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與「聖人」,他一肩擔當,晚清歷史因他改變

近代有這麼一個人,集“屠夫”與“聖人”於一身。有人憎恨他,罵他是“曾剃頭”、屠殺農民軍的劊子手;有人熱愛他,贊他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稱他為孔子、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雖只“半個”,已是五百年中第一人了。他就是頗受爭議的傳奇人物曾國藩。毛澤東曾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打了一輩子帳,亦把曾國藩家書作為統兵教子的錦囊。能讓互為對手的兩個領袖都敬重如此,大概也只有曾國藩能做得到了。

“屠夫”與“聖人”,他一肩擔當,晚清歷史因他改變

曾國藩也是聖人之後,宗聖曾子的七十世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祖教誨,省身、慎獨的個人修練法門,大概血液中自有遺傳基因。不過,先祖的榮耀光環,是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事了,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也不過農民一個。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也不過秀才一枚。和所有的家長“望子成龍”一樣,和所有的列朝列代文人一樣,“學而優則仕”,曾國藩也按父輩期望,走的是科舉一途。不過,曾國藩可不是個神童,“高考”並不順利,會試考了三、四次方中,是個標準複習生,從六歲進私塾學習,二十八歲才正式邁入仕途。別人十年寒窗苦,曾國藩可是上了二十二年學的。

曾國藩青雲得志,攀上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高門,道光皇帝親自主持的朝考,曾國藩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由此正式進入皇帝聖目。滿清入關,雖經“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對漢人的血腥屠殺,但經過近二百年的奴化統治,到曾國藩時,已全沒了對滿清的仇恨。報效國家,成為大多數漢人的凌雲之志。穆彰阿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和大奸臣秦檜一樣是個主和派,迫害清朝“岳飛”林則徐,牽頭簽定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但憑藉道光帝的寵信,飛黃騰達。曾國藩是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受穆彰阿庇護,道光帝青睞,也如猛虎插翅,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翰林院侍講、文淵閣校理、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職,十年七遷,連越十級,乘坐“直升機”成為漢人中為數稀少的二品大員。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也不過是漢人中一個前期仕途挫折、後期仕途順暢的學子而已。洪秀全只不過是一個落第秀才,卻振臂一呼,驚動半個中國。要知道,太平天國起義純 屬中國內政,是沒有受外國人暗中指使推翻清朝的。相反,外國人支持清朝鎮壓太平軍,不但賣給清軍先進武器,而且是直接參戰的。這個板上釘釘的事實足以證明,清朝的腐朽統治不得人心,社會分裂到了一定程度,老百姓無可適從。故從太平軍反對清朝者有之,從清朝鎮壓太平軍者有之。曾國藩雖是漢人,但他更是滿清的二品官員,所以選擇站隊,理所當然地站到了滿清的一面,操起了斬殺同胞的屠刀。

如果沒有曾國藩,僅憑腐朽的清朝八旗子弟,是對付不了太平軍的。清八旗在明末是一隻世界上最彪悍的武裝力量,僅憑几十萬人馬就戰勝了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和強大的明朝。但過了不到二百年的時間,這支強悍的人馬在歌舞昇平的環境中已退化成不堪一擊的紈絝子弟軍,曾國藩為鎮壓太平軍自籌的“湘軍”,是由自願“勤王”的漢人組成的。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組建軍隊一靠政治宣傳聚攏人心,二靠先進武器強兵強軍,三靠人才扭轉乾坤。就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曾國藩非常重視戰爭中的政治工作,自古師出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曾國藩舉起的是“平亂大旗”,他將太平天國運動沒有定義為不堪清朝壓迫的“起義”,而定義為“荼毒生靈”的暴亂,所以利用嫻熟的孔孟學說抨擊之:“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曾國藩的政治宣傳果收奇效,迅速組織成一支願意“為國平叛”的生力軍。要知道,太平軍是由老百姓組成的,而湘軍也是由老百姓組成的。曾國藩的鼓動力量如此驚人,就連清廷也感到害怕,大學士祁雋藻向咸豐帝進言“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

曾國藩第二高明之處在於對部隊先進武器的重視。曾國藩是晚清洋務運動的肇始者,他在組建湘軍的過程中,大肆購買西洋人的洋槍、洋炮、洋船武裝部隊,“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要知道,晚清時代普通人的腦筯是十分愚昧的,將大刀長矛、戰馬彎弓視為至寶,將西洋人的長槍大炮視為奇巧,寧可相信刀槍不入、武聖附體,也不肯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曾國藩和林則徐一樣,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進人物,所以他組建的湘軍從武器裝備上就高人一頭;曾國藩的第三高明之處在於“選將”,曾國藩並無項羽的霸王之勇,也無呂布的飛將之雄。兩軍陣前,讓曾國藩彎弓攬月,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非其所長。曾國藩是帥才而非將才,他和韓信一樣,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物。曾國藩認為:“行軍之道,擇將為先”,其手下大將,多為儒將,經其培養,皆成國家棟梁之材。其中左宗棠為軍機大學士,胡林翼為兩江部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曾國荃為兩江總督,江忠源為安徽巡撫,塔齊布為陝西巡撫,楊嶽斌為陝甘總督,彭玉麟為兵部尚書,劉長佑為雲貴總督,劉坤一為兩江總督,李續宜為安徽巡撫,蔣益澧為廣東巡撫,劉蓉為陝西巡撫,劉錦棠為新疆巡撫……這麼多省部級大員皆為其門生故舊,想不克敵制勝都難。

饒是如此,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戰鬥也不順利。曾國藩只是一個戰略家,但戰術上並不高明。公元1854年5月靖港水戰,曾國藩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才得以苟活;公元1855年2月,被翼王石達王燒燬戰船100餘艘,文卷冊牘俱失,指揮座船被俘;公元1858年11月,得力部將李續賓、曾國華在三河之役中戰死沙場。曾國藩的超長之處在於,他屢敗屢戰,將失敗的恥辱化做沖天的力量。他是個凡夫俗子,也會因失敗而失去理智,而自殺,而拚命,但他更是超越凡夫俗子的戰神,很快便調整了思緒,使戰爭步入即定的正軌。最重要的是,他的門生們個個都在血與火的鍛鍊中成了大將之材,擁護著他向前衝殺。曾國藩最後成了戰場上的精神領袖,只要有他在,湘軍就不會敗。而清廷此時給曾國藩加了一把火,讓其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重權在握的曾國藩給了太平軍最後的致命一擊,多次擊敗曾國藩的太平軍終於抵抗不住曾國荃、彭玉麟、李鴻章、左宗棠等湘軍的重兵攻擊,天京事變的內鬥更使其失去了抗爭湘軍的元氣,“再而衰,三而竭”,四十餘天的天京之戰,最終使曾國藩建立不世功名。十四年的太平天國戰火,十八省的太平天國浩劫,在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打擊下,沉重地落下帷幕。

為防止太平軍死灰復燃,曾國藩對天京城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曾國藩的湘軍殺了多少人,並無確切的數字記載,之前,湘軍曾在九江進行了大屠殺,兩萬多太平軍將士及家屬血染九江;湘軍攻下安徽安慶,“通計前後殺斃援賊、城外壘賊、降賊及城中之賊實有四萬餘人”,兩個月後屍體仍遍佈街巷;天京大屠殺死亡的太平軍及天京百姓人數,遠遠大於日本入侵中國時的南京大屠殺。湘軍“見人即殺,見屋即燒”,“沿街死屍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曾國藩與曾國荃因此獲得了“曾剃頭”、“曾屠戶”的綽號,形容湘軍殺人就像剃頭一樣又快又狠。太平軍滅,曾國藩有再造大清之功,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以漢人身份位極滿清人臣之列。

然而正是這個被稱為“屠夫”的曾國藩,卻又有著德高望重、萬人敬仰的另一面,他並沒有諸葛亮似的神機妙算,且是一個被滿清朝廷骨子裡排斥的漢人官員,但他依靠他崇高的威望和德行,獲得了滿清朝廷的完全信任和幾十萬湘軍的衷心擁護。他率領湘軍消滅太平軍或許古代的戰神們也能做到,但消滅太平軍後,他門生故吏滿天下,手握重兵卻宣佈解散湘軍,功成身退,只有古代的大賢范蠡與張良能與之相比,甚至超越了這兩位聖賢。曾國藩生前留下的《曾國藩家書》,成為後世許多文人、武將遵循的圭臬範本,其妙語連篇,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之譽,“莫言書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曾國藩給不太聰明的庸人們做出成功的榜樣,只要努力為人,普通者也會“鯉魚成功跳龍門”的。(作者:陸棄、孫玉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