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漢、長沙、南昌爲首的「中三角」地區未來發展如何?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謝謝邀請!中國經濟三大引擎,沿海地區南有廣東“珠三角”,中有江浙滬“長三角”,北有“京津冀”,現在範圍擴大到遼寧、山東了,叫做“環渤海”地區。三者都位於經濟戰略規劃上的沿海地區,形成三大引擎,拉著中國這隻雄雞向前進。
只是可惜的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東部沿海一片欣欣向榮,而東北老工業基地沒落,中部塌陷,大西部發展乏力。不過很欣慰的是近些年來,政策開始注重除沿海以外的地區的發展。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為國家區域均衡發展提供了政策保證。也確實加快了這些地區的發展,湧現了西部成渝城市群,中部“中三角”,東北遼寧融入到環渤海,未來是可期的。

如果說未來中國能出現第四增長極,那麼遠方君認為最有可能的就是中部地區,目前呼聲最高,表現也最出色的“中三角”了。沿海有三架馬車,中部難道一架都打造不出嗎?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中三角”武漢城市群,長株潭,環鄱陽湖三足鼎立,雄居祖國中部。承東啟西,接南連北。扼長江之黃金水道;據江漢、洞庭湖、鄱陽湖三大平原之富饒;守祖國廣大內陸腹地之要門,沒有理由發展不起來,沒有理由不成為中國的第四個車輪。

可喜可賀的是通過近些年的發展,“中三角”的武漢已經走在中國城市前列,長沙作為後起之秀,也發展迅猛,與武漢雙雙躋身國內新一線城市。三角最弱的目前還屬環鄱陽湖,所以南昌為首的環鄱陽湖城市群能大力培養,招攬人才,做好承接珠三角,長三角企業轉型的後花園,想必也會有好的發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目前的“中三角”地區只有協調發展,取長補短,互相促進,相互成全,共同繁榮與發展,才能擔當起國家重任,才能切切實實成為中國第四經濟增長極,第四大經濟發展的引擎,才能成為第四個戰車大輪。與東部沿海三大車輪共同使著我魏巍華夏這架大戰車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富強民主、繁榮昌盛!


那詩那遠方


就目前發展態勢而言,未來發展前景並不是很樂觀,三座省會城市現在都在各自為政,處於一盤散沙狀態,至於“中三角”發展戰略還是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



中三角地區指的是以湖北武漢城市群、湖南長株潭城市群、以及江西環鄱陽湖城市群組合而成,區域總面積達到31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超過7萬億僅次於京津冀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有希望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至於現在有些“中三角”名存實亡,湖南忙著向珠三角地區靠攏,而湖北則將“一主兩副”調整為新戰略,江西更不用談還處於蒙圈狀態。江西臨近“長三角”、“珠三角”,本應該“近水樓臺先得月”,可到頭來江西沒撈到半點好處,反而成為經濟發展盲區。

除此之外,中三角地區還面臨農業包袱過重,工業轉型不順暢等系列問題。湖北、湖南是中部著名的工業基地、製造基地,現在這些經濟都將面臨淘汰與轉型,至於江西更是經濟發展遲緩,省會南昌在中部經濟已經墊底。

目前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湖北發展武漢城市群的話,鄂西襄陽、宜昌、十堰城市群就會冷落;江西若是發展環鄱陽湖城市群,那麼贛州地區經濟也就得不到發展。這樣看來“中三角”經濟發展戰略還存在不小的弊端。

至於現在中三角地區缺少的就是高科技企業以及技術人才,只有引進新智能製造、信息技術等高新產業技術,聯手將“中三角”城市群打造成現代化製造業基地、現代化服務業管理基地、以及農業生產基地,不同的城市定位才能保持更良好的發展勢頭,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1+1+1》3想法是好的,但是實現起來困難重重,至於未來長三角地區發展如何,還得看三省經濟發展趨勢是否一致,否則永遠只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飢而已。



感謝大家閱讀我的回答,喜歡可以點贊、關注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中三角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簡化稱謂,是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市組成的長三角為榜樣,力爭突破並發展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經濟區。如果說長三角是長江下游城市群,這樣就能夠體味到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高瞻遠矚了。中三角只是一個概念詞,是中部崛起的象徵,是推動中部地區走向繁榮富強的一個社會進程。以目前的中三角地區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分析,未來發展必定是成為世界級重要的城市群。


參照合肥等皖籍城市加入長三角陣營來看,長三角仍是我國最重要的跨省城市群。

參考十三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明確指出加快城市群建設,這是國家層面的統籌佈局,是加快梯級開發有力支持舉動。
在全局宏觀部署的同時,中三角


各城市群要牢牢地抱在一起組團發展,緊密合作同心協力建設長江中游三角洲。

加速融合貫通,牢記使命,致力於中部崛起並復興中華,為承東啟西戰略提供強力支撐。扼守中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壯大祖國“心臟”地區,驅動周鄰全面發展。


民間查訪專員


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時,由於海上貿易運輸,使得津京地區、上海、廣州成為繁榮的大城市,武漢由於長江中下游黃金水道的貫通,以及湘鄂漁米之鄉的富足,再加上洋務運動時武漢的工業基礎,使得武漢成為四大城市之一。解放以後,再加瀋陽、重慶,有六大城市的稱謂。當時的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乃連接大城市的經濟命脈,1957年,在武漢建成了萬里長江第一橋,使京廣線更為暢通。

