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85):大兵团作战,主帅怎么会近战受伤呢?

轻松读史之大唐(85):大兵团作战,主帅怎么会近战受伤呢?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85)

把敌人打跑永远不是李世民的目标。他这个人,每打一仗总要有点实实在在的收获。总结李世民军事思想的特点,那就是:‘坚持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力求打歼灭战。’

那么,怎样才能打歼灭战呢?

前面讲林彪‘六项战术原则’。其中一项叫‘三猛战法’:猛打,集中火力打主要目标;猛冲,突击部队迅猛跟进冲锋;猛追,对被冲乱的敌人猛烈追击。千言万语一句话:别让敌人跑了!不知道李世民当年怎么教育部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道理就是这个‘三猛’原则。

李世民这么一追,追了多远呢?‘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建德将士皆溃去,所俘获五万人。

这‘三猛’战术的效果还是很惊人的,一家伙差不多捉住一半敌人。但是,这还不是李世民最想要的目标。

最关键的人物,窦建德去哪儿了?

俘获五万人当然是个辉煌的战果。但要被窦建德跑回河北,凭他的本事和号召力,再招个五万就是了,照样有机会东山再起。你看美国人打仗,一上来就是‘斩首行动’。说明什么?擒贼先擒王。

那天,大概没有比窦建德更倒霉的人了。他一个十万大军的统帅,不知怎么整的,竟然被敌人近战攻击,用长矛刺中。

我们都知道,大兵团作战主帅是不容易受伤的。就算古人没有枪炮电台,主帅有必要亲临一线。但他有最好的亲军卫队、有最好的战马铠甲,受到近身伤害是小概率事件。顶了天也就象李密、李世民那样,中个流箭。窦建德居然被人用红缨枪给扎了一家伙,可见夏军、尤其它的司令部乱到了一个什么程度。起码警卫连已经被打散了吧。追究起来,恐怕还是那个愚蠢的朝会惹的祸。

带着伤逃了没多远,窦建德体力不支(看来伤得不轻)从马背栽下,正好被猛冲猛追的唐军擒获。

捉住他的叫杨武威,这下子算是中了头彩,别的什么任务都放下,第一时间把窦建德押回去邀功。

李世民听到这消息,最有可能的反应是什么呢?一块石头落了地。但作为领导嘛,要表现得沉稳一点。心里欣喜万分,脸上还不能露出来,而是义正词严地责问窦建德:“我自来讨伐王世充,关你什么事?非要多事,来跟我较劲。”

窦建德还能说什么呢,只好自嘲:“我这次不来,不是还要麻烦大王远征嘛!”

活捉了窦建德,李世民心情大好。对俘虏的五万人,当天就下令全部释放,给没给路费不知道,反正一刀切、各回各家。这个政策有点问题,后面再说。

武牢这仗打完,可以说基本确立了唐国的独霸地位。我们现在再花一点篇幅,把夏、郑两国的事情讲完。

夏军战败的消息传来,李世民背后的巩县、偃师这些地方第一时间表示投降。这样既他不用再担心后方,又彻底收紧了对洛阳的包围。

他把窦建德一干人等用笼车拉到洛阳城下,喊王世充出来观赏。要说王世充的‘逆商’还真是可以,回去后立即召开会议,不是商量投降,而是研究怎么突围、打算南下襄阳去他侄子那里。

这时候‘诸将’又出来说话了,意思我们就指着窦建德来救,现在他都成了笼中囚,那还有什么出路。

其实这帮人没说出口的想法是:好好的一付牌都被你打烂了,现在就算跑出去,又能有什么出息?

当年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底下人不支持他东山再起,李密感叹:‘孤道穷矣!’不得已投奔李渊。王世充这下也体会到李密当年的心情。无奈之下,只好开门出降,洛阳和平解放。

这二人后来被李世民押回长安。对王世充,有个公开的审判。

主审官:李渊。

罪状:不详,反正就那么几条,不听老天爷的话啦、明知打不过还不早点投降啦,总之无理三扁担、有理扁担三。

辩护人:王世充。王世充现在不当头了,于是思路也清晰了、说话也不啰嗦了,答辩词只有一句:“我有罪我该死,但秦王(李世民)答应留我一条性命。”(‘计臣之罪,诚不容诛,但陛下爱子秦王许臣不死。

’)

李渊要的就是这个态度。于是死罪免去,下令发配四川。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前面有个叫独孤武都的,在王世充当上太尉后密谋叛乱被杀。当时一块被杀的还有他堂弟独孤机。独孤机的儿子独孤修德在李渊这里做一个州刺史。王世充在长安还没出发呢,他带着一帮弟兄找上门,为父报仇把王世充杀了。

李渊一看:这样啊,倒省事了。但这么大的事不请示也不报告,总要有个处理,于是给独孤修德免官了事。王世充其他兄弟子侄,走到半道也被一锅端。据说是谋反,真实情况大家自己猜吧。

王世充虽然不算善终,好歹走了个程序。而窦建德,连审判的机会都没捞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