候和韩信攻下齐国的时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局势,项羽不但攻打不下齐国,反而陷入齐国战争泥潭,根本原因就是项羽的“霸王分封”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人心不服,天下再起争锋。

项羽攻齐。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

战国时期,楚,赵,齐都拥有各自独立和强大的文化,秦末也是这几个地方反抗秦朝最为猛烈,这里面有文化上的冲突。秦末,齐国反抗主力一直是田儋家族兄弟为领袖,田儋战死,项羽分封,把齐国一分为三,都封了王,但是没有田儋的从弟田荣的份。于是田荣赶杀这三个王,自立齐王,由此可见田儋家族才是影响齐地的关键力量,这点项羽没看明白。

项羽于是带兵平定齐地,打败田荣,田荣被平原民杀死,但是项羽还没有解气,烧毁房屋,坑杀降卒,激起齐国人的反抗,这是项羽犯了第二个错了。于是,在随后的“城阳之战”,面对田荣之弟田横和数万不服楚霸王的士兵,项羽不能取胜。

刘韩治齐。

刘邦攻打楚国,项羽无奈先放弃齐国,回去打“彭城之战”。这时,田横收复齐国大小邑,齐国又成了一个整体。虽然齐国拥有比较强“齐文化”,但是经过多年战争,百姓厌战,实力上也非当年齐国,所以无法成为天下争锋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田横要接纳郦食其的劝降的根本原因。

(汉“齐王”韩信)

韩信背约攻下齐国,但是齐国却没有大规模的反叛,自然有“齐王”韩信镇守齐国的功劳。当时,韩信要求当“假齐王”,原因就是齐人多狡诈等,虽然是为“假齐王”铺垫,但是以齐国之大,文化之强,确实需要一个有名分的大将来镇守。另外,汉军彻底消灭了田氏齐军的主力,对于在齐国拥有威望田横,韩信却没有“赶尽杀绝”,但是田横不自安,率领部下避居海岛。

(徐悲鸿油画《田横和五百壮士》)

刘邦知道田横是让齐国安定的关键人物,于是千方百计拉拢田横,甚至下达命令给卫尉郦商,不许给郦食其报仇。然而,田横还是在路上自刎了。刘邦虽然没有成功拉拢田横和他的部下,但是态度正好和项羽相反,齐国人也不会因为田横自杀,而起兵反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