當時全國的工業及教育科技佈局,很是倚重、青睞武漢。不僅有武漢鋼鐵公司、武昌造船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江岸車輛廠、橋樑機械廠、國棉一廠二廠、葛店化工廠、湖北拖拉機廠、湖北柴油機廠、武漢齒輪廠、武漢汽車製造廠、柏泉農場、漢南農場、東西湖農場……等大批大型工農企業。而且還依託武漢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了許多實驗工廠。如六機部、七機部、石油化工部、紡織部、農林部、交通部等,都在武漢設有實驗工廠,不斷研究新課題,研發新產品。

然而,在上世紀70、80年代,武漢有一個大放血的時期,首先是葛洲壩及宜昌市的建設,從武漢抽調了大批工程技術人才、教師、醫生及各行業管理人才。之後,建深圳特區,武漢支援的教師、醫生及工程師技術員最多。從某種意義上說,宜昌市和深圳市就是武漢細胞分裂出去後,成長壯大的城市。由於國家在數十年時間裡,給予北上廣深許多優惠政策,使其有迅猛的發展,但對於武漢,似乎是個被冷落的嫡長子,不僅鮮有優惠政策,而且有什麼困難事,還找武漢出人出錢出物。如此這般,武漢的經濟發展及經濟實力自然而然地滯後了。目前GDP排名第九(包括香港)。

在1980年代初,最早提出長江經濟帶理論的,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當時費孝通作為民盟中常委、政協副主席,出任國務委員等要職,對中國地域經濟進行了長期考察和研究,力主引進外資,在武漢建了汽車城,即現在的武漢沌口經濟開發區。這是當時全國最早的幾個經濟開發區之一。費孝通的長江經濟帶,分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指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的經濟圈。中游指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圈。下游指以上海為中心的經濟圈。即使是鐵路、公路網絡密集化的今日,長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的經濟紐帶作用仍不可小覷,噸位大,運輸成本低。武漢生產的汽車可直接滾裝上船,運往世界各地。湘鄂贛的糧棉油畜亦可經水運和陸路運輸通達四面八方。誠所謂: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武漢在落寂滯後了若干年後,近年來發力了,市內三個環線交通建設也經完成,交通建設延至外環,結束了武漢到處挖的大工地歷史。又依託大學區、以光谷為中心,以光學科技產品為龍頭,開闢了東湖高新科技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武漢GDP突破1萬億人民幣,到2017年,達1.3萬多億,年增長超過15%,這是全國最高的增長速度。蓋武漢有全國人數最多的大學在校學生,有數量名列前茅的優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武漢的211大學有7所,科研院所則屈指難數,紡織研究所、石油化工研究所、材料保護研究所、冶金研究所、船舶研究所、光學研究所、汽車研究所、結核病防治所、白血病防治研究所、橋樑設計院、建築設計院……保守估計,總數不少於300家。

說到武漢與長沙、南昌的關係,應該是互聯互通互補的天然裙帶關係。因為不直接瀕臨長江,長沙和南昌的經濟發展條件遠遜於武漢,而且更多地倚重武漢,如武漢的二汽總部在長沙設有零件製造廠。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武漢比作帝舜,南昌與長沙則是帝舜的兩個愛妃一一皇娥、女英。武漢人是很大氣、豪氣和義氣的,並不太看重名頭,關鍵時刻可為朋友兩肋插刀。並且有一股子自立自強,不求人的倔脾氣。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武漢的強勢崛起即是中華崛起的一個縮影,可拭目以待矣!


華中小隱


中三角城市群是指大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以及昌九城市群。這是中部三個兄弟省份最成熟最發達的城市群區域。中三角坐擁長江黃金水道,以及高鐵十字架路口之便利優勢,又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域,自古是魚米之鄉。但中三角城市群現在還處於構思階段,由於處於三個不同省份,空間距離也較遠(普遍在300到500公里)協調難道極大,現在還很難看到成型的希望。個人覺得中三角城市群要成型,單靠三個城市群自身的努力根本不夠。個人有個不成熟的建議,在黃石以及岳陽九江這三個城市連接的內核三角設立一個新的直轄市或者經濟特區(長江上游有重慶市,下游有上海市,那麼為什麼不能在中游設立一個直轄市?完全是可能的)這個新直轄市,我們可以叫江中市(主要區域就是湖北的黃石及靠近長江的縣市,岳陽市管轄的大部分以及九江管轄的大部分)。如果江中市發展起來,那麼中三角城市群就自然成型了。因為有了一個強有力的支點,那麼其他三個城市群距離這個核心支點的空間距離也近了很多。


風亦樂


謝謝邀請,此中三角是誰命名啊?是個好創意。這三個省中心都是革命老前輩,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氣。而且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水能源尤其豐沛。如果開發為經濟帶,必然會迅速超越京津冀,其能量不可預估。

但因地理條件所限,三省交通需大力發展,並且難度較大。山多山高,水多水長,對於交通建設來說,投資會巨大。

不過,對於三省領導者來說,如果想成為中三角經濟帶,如今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總之,這一設想還是蠻有戰略眼光的。各位是吧?


泡泡茶21


這裡只適合高科技發展,如果說前景的話真不好。城市裡的人口太多,又沒有太多產業,光靠高科技不足以養活這麼多人,現在的商業已經與快遞分不開啦!實體店經營慘淡。人是越來越懶啦!不出門就可以買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不滿意還可以隨時隨地退貨。服務都這麼到家了誰又會選擇去實體店與人打交